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組織作文材料過程中的兒童心理

分頁導航:前言

這裡用[@max($key + 1 , 0)]的意思是讓$key+1後和0比較取較大的值顯示,目的就是顯示$key+1 -->1:前言2:第七講:組織作文材料過程中的兒童心理(2) 甲:學生作文構思,從獲得的材料中提煉出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之後,心理活動又進人一個新的階段。這一階段的任務就是——

用提煉出的中心思想,進一步處理材料,決定材料的取捨,確定材料的詳略,明確材料之間的邏輯關係,從而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具體的寫作提綱。

寧老師,今天,我們就談談兒童在這一階段的心理活動吧。

乙:探索這一階段的兒童心理活動,從而更好地設計我們的作文教學,提高兒童構思文章的能力,對指導他們寫好作文,至關重要。

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一些作文言之無序,或者如同記流水賬的兒童,往往正是這方面的心理能力欠缺。因此,大家也都很關心這樣一個問題——在取捨、組織作文材料、安排文章結構的過程中,兒童的主要心理活動是什麼?

甲:在這一階段,兒童的心理活動主要表現為三個內容:第一,分析;第二,比較;第三,系統化。

(一)通過分析 取捨材料

甲:先說分析。

我們都知道,文章的中心思想,來自客觀生活反映在人頭腦中的表象和材料。從生活中獲取的表象是眾多的,但也是片斷和零散的。對於這些,我們稱之為素材。

經過思維活動,形成一個明確的中心之後,要表達這箇中心,是不是要把頭腦里儲存的素材一古腦兒都寫進文章中去呢?

乙:那當然不行。就拿一件事來說吧,如果從這件事提煉出一個中心以後,這件事的所有細節都要寫進文章中去嗎?顯然,既不可能,更不需要。

說不可能,是因為一件事,從縱的方面說,自起因、開始、經過到結果,從橫的方面說,事情中的各種人物,人物的各種表現、各種反映是很多的。一篇小小的記敘文,很難容納那么多內容。

說不需要,是因為事件中的眾多場面、眾多細節,並不是每一個具體的內容都跟事先確定的中心思想有關係的。

甲:正因為這樣,兒童在確立文章中心思想以後,必須對頭腦中形成的表象和過去學習得到的有關材料進行一番分析,從而“去粗取精”。

取捨材料的根據是什麼?就是兒童通過概括抽象確定了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和“統帥”,取捨材料要以它為標準、為依據。

乙:這就是說,凡跟“中心思想”有關的材料就可以“取”,跟它無關的,就必須“舍”。

甲:是的,這個“取捨”過程,從心理學角度說,就是一個分析的過程。所謂“分析”,是指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個別特性或個別方面。

兒童確定中心思想後,在取捨材料時,必須對獲得的每一個具體素材逐一進行分析,看它是否能說明自己選定的中心思想,從而決定“取捨”。

乙:這樣看來,這個分析過程,實質上是兒童對貯存的作文素材的一次深人地、再認識的過程。

甲:對!有成效的作文指導課之所以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正是因為執教的老師順應了這一心理過程,注意了這種分析能力和習慣的培養。

寧老師,還記得在前次討論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時,我們曾談到的陳小平老師執教的那個教例嗎?

乙:記得,同一件難忘的事,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概括出不同的中心思想。在那節課上,陳老師引導孩子們從自己的實際出發,選自己感受最深的意思為文章的中心思想。

甲:就是在那節課上,當學生確定各自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後,陳小平老師緊接著就引導學生以文章中心為依據,對素材進行分析、篩選。

甲:你看,陳老師先讓學生以各自確立的中心思想為依據,認真思考:“根據你選定的中心,在這些材料中,哪些是你能用的?哪些是你不能用的?”

然後,她組織全班學生集體討論:“在這一件事中,如果以‘溫暖的集體’為中心思想,哪些材料可以用?”“還是這一件難忘的事,如果確定的中心思想是‘老師關心同學’,又應該選用哪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