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大山的理想作文

住在大山裡面的孩子,每每仰望天空都會生出一個走出大山的理想。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作文:走出大山的理想,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第一篇 走出大山的理想

這裡的山路十八彎,這裡的交通不通暢。我是一個來自山裡的娃子,你們不要看不起我,雖然我是大山裡的孩子,但是我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就是走出大山!

清晨我站在高高的山上,望著下面紅紅的點點,動來動去的是什麼,心裡不禁充滿好奇!只見爸爸走了過來,我抬起頭,一臉天真的問著爸爸:“爸爸,爸爸,下面這些東西是什麼啊?好神奇啊,你快告訴我,我好想知道啊。”爸爸眼中放著光芒說著:“那個動來動去的是汽車,那個亮著光的他叫做燈,爸爸我經常去山下,所以都知道,你以後也可以像我一樣,只要你走出大山!”

終於有一天,爸爸媽媽都下山了,我一個人在家裡,我心想這是一個好機會啊,我要出去闖一下,我要走出大山去,去看,去蹦,去跳,去見識那些我所不知道的世界,我背著書包,一個人獨自走下大山,沿著那條被雨水衝出來的地面,我一步一個腳印的,慢慢地走著,一步小心,腳一划,我滑到了一個下坡,略有一點平地的地方,這裡是哪裡我心想著,往著上面高高的路,心裡不由得害怕了起來,只聽一陣又一陣急促的呼吸聲,是什麼?是鬼嗎?奧不!野豬啊!

看著野豬一步步逼近,我越來越害怕了,但是怎么辦,我不能跑,因為我腳都動不了了,我要叫可是叫破喉嚨也沒有用,因為沒人人,我放聲大哭,只見野豬向我奔來,我想我要就這樣完了,我還沒有走出大山呢!大山啊!你讓我離開你吧!心想著,但是事實不是這樣,野豬毫不留情的向我衝來,但就在距離我10米的地方它停下來了,只見一個高大的身影出現在我的面前,是爸爸,我放聲大哭了起來。原來豬被爸爸用鋼叉把豬的屁股給插穿了,所以野豬才會停下來。父親抱著我,慢慢地向下走。

來到了山下,父親把我舉在了頭頂上,我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山下的一切,汽車,燈,手機,電視……

我好開心!走出大山我不再是大山裡的娃子,走出大山我不再是農村裡的土鱉子!

第二篇 走出大山的理想

“這就是我們理想中的教室,這么好的學習環境,我們不能浪費,一定得好好學習!”

張越是一個文靜、甜美的小女孩,白皙的皮膚、明亮的眼睛。說起這5年來學習環境的變化,她連連感嘆:“變化太大了!這幾年,我們的學習環境越來越好。”

張越來自行唐縣口頭鎮秦台村,那是太行山深山的一個村落。國小一、二年級,她是在村裡的舊國小上的。在張越的記憶里,那個國小的教室是破舊的磚瓦房,冬天的時候,教室內四處透風,她和同學就從家裡帶些玉米軸放在教室內燒火取暖。“那個教室得有好幾十年了,非常破舊。學校地方非常小,教室也就那么幾間,低年級的得上複式班,就是一二年級在一個教室,老師給一年級講完,再給二年級講。”張越說,學校的老師也就幾個,基本就是數學、語文,印象中就沒有上過音樂、美術。

讓張越感到幸運的是,20xx年,我市開始實施“山區教育扶貧工程”。在保留山區條件較好、規模較大的260個教學點,用於安置難以轉移的低學段兒童繼續就讀外,利用2至3年時間,在贊皇、靈壽、元氏、行唐、井陘、平山6個山區縣,新建6所城區寄宿制國中,新、改擴建50所中心鄉鎮(學區)寄宿制國小,將深山區幾萬名中小學生全部免費安置到新校就讀。為保證這一工作儘快落到實處,市委、市政府將其列為“十大民生幸福工程”和“為民辦的20件實事之一”全力推動。

隨著“山區教育扶貧工程”的實施,一座座擁有寬敞教室、音樂室、電腦室、實驗室的寄宿制學校拔地而起,破舊落後的國小校被逐步取代,山區的孩子告別了披星戴月的上學路。位於秦台村的山區教育扶貧項目學校——秦台明德國小也在此時建成並投入使用。

三年級的時候,張越和同學們一起搬到了新建的秦台明德國小,這裡的教學樓是一棟嶄新的三層樓,宿舍是一棟四層樓,還有食堂。“新學校的教室、宿舍都有暖氣,乾淨、暖和,而且吃住都不用花錢。”這一切令張越很興奮。

“剛搬到新學校的時候,我都驚呆了,這裡不僅校園環境優美,教室寬敞、明亮,課桌、凳子嶄新,還有很多先進的教學設備,讓我大開眼界!”張越說,想想原來的那所學校,再看現在的學校,多媒體教室不僅寬敞、明亮,冬天還有暖氣,夏天有電扇。兩者一對比,張越的感觸發自內心:“這就是我們理想中的教室,這么好的學習環境,我們不能浪費,一定得好好學習!”

“還有,美術課、微機課、音樂課在舊國小都沒有學過,來到新學校後才開始學習,新學校讓我們接觸面更多了、更廣了。”張越說。

國小畢業後,張越又如願來到了位於行唐縣城的行唐縣實驗中學就讀,這裡是行唐縣的山區教育扶貧項目中學,接收來自行唐縣所有山區教育扶貧項目國小的學生。

“來縣城上學後,我的視野開闊了,更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12月8日11時許,記者來到行唐縣實驗中學,此時,正值上課時間,走進教學樓,透過教室門上的玻璃,記者看到了一張張純真的臉龐,在老師的引導下,那一雙雙充滿著知識渴求的眼睛讓人印象深刻。下課後,記者隨意走進一間教室,寬敞明亮的教室,現代化的多媒體設施,整齊的桌椅板凳,跟城市裡的先進學校毫無二致。

張越正坐著教室內,專心地聽老師講“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這是一節生物課。下課後,跟隨張越一起來到學校餐廳,只見幾個售餐口一字排開。當天的主食有米飯、饅頭、花捲和麵條,菜有西紅柿炒雞蛋、大鍋菜等。“學校餐廳每天有幾種不同類的菜和主食,自己喜歡什麼就吃什麼,飯菜很可口。”張越說,以前,他們在學校吃、住、學都不花錢,每兩周可以回家一次,學校有專車接送,自己也不用掏路費,真正地減輕了家裡的負擔。“今年,稍微有點變化,住宿、路費還是免費,就是有一半的學生自己花錢吃飯了,另外一半家庭條件貧困的學生還是享受食補。我的父母都來縣城幹活了,條件相對好點,我就主動放棄了食補,把食補讓給家庭條件相對貧苦的同學。”

隨後,記者又和張越一起來到宿舍樓。宿舍樓與教學樓一樣,都安裝著暖氣,一進去,就能感到一股暖風撲面而來。張越和同學們都把被褥疊放得整整齊齊,拖鞋和臉盆在床下擺放成一條直線,宿舍的氛圍顯得輕鬆、溫馨。“宿舍就是我們的小家,我們要布置得乾淨、整潔。”張越說,宿舍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櫥櫃,特別方便。

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使張越的學習成績直線上升,升入國中後,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隨著視野的逐步開闊,她也迸發出了新的想法:“我要好好學習,考入一所重點高中、再考入一所好大學。”

“老師對我們的學習抓得緊。學校設施也很完善,我最喜歡到實驗室做實驗,很多不理解的知識,只要一動手就能弄懂。”說起來實驗中學學習的機會,張越充滿感激:“來縣城上學後,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想的也就越來越多,更渴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我們這些山里出來的孩子都非常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每天,我們都在努力學習,都想將來能考一所好大學,去看看外邊更廣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