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英語教學工作隨筆

國中英語的教學要講究方法,那國中英語教師在教學工作都怎么寫隨筆的?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國中英語教學工作隨筆,希望你有所收穫。

國中英語教學工作隨筆篇一

人把“聽、說、讀、寫”歸納為英語學習中必須掌握的四大技能,這很對,但我還想再補充一句,那就是:學習態度的端正與學習目的的明確,這一點更應當擺在五大技能之首,因為只有學習態度端正了,學習目的明確了,事情成功才有了基本保證。作為一個學習英語的人也是一樣,因為只有這兩個條件得到了滿足,學習英語才會成為一種可能,再去談如何學習以及如何學好英語才會有現實的意義,否則一切只是空談。

我一直以來都很看重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端正,所以你們應當清楚那次我在班上發的那頓我教書以來最大的火併不是無名之火,我很厭惡那種平時不花時間去記憶單詞,聽寫起來又想方設法去抄別人的那種人,厭惡那種一個簡簡單單的補全對話也會拖一兩個星期,之後五十多個同學的班也只有九個同學完成的那種拖欠作業的行為,但這些都在你們身上發生了,而過後我也深知這都是有它們的根源的。

聽,聽不懂,說,不敢說,讀起句子來也是我通常所說的那種“炒豆子”讀法,翻譯起句子來仍然是中國味十足。這是你們大部分人的通病。往大了說,這是我們大部分學英語的中國人的通病。

偶爾碰上一個老外連打個招呼的勇氣都沒有,學了十幾年的英語見面了擅長的還只是那幾句:“Hi, how are you? I am fine, thank you.”而接下來該說什麼便茫然不知所措,要不就是紅著臉逃之夭夭了。據統計:中國有四億多英語學習者,比美國的人口還多。他們“辛勤耕耘”英語十多年(很多人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學,國小三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但真正能用英語流利交流的人卻廖廖無幾,絕大多數人在“聾啞英語”的怪圈中掙扎。於是就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中國的英語教學到底怎么啦?中國農村國中的英語教學到底怎么啦?

誠然,這樣的大方向性問題並不是你們這個年齡段的人就能找出答案的,但你們卻始終是這個問題的一分子。針對這個問題,有人給老師開出一貼良藥:教師應當首先轉變觀念--英語教學不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是言語技能的教學。過去,由於考試指揮棒的影響,英語教師過分強調英語知識的教學,結果培養了一批“啞巴英語”和“聾啞英語”。這次中學英語教材的改革雖為教師觀念的轉變奠定了基礎,然而傳統考試的“餘威”仍在,考試依舊是教學的指揮棒。作為一名英語老師,應該懂得如何在這兩點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我們的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也適時進行了調整,明確規定將降低語法試題的難度,減少知識性的客觀題,重點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在言語運用中學習語言。“學以致用”這是一個淺顯卻又亘古不變的真理。而此時此刻的你們是否依然在抱怨著:自己的基礎是如何如何不好,自己的記憶力是如何如何差,自己沒有語言天賦。

不要抱怨自己基礎不好,不要害怕自己只是個初學者。什麼叫基礎好?學了十年英語還是聾子啞巴,學了十年英語語法還糊裡糊塗,這種基礎又有什麼用?一個小學生的口語超過一個大學生,一個陽朔農民每年可以接待成百上千的外國遊客!

不要抱怨自己記憶力差!你的記憶力差,別人的更差!你的記憶力再差,但也沒有忘記你的母語!

不要抱怨自己沒有語言天賦,只要你能講中文,那就證明你有非凡的語言天賦,你就一定能講一口最漂亮的英文。

國中英語教學工作隨筆篇二

現在英語每單元都有閱讀材料,我們現在一般都採用閱讀教學法,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獲得知識,強調自學與合作學習。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到底要不要講?究竟應該怎樣講?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講當然是必要的,問題可能在如何看待講和怎樣講。可見教師並不是不能講,而是要“精要地講”。再說,只讓學生暢抒己見而沒有教師精當的講授和適時的點撥,學生的思維不可能深入;只讓學生想像體驗而沒有教師開啟智慧的引導,學生的創新精神很難得到培養;只讓學生誦讀感悟而沒有教師的品詞析句,學生的學習勢必缺少深度和廣度。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必須從教育規律和學生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好自己的“講解點”。

那么,在何時精要地講呢?

1、自讀之前啟發講:即在學生自主閱讀之前,簡明扼要地揭示閱讀要求和重點。

2、重點地方著重講:對材料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之處,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重點講解,該挖掘處必挖掘,該品味,該講深講透的地方必須講深講透。

3、疑難問題明確講:當學生在材料理解上遇到疑難時教師要鮮明地講,從而為學生解難釋疑,讓學生正確理解、領悟材料內容。

4、合作中提示講:當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不能抓住要點進行有效合作時,教師要進行提示性講解,以使合作有效、深入。

5、總結時補充講:在總結一節課、一篇材料的閱讀情況時,在學生概括、總結的基礎上,教師要及時進行補充,以進一步進行提煉和歸納,從而使總結更加完整、準確。

國中英語教學工作隨筆篇三

本人擔任七年級英語教學工作,針對七年級學生的自身特點:由於大部分國小沒有開設英語,對學習英語態度不夠重視,還由於自身有自卑心理,不敢張口說英語,沒有掌握適當的學習英語的方法,導致上課調動不起來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學生只是消極被動地去接受知識,達不到預期理想的結果。然而,國中學生的優點是上課積極活躍,動手動腦能力強,同學之間有相互競爭的意識。如何把這種優點利用在教學過程中呢!在實踐中我深切感到在課堂上設定遊戲,能夠激活課堂,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變成課堂的主體。現在談一下我對課堂遊戲教學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1、課堂遊戲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從獲得知識的角度講,素質教育認為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學習者。布魯納認為,應該“儘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而自動的思想家”。從發展能力的角度講,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永遠起自於主體的積極過程”,如果離開主體去不斷地積極活動,那就沒有什麼智力的動力可言。這就充分說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挖掘學生最大潛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

實施素質教育,關鍵在於喚醒教育的主體自覺,啟動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因為沒有教育的主體自覺,學生只能是一群被人驅趕的羔羊。課堂遊戲正是以學生自己的活動為中心,學生能普遍動腦、動手、動口廣泛地進行交流信息,處於自覺的主體地位,為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發展能力提供了廣泛的空間和深度。

2、課堂遊戲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勇於創新、善於創新是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的又一要求。如何把創新精神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使課堂煥發出生機和活力?關鍵一點就是教師在教學時應給學生營造一個創新的環境。課堂遊戲恰巧從根本上改變了封閉教學的沉悶局面,讓學生參與到了教學過程中來。遊戲走進課堂,把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的過程;把重視傳授知識變成了激發學生求知慾、好奇心、創造精神和開發學生潛能的學習過程;把教師從真理的代言人、至高無上的權威,改變成學生民主、平等、自由地進行自我展現的過程。一個寬鬆、廣闊的創新環境悄然形成,它不斷地啟發、誘導學生在學到書本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創造能力。學生的個性在遊戲中得到尊重,尊重個性就是尊重創造。面對學生,我們應永遠充滿信任和期待,以愛的春風綻放每一朵春蕾,用信任的目光開啟每一個心靈的寶庫,使創新教育在英語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