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欠聲聲

蘭曉雁

當你疲憊不堪,或者睡意向你襲來時,你會不由自主地做出以下動作:眼睛眯成一條縫,嘴巴張得很大,身體往後仰,深深吸一口氣,並發出持續哈氣的聲音……不用猜,這是誰都有過的體驗——打哈欠。科學家曾用超聲成像技術探測胎兒的神秘世界,發現在母腹中生長12周的胎兒就會打哈欠了。

美國馬里蘭大學生理學家普羅文和貝寧格研究打哈欠發現,哈欠源於大腦中的“哈欠中樞”。當一個人受到勞累、覺醒與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時,激發相關分子大量分泌,進而引起“哈欠中樞”興奮,隨即向人體肌肉發出“指令”,有關的肌肉嚴格遵照“指令”運動,於是,一個哈欠誕生了。

如果你感覺在某種場合或某一時刻不宜打哈欠,可以通過有意識地咬緊牙關等方式來抑制。不過,打哈欠的過程運行得不順暢,會讓你覺得很不舒服。一個哈欠的持續時間雖很短暫,不過6秒鐘左右,其生理作用卻是顯著的。在這期間人“閉目塞聽”,全身神經、肌肉完全鬆弛,便能在生理與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勝過鎮靜劑。

另外,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溫和的人更容易打哈欠。研究人員對一批志願者分別進行了測試,方法是給志願者播放各種頻頻打哈欠的人的錄像以及催眠的樂曲,觀察哪些受試者容易打哈欠,哪些人無動於衷,再對他們進行心理測試。結果顯示:不打哈欠的人往往心腸硬,近乎冷酷,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相反,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容易動情,很容易博得別人的好感。

至於一打哈欠就淚水汪汪,科學家認為這與大笑、打噴嚏時流淚的原理完全一樣。人眼睛裡的淚腺分泌眼淚,通過鼻淚管下放,故而平時人是不會流淚的。但人在打哈欠時,造成口腔及鼻腔的壓力增大,阻擋了鼻淚管排泄淚水,淚水流不下去,積在眼睛裡,人就變得眼淚汪汪的。

一群人在一起,其中有一個人打哈欠,周圍的人也會跟著打起哈欠來。難道打哈欠有傳染性?確實如此。一些科學家通過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對大腦影像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人打哈欠時的腦部活動區域與表示同情心的腦活動區域一致。換句話說,打哈欠的“傳染”現象,可能代表了一種無意識的“心智模仿”。

哈欠的“傳染性”,可以幫助失眠者渡過睡眠關。瑞士一位科學家設計製作了一種特殊的半身塑像,特殊之處在於這種塑像是一直在甜甜地打著哈欠的人的形象。失眠者只要看著這個塑像,不一會兒就會打起哈欠、進入夢鄉。

打哈欠看似不雅,卻是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長的吸氣,有利於更多的氧氣進入肺部到達血液。另外,打哈欠時咽部肌群及面部幾十塊肌肉隨之收縮,可驅動攜氧的血液流向大腦,提升用腦效率,對腦力勞動者尤為有益。

不過對於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來說,經常不由自主地打哈欠,應及時向醫生求助,萬萬不可大意。因為這可能是腦梗塞(缺血性腦中風的一種)即將降臨的信號。臨床醫生觀察到,大約有70%~80%的腦梗塞患者,在發病前一周左右,會因大腦缺血缺氧而頻頻出現打哈欠現象。哈欠越頻繁,意味著大腦缺氧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