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

是一種信任。孩子蹣跚學步、牙牙學語時,他的手會伸向父母;孩子偶遇危險、初識困難時,他的手也會伸向父母。這是因為父母是他的依靠,父母是他的脊樑。作為小學生,他們的交際圈慢慢擴大,從父母、親人,延伸到朋友、同學、夥伴和教師,在孩子們心中,老師是他們心中神聖的角色。他可能把你當作老師,是因為你學識淵博;他可能把你當作父母,是因為你給了他無私的關愛;他可能把你當作朋友,是因為你給了他無比的信任。

牽手是一種交流。下課了,他拉拉你的衣角,仿佛有什麼要求;遊戲時,他有意引起你的注意,好像他是虔誠的學徒;談話時,他向你投來善意的目光,恰似無語的理解與佩服。這就是交流,說明他與你親近,把你當作他生命中、學習中、生活中的偶像。這時候,只要你牽一牽她的手,他會更加自豪,更加自信。

那一年,強和兒子同班。強學習不錯,但有時與老師嬉皮笑臉,提出的“前沿”問題,讓你瞠目結舌。同學們說他目中無人,拿老師當猴耍,不知禮數。而我力排眾議,牽著他是手賞花,牽著他的手遊戲,牽著他的手散步……他與我無話不談,慢慢地,他領悟了不少,不僅成了學習標兵,還是尊師愛生的榜樣。

牽手是一種扶持。幼兒學步,總不敢邁出第一步。這時候,父親或者母親只要伸出雙臂,他會幾大步向你衝來,露出勝利者的微笑。幼兒學步,總不敢獨自行走,這時候,父親或者母親只要伸出一隻手或者伸出一個指頭,他都會抓住。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也是這個道理。有的學生不缺少智力,但缺少信心。他們表現在不敢發言,不願與同伴交流,不想“出人頭地”……更有留守學生,成天情緒低落,不善言語。如果我們的老師牽一牽他的上,摸一摸他的頭,拍一拍他的肩,向他投去鼓勵的目光,那效果迥然不同。

牽手是一種勇氣。老師不是聖人,更不是完人,有時也會出一些低級錯誤:譬如,誤會同事,錯怪學生,丟三落四。牽一牽老師的手,會化解矛盾;牽一牽學生的手,會消除隔閡。

一日,傲沒有完成作業,我火冒三丈,狠狠地把他批評了一通。傲一臉委屈,兩行淚珠像斷線的珠子。你越哭,我越火。傲嘴撅老高:“我父母吵架了,他們要離婚。”聽罷,我一臉茫然,愧疚之極,牽起他的手,走向操場:“原諒老師,是我錯怪你了。父母吵架是會船頭吵架船尾說話,你不必擔心。”一席話,傲平靜了心態,臉上有了些笑容。

讓我們大手牽小手,闊步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