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英語教學隨筆感悟

好的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有機會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綜合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極大地增加了教學的課堂效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的國中英語教學隨筆感悟,希望大家喜歡!

國中英語教學隨筆感悟篇一

新課程強調以學為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求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探究性。而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恰恰缺乏這些,往往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記筆記,課堂訓練也是流於形式,缺少實踐性。針對這些現狀,我們開展了“國中英語高效教學模式研究”。

一、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概況

與其他學科不同,英語學科因為作為外語沒有語言環境,或者說很少有語言環境,所以遺忘率很高,沒有長時間的積累是很難學好的。我校於20xx年5月開始進行新一輪課程改革實驗,重點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目的在於從根本把“老師教”轉變為“學生學”,著重研究學生學習的方法和策略。為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英語高效教學模式,我們英語組的課題小組在學習了一系列名校先進理念的基礎上,藉助課堂教學實際進行了有計畫的實踐和研究。

課改對學生的自信心也有了一定的提高,班級課堂活動參與率大大提升。許多之前不敢發言的同學在小組活動中,也能大膽的參與到課堂討論學習中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我們通過實踐論證,一致認為:好的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有機地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綜合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真正體現出綜合探究課研究、綜合、探究的特點,真正使學生體驗到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極大地增加了教學的課堂效果。

為了進行具體的研究實踐,我們先從課前的導入開始,設計了英語情景導入法、英語短劇表演導入、英文歌曲導入等方式。隨後又把情境創設、學習交流、合作探究、小組討論、成果展示和反饋總結等環節融為一體,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探究性,使學生在這種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中去感悟英語,進而達到理解與認識的升華。實踐後和同行們進行了反覆論證,並進行反思和總結。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研究、實踐過程中的幾點反思

(一)成功之處:

1、讓課改悄悄走進學生的課堂,從而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

首先,自從課題改革實施以來,我們改變了以往課堂上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環節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主性和興趣。

當我們把“預習準備”“自主學習”“課堂小結”這些任務交給學生來完成時,沒想到收到了許多意想不到的驚喜。例如,以前的課前檢查都是由老師親自檢查學生作業、練習的完成情況,於是有個別學生就會抄襲別人的作業,以應付檢查。而現在我們在課前安排了“自主學習”這一環節,由小組長檢查並幫助組內的“學困生”完成基礎練習,這樣以來,基本上能夠杜絕抄襲,“學困生”在組長的幫助下主動完成不會的部分,並搞懂了不會的原因,這比起以前的抄襲就要有效得多。

課前熱身時,採用每組抽一個學生上黑板展示單詞或句子,而其他同學在老師聽寫時,大聲站起來搶答的模式,對課前預習進行一個小小的匯報,並同時給予優勝者一顆紅星獎勵。通過這樣的“自主學習展示”,也使得學生的學習完全是自願的和積極主動的,而且具有強烈的自主學習的願望,而且還養成了良好的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學生的學習也就不再是被動的而是變得較為主動,可以盡情的展示他們自學的收穫。往往是學生主動要求老師早上課,儘快檢查他們準備好的表演和展示。而教師也可以通過學生的展示較為充分地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並有針對性的進行預設,很好的使用教材。

其次是更多的關注了學生學習過程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停下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在講完了某一知識點後可以用更多的時間來讓學生展示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如:預習展示、問題討論、問題探究等。通過學生的匯報,給他們提供了自我表達的空間與交流的平台,樹立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同時也檢測了同學們對知識掌握的深與淺,便於及時調控課堂,及時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況。“課後小結”則是學生對知識的整合,是對自己學習的檢驗、總結。他們的暢所欲言讓學生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給他們帶來了學習的希望,讓他們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2.、課改走進了學生的課堂,也轉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使我們不斷地改進了教學方法,以順應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也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積極參與課堂各項活動,以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1)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地位發生了變化,學生的學習行為變被動為主動。

在課改中,教師不再是教學的執行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有了學習的主動權,課堂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時間讓學生來參與,豐富了學習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成了課堂真正的主人。在課堂學習中,以小組為單位的分工合作討論式學習方法,要求小組長要組織小組成員進行一對一討論或是小組內部三個層次間的研究解疑。發揮每個小組的集體智慧,展示就會有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思考與交流;以教材為基礎,拓展、演繹、提升,通過各種課堂活動形式展現、辯論、小品、競賽、表演等等;確保每個小組成員實現高效學習,都達到“跳一跳夠得著”的學習目標,最終實現小組團隊的整體學習目標,能夠最大限度的達到學習內容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2)激活了學生的自主思維,一切皆源於學生自願的學習與努力。

首先,課前小結打破了以往循規蹈矩的聽寫與檢查,它給學生以自由表達的願望,通過學生自我小結式的匯報,激發了他們自主學習的願望。教學時,教師設定課前任務:明確學習目標、生成本課題的重點、難點並初步達成學習目標。其基本過程是:學生根據自學後對課本內容的把握,教師根據對課程標準的把握,通過師生共同討論,預設學習目標。然後,學生在通過自學、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形式初步達成預設的目標,並對自己找出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並在此基礎上不斷生成新的學習目標,為展示課做準備。學生提前蒐集資料,整理資料,形成文字材料,上課時讓學生展示勞動成果。通過設計任務,有助於學生擴寬英語視野,提升信息的判斷能力和信息的運用能力。同時,課前準備由人物入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對理解教材內容也很有幫助。如:對某個單詞用法的認識,是通過他們的自主學習去完成的,他有了學習的願望,就有興趣去記憶它,分析它,辨別它。這樣通過自己的認知再將自己的所獲展示出來就有一種驕傲感和自豪感。諸如對短語的理解也是一樣,對課文的朗讀以及套用都是通過自願的方式來完成學習的任務,所以說我們更多的是關注了學生的情感和態度。

其次,利用情景教學模式,積極營造學生學習的英語情景,圍繞教學目標,譴用辭彙、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不同形態的信息對所授教學內容和意境進行生動的再現,拓展學生視野。每節課教師對每個學習小組進行評價,從學案預習、黑板板書、展示質量(課堂講解)、對抗質疑等方面及時給予過程性評價。

通過精心編寫 “情境營造” 和一個個由淺入深、力度大的問題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強化了學生不斷進行探究的內在動機,讓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並建構知識體系。在學生展示後,針對每位學生的表現,作適當的點評;在學生探究問題過程中,及時給予相應的引導和啟發,尤其是加強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創新性利用教材,設計出較為開放、較為新穎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討論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從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自主組合,自主探究,深入思考,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形成合作解決問題的探究活動課。發揮資源優勢,英語教學資源豐富:英語傳奇故事、英美民間習俗、諺語、影片等等,教師要充分調動各種資源,巧妙地運用各種資源,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往教師的講述和設計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設計的,是一環扣一環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從不過問學生的感受,所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是十分了解,只是注重結果而忽略了過程的學習和學生內心的感受。而我們的課題正好填補了這樣的空白,是全方位的,是從認知、感悟、運用等幾個方面進行總結的,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得學生有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是對他們創新能力的一種培養。從而來提高他們的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

(二)需要改進之處:

1、注意選擇整合各種資料,恰當地加以實際運用。

通過教改我們發現,必須對教材和一些有用的信息進行進一步的整合,才能有效的加以利用,以方便實際操作運用。

2、注意課堂教學的調控,靈活把握課堂教學的進程。

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有時因預設不足,可能會導致教學任務不能按計畫完成,那么在運用“導學案”時就應該酌情將教學內容中的一些訓練型問題典型化,將其他的題目留待輔導課時再做處理,不要一味貪多,反而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3、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拓展和滲透。

儘管素質教育一直是我們追求的教育目標,但在教改中,我個人認為更應該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拓展和滲透。在新的教育理念當中,首先應該做做人的教育,其次才是做事以及學習的教育。這一點至關重要。

4、加強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管理,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各種優勢。

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我們一直採用的是學案與媒體的配合使用,既運用了媒體的直觀性,又利用了學案的自主學習指導,兩者相得益彰。但同時也反映出了一些問題,那就是有些年紀稍大的同事在運用網路資料時,不是很順利,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失誤,為此,我們採用了結對子的辦法,把老中青教師結成互助對子,互幫互助充分發揮年輕教師的計算機套用優勢,更好的運用網路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

5、充分發揮學生自身作用,使其認識自己和英語課堂的密切關係。

總之,經過近一年來有計畫、有目的的教學研究,我們對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從中學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當然,一切的革新都是建立在不斷的學習和反思的基礎上的,只有不斷的反思並總結經驗、改進不足,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獲取最大的教學效果,真正實現有效教學。

國中英語教學隨筆感悟篇二

國家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行的如火如荼,從主科數學語文英語到副科音樂體育美術無一不涉及,作為英語課更是積極的回響和參與,把《英語課程新標準》中新的理念滲透到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英語的教育教學改革,使教學質量得到了提高。我從以下幾點談談我的體會和心得。

第一:注重聽說訓練,培養英語的表達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英語作為一門外國語言,要想學好就必須多聽,多說,多練習。我在課堂上有意識的在這幾方面去培養她們,逐漸的讓她們養成聽完就會說的習慣,我採取了一些方法。

首先,在課堂上我儘量用英語教學,這樣教學不僅是創設一種英語環境,更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訓練她們的聽力,看他們是否對一般的課堂用語達到一聽就明白的境地。例如:一上課的師生問好: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下課時說的再見Good bye! 上課中反覆說的 Open your books, listen and repeat, Read after me, What’s the meaning? Read the test or word.等等 .對於這些簡單的課堂用語已經達到了非常熟練的地步。

其次,在英語的教學中我還採用聽和說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例如我講的what time is it?這一課,重點的句型處理完後學習新課文。我先讓學生看掛圖,通過掛圖知道課文講的大概是什麼,然後邊看圖邊說Tom !Yes? get up! get up! 通過圖,我的表情和動作讓學生猜Get up! 的意思,有的學生一下子就猜到了,接著我又問if you are Tom’s mother, what are you say?(如果你是Tom的媽媽,你會說什麼?)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想像Tom的媽媽說什麼,這樣的教學就比告訴他們get up! You are late.的意思效果要好。處理完課文的主要句型後,就是對課文進行全面的記憶和套用。我採取聽錄音複述的方法,聽一遍複述一遍,2,3遍下來課文的內容學生基本上都掌握了,在通過2人的對話練習,本課的內容就能背下來了,what time is it? 這個句型學生掌握的非常牢固。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同學們一直不停的聽和說,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也一致認為聽起來不費勁,說起來也比較輕鬆,聽和說不在成為學生頭痛的問題,而是成為他們表現自己的舞台。

第二:採取豐富多采的教學方法。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心理特性,在英語教學中要善於運用豐富多采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

首先:根據小學生注意力持續性比較短,不容易集中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採取了“表演法”“競賽法”“遊戲法”等。例如學習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 這一課我採用了表演法,前25分鐘先學完課文,當我看到同學們有點疲憊和不集中的時候,突然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白大褂問Who will be want to a doctor?同學們立刻精神振奮,紛紛舉手表示想當醫生,氣氛立刻活躍起來,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練對話上,課文的內容在對話中得到了練習和鞏固,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針對小學生具有明顯的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我採用了一些直觀的教具,如幻燈片,簡筆畫,圖片等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直觀感受,使學生很快的記住了單詞和句型。

教學方式的轉變,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各種能力,英語的整體素質也得到了提高,英語的教育教學改革有了一些顯著的成效。

國中英語教學隨筆感悟篇三

國中階段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階段,因為它客觀上體現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提高國中階段的英語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結合對國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我們認為在國中階段對英語的教學要求不再是單純的聽和說的技巧訓練,而必須把發展學生英語學習的基本技能融入到培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中去,這是一個在理念、目的、內容、模式等方面的整體教學體現,要搞好這項工作,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重點的轉向。

一、由重教師主導教學轉向重學生主體發展

我們知道,以往國中英語課程功能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單純追求學生認知的發展,而新課程強調的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主體性,重視個性的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參與。簡單地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要能動地發展他們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並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性格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學生本身內部的矛盾性。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要靠內因起作用。只要我們教師有這樣的意識並能自覺地將這種意識體現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英語學習的主體意識才可能得到體現。國中英語教學中要發揮學生主體性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包括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實踐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探究的過程,國中英語課堂教學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為方向,在課堂上應充分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口實踐的空間。

二、由重按部就班轉向重體現情趣的教學

情趣包含性情、感情、興趣、志趣等內容,學生的情趣既有天性的,又有後天習得性的社會情感和各種學習興趣及理想、志趣。我們所理解的情趣教學是指教師用自己的教育和愛心來培養和喚起學生對所學知識和學科的一種積極情感;同時,又指教師對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中所蘊含著的一種好奇、好問、好學的求知熱情和探索精神給予尊重、愛護和引導,使學習成為學生有情趣的活動。因此,情趣教學實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它要求整個英語教學不僅是一種語音、語調、語句的傳授和訓練,而且是一種溫馨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潛能的開發,是社會交往能力的早期培養。

研究表明國中階段仍然是學生情感性學習形成的關鍵時期,這階段學生的學習活動帶有很大程度的情緒化傾向,當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和強烈求知慾望時,不僅能產生情感遷移,而且會使注意力特別集中和持久,學習和交往能力迅速提高。因此,我們在情趣教學的探索中,必須十分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當然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情趣,提高他們英語學習水平的決定因素是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其中,教師又是情趣教學成敗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在情趣教學中,要大面積地引發學生對英語課的興趣。為此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審美情趣、語言素養和組織才能,教師在課堂上舉手投足、微笑眼神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全身心投入,會將學生帶入自覺忘我的學習境地。

三、由重知識傳授教學轉向重課堂實踐

國中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實踐性強,所以我們說語言是練會的而不是學會的,我們英語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應精心設計,重視學生的參與,強調向學生提交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練習與活動,以保證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有足夠的機會接觸目的語,教學中我們必須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英語練習機會,使語言實踐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除了設法給每個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外,還應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學中我們可以把學生劃分成行、排、組、同桌等單位,還可按學生的英語水平組合,以加大學生的活動量,變學生的被動聽課為主動參與。所以英語課堂教學必須是多信息和高密度的,為使教材的優勢得到最大發揮,我們還必須增大信息量,因為內容的增設,既能啟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提高智力活動的質量,又能讓學生多接觸一些課本以外的材料,開拓知識視野。

同時,由於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為了使學生的思維儘快地與英語聯繫起來,在英語課堂組織教學中要儘可能使用英語,做到課堂英語化,以排除對母語的依賴和母語的干擾。誠然,英語教學中,要完成較大量的實踐活動,教師必須加快課堂教學的節奏,而要做到快節奏,就必須注意使教學過程環環相扣,結構嚴謹,不至於因為教學環節的鬆散而造成時間上的不必要的浪費,教學中當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時,教師便可設計相對真實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這種語言情境中進行實踐。例如,教師讓學生向班上的同學描述自己的個人情況,自己喜歡的動物、水果等等,這些活動需大量運用所學句型結構和辭彙,因而大大提高了所學語言的再現率,培養了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四、由重傳統教學手段轉向重現代教學方式

英語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四十五分鐘的英語課堂教學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教師要使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穫,必須考慮影響學生學習的激勵因素。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可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中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的媒介。黑板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輔助工具之一,但黑板的短處之一是難讀難寫,而且教師不得不背對學生,從而失去了對班級的控制和與學生的目光交流。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多媒體輔助教學已成為現代化教育中的一種有效手段,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能利用圖形、圖像、文本、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信息刺激學生的感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等充分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