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觀荷聽雨入畫來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村莊,她寄託著我們對故鄉的懷念,寄託著我們對美麗田園的嚮往。

初到郝堂村,正是秋老虎開始肆虐的八月下旬,天氣悶熱,但村東的荷塘,早已聚滿了觀荷的人們。大家或三五成群,安步當車,說說笑笑。或騎著觀光腳踏車,伴著叮叮噹噹的鈴聲,悠然愜意。這是一片荷的海洋,一個荷塘連著一個荷塘,包圍了半個村子。荷塘面積很大,號稱百畝荷塘,荷塘間有小路,可以步入荷花深處。

放眼這一塘塘田田碧葉,真可謂“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這裡的荷很高,突出水面足有一米,象一群群身材高挑的少女,亭亭玉立,爭奇鬥豔,洋溢著青春的氣息。這裡的荷很密,溢滿了整個池塘,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用在這裡可謂恰如其分。這裡的荷葉好大啊,個個大過鍋蓋,如飄搖的冠蓋,覆蓋了整個水面。荷葉上是一層油膜,有人將水灑在荷葉上,它立即凝成了一顆顆圓溜溜的水珠,在荷葉上調皮地滾來滾去。“水上一隻鈴,搖搖沒聲音,仔細看一看,滿臉大眼睛。”這裡的蓮蓬好可愛啊,它穿著碧綠的蓬蓬裙,像花灑,仿佛可以噴出清涼的水;又像鈴鐺,仿佛能聽見清脆悅耳的歌聲;還像電話筒,仿佛可以聽見婉轉動聽的鳥啼聲。這裡的荷花好美啊,或白或紅,或粉或紫,在滿目的荷葉襯托之下,個個光彩奪目。有的含苞待放,象青春少女,身段窈窕,滿面含羞,清麗脫俗。有的已經盛開,大大方方,成熟嫵媚,風姿綽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對荷花純潔無暇的讚譽。正是這孤傲高潔的荷花,與寬大平和的葉,一脈相承的莖,深扎淤泥的根,點、線、面巧妙組合,形成了一幅幅絕美的畫卷。

村子西南,水壩攔起的是一池淨水,水映青山,波瀾不驚,安閒靜謐。流水緩緩漫堤而下,自南向北流去。村子南邊,是一棟紅白相間的二層小樓,這裡是郝堂村圖書館和葉楠白樺文學館,葉楠、白樺是郝堂人,是《甲午風雲》、《山間鈴響馬幫來》等著名作品的作者,對郝堂村不由得肅然起敬。綠樹掩映之中,一棟建築引人注目,它有十五六長,三四米寬,四面都是透明落地玻璃,名曰岸芷軒,她取名自《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岸芷汀蘭,郁郁青青”,是由台灣著名建築師謝英俊在20xx年設計建造的,秉承生態環保的理念,採用輕質鋼架,採用木材泥土,蘆葦這些農村隨處可見的材料做成。這裡是村民、遊客讀書、品茶的地方,屋內顯眼處,是一幅“免費喝茶,茶費隨心”的熱情條幅,坐在這裡,四面青山綠水、田園風光盡收眼底,捧一本好書,品一壺好茶,打發好時光,該是多么醉人的享受啊。漫步走進郝堂村,第一眼的印象並不驚艷,但細細品味,卻卻似陳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她沒有高樓大廈的現代感,卻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文化積澱,一種不流媚俗的獨特氣息。走在這裡,如走進一幅幅優美的鄉村畫卷:乾淨整潔的村街,一幢幢古樸的農家小院,青磚石瓦、土坯小屋。古樹、青草、野花,磨盤、水車、溪流,古色古香,相映成趣。信步而行,這邊是信陽毛尖的評品中心,品位高雅,可以慢品茶滋味,回味好時光。那邊是一位畫家的工作室,名“行余堂”,一幅對聯頗有意味:“物能捨棄方為主,理悟虛空即是禪”,想這一位室主人也必是一位了悟人生的世外高人。蓮花藝術中心門前寫著:“蓮花世界,我回吾心,精妙源起,剎那花開”,荷花又名蓮花,在這蓮花的世界研究蓮花,想必會有更多的開悟吧!

我們居住的農家別具匠心,在二樓陽台搭起了篷子,拉起了彩燈,擺兩張桌子,營造出一個溫馨的小環境。晚飯時下起了大雨,大雨順檐而下,如一片雨簾,隨雨而至的是風的清涼,聽著嘩嘩的雨聲,心中感到的反而是一片安靜,一切的煩燥與不安似乎都被雨阻隔,隨風而逝。想著郝堂村的荷塘,和那一棟棟獨具個性的民居,就如一幅幅水墨山水畫,有幸置身其中,一不小心也成了畫中人,不由得臉上露出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