三下鄉個人日記精選

三下鄉個人日記【篇一】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隊員們了解了市場一些基本信息,為以後步入社會做了鋪墊,掌握了一些為人處世、與人交往的技巧,為我們的未來鋪路。

7月10日:我們今天的任務主要是幫助門市工作人員接待顧客,為顧客提供必要的服務。

小夥伴萌盡職盡責,受到了進廳顧客的一致好評!

這次的社會實踐,豐富了我們的實踐經驗,提高了我們的團隊合作能力,這次實踐活動意義深遠,對我們的幫助享用一生。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走出校門、步入社會、並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通過這次機會培養鍛鍊了我們的才幹;提升我們的修身,樹立了服務社會的思想與意識。同時,有助於我們充分了解社會,樹立更遠大的理想,明確自己的目標,為祖國的發展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下鄉個人日記【篇二】

20xx年7月25日至8月8日期間,山東科技大學“三下鄉•千村行動”品牌項目實踐團隊“春蕾女童志願服務團隊”在學校、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來到泰安市東平縣新湖鎮范窪村進行為期14天的暑假三下鄉實踐活動。

本次實踐行動主要包括三個環節︰留守兒童情況調研、特色教室的開展、愛心書屋的建立。團隊希望通過這三個環節對留守兒童的情況有一個詳盡的了解,並盡所能給予他們學習、生活上的幫助,陪他們度過一個豐富多彩的假期。

隊員們在進行了充足的準備工作之後,與7月27日進駐范窪村。首先進行的是留守兒童情況調研。隊員們利用村委會把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聚集起來,通過發放問卷和一對一交談的方式向他們了解情況,並進行了詳細記錄。調研結束後,隊員們對所蒐集到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對留守兒童的情況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同時根據調研得到的實際情況,對接下來要開展的實踐工作進行了詳細、合理的分工與安排,儘自己所能幫助他們。

三下鄉個人日記【篇三】

我是一個城市裡長大的學生,享受著豐富的物質和優質的教育資源,由於沒有體驗過農村生活,所以剛開始支教對於我來說只是單純的一個鍛鍊自己演講能力和體驗一下農村生活的機會。但是經歷了這一切以後,我開始明白支教不僅僅是那二百個志願時,它是我夢開始的地方,更有可能是當地學生夢開始的地方。

我的故事要從我第一次接觸支教開始講起。剛來到大學的我感覺一切都是新鮮的,部門活動是新鮮的,大學知識是新鮮的,支教志願活動也是新鮮的。支教招募的海報很快就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認為這是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是一個獲得榮譽的機會,所以我很快就報名參加了去貴州支教的支教隊的面試。

在面試之前,我以為支教是想參加就參加的,而且我覺得自己懂一點攝影知識,肯定能通過面試。當面試官問我能教當地小朋友什麼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喜歡攝影呀,我保證能教會他們拍照,讓他們開闊一下眼界。”面試官反問我:“你覺得當地的學生在一生中能有多少人接觸到相機呢?你是為了滿足你自己的欲望所以才去支教的嗎?”面對這個問題,我啞口無言。的確,我當時覺得當地學生接受我們的大學的學生的授課是他們的幸運,我的付出是他們理所當然要接受的。面試官的問題引起了我的反思,支教是應該滿足我們還是應該滿足孩子們呢?我們覺得重要的知識對於他們來說真的是必要的嗎?支教過程中,真的是我們給小朋友們知識,而他們不會給予我們收穫嗎?

毫無疑問,驕傲自滿的我遭受到面試的失敗,我也深深地明白當時的自己還不配做一名支教老師。但是我覺得我不應該止步不前,我應該改變自己的觀念和能力,去支教這個夢在我心中開始生根。於是我參加了支教志願者的培訓,學到了很多備課、授課、溝通的知識和技巧,並成功加入了其他學院的下鄉隊伍。

於是我來到了肇慶市田心村,來到了田心國小,這個一所只有兩層樓的國小,回想起我自己的國小,不禁開始感嘆自己是多么幸福。我是負責數學教學的,第一眼看到當地的小朋友淳樸的眼神,樸素的衣著,真的給我一份感動,仿佛給了我一份力量。

在我的第一堂課上,我讓小朋友們不要稱我為老師,叫我彬彬哥哥就可以了,小朋友們也很親切地這樣稱呼我。在我的課堂上,我希望能擺脫傳統課堂的束縛,讓小朋友們能感受到數學是有趣的、啟發的,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所以我給我的課堂增添了很多數學故事和好玩的數學現象。小朋友們都聽得入神,覺得很有趣,其中有一位叫做麗琪的小朋友一直用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看著我,好像有一種對知識的欲望,此時的我終於明白,作為一名教師,學生上課時的投入對老師來說是多么大的鼓勵。

因為我們的授課是沒有教材的,而我所教的內容只有6節課,可能支教活動結束以後幾個月他們就忘記了課堂的內容了,所以我鼓勵他們做筆記,以後忘記了還可以翻開筆記本看看支教的收穫。

一節課結束以後,我會收上他們的筆記本,檢查一下他們的筆記是否有錯誤,看看課堂是否需要改進,我希望我帶給他們的是他們需要的,能用得上的。在筆記的最後,我會加上一句小小的評語和問候,希望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

有時下課的時候,我站在一邊看著小朋友們奔向操場玩耍,多多少少看到自己國小的影子,但是我玩的是更多是農村買不到的玩具,他們玩的是簡單的體育遊戲,不過看著他們歡快的表情,我開始明白快樂似乎是沒有貧富之分,物質並不是快樂與不快樂的界限。

閱讀他們每天寫得日記,也是我們支教隊員的任務。我曾讀到過這樣的一段話:“我希望我能讀到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但是學校沒有,村里也買不到。”這句話讓我多少有點心酸,對於我來說想要一本是多么簡單的事情,廣州的新華書店、天河購書中心等賣書的地方要多少有多少,甚至你可以不用出門,淘寶、噹噹、亞馬遜等一系列網上書店讓你輕鬆買到。而他們卻沒有這些,於是我們支教隊的成員決定給小朋友們贈送他們想要的書本,希望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隨著支教的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我們跟小朋友們越來越熟悉,我們一起打籃球、一起打桌球、一起聊天、一起玩耍,感受著我平時根本無法體會到的感動,是一種簡單而又深刻的快樂。沒錯,村裡的生活的確是很苦,沒有水龍頭、沒有空調、沒有餐館、甚至連晾衣服的架子都沒有、晚上的村子可是一片漆黑,但是能體會到與小朋友們在一起的快樂,也許這是苦真的不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