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兒童的言語表達和表象活動

分頁導航:前言

這裡用[@max($key + 1 , 0)]的意思是讓$key+1後和0比較取較大的值顯示,目的就是顯示$key+1 -->1:前言2:第九講:兒童的言語表達和表象活動(2) 甲: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任何典型的材料、深刻的思想、精巧的構思,最後都必須藉助語言——這一交際工具才能把它們表現出來。語言表達的效果直接關係著兒童作文的質量。

從心理學角度看,遣詞造句,運用語言表達是思想向外部言語轉化的過程。在這個轉化過程中,不少兒童有時會產生心理障礙,發生一些困難。比如,有的兒童,原以為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很“清楚”,但當他提筆行文時卻變成了雲中樹、霧中花,一片朦朧;有的兒童感到他所說的、寫的,並不是他所要說的、寫的,出現了一種語不達意的現象……

為了提高兒童運用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有效地幫助他們克服思想外化為口頭言語、書面言語時的困難,我們應該對兒童言語表達的心理生成過程及其特點作些探索。

乙:袁老師,在您這段話中,提到“語言”和“言語”這兩個概念,為了討論的方便,您是不是先對這兩個概念作一些簡要的解釋。

甲:好。語言和言語是彼此不同而又緊密聯繫的兩個概念。語言是一種社會上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它是作為人類最主要的交際工具而產生和存在的。語言主要是語言學研究的對象。

人們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則被稱之為言語。言語是一種心理現象,說話作文是人在大腦活動的控制之下,通過發音器官或手的動作把言語說出來或寫下來,是言語的表達過程,稱為表達性言語;聽話、閱讀是言語的感知、理解過程,稱為印入性言語。心理學主要研究個體掌握和使用語言的過程等等,也就是說主要研究言語。

(一)表達性言語的心理生成

乙:這么說,就作文教學心理學而言,主要是以表達性言語為其研究對象了?

甲:是的。就說話、作文的個體來說,表達性言語是怎樣生成的,它的心理操作程式是什麼?心理學界相繼出現了許多學說。

乙:記得美國語言心理學家喬姆斯基主張把人的言語活動劃分為“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兩部分。所謂“表層結構”是指人可以直接感知的東西,大致相當於外部言語,而“深層結構”則指不能被直接感知,要根據間接材料證明其存在的東西,可以看作是思維等,喬姆斯基指出,要從心理活動的深層結構上來理解言語的生成、運用。

甲:前蘇聯的一些神經心理學家通過大量的臨床測試,將表達性言語的生成過程大體概括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表達性言語的起始因素是想要表達或交流的意向。願望、動機、目的,人若沒有表達的願望、動機、目的,顯然,他就不會說出、寫出有意義的話來。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前幾次,我們已作過簡要分析。

第二階段,出現一種以片斷性和簡略性為特徵的、辭彙貧乏、語法結構殘缺,但卻粘附著豐富的心理表象內容的內部言語。

第三階段,從壓縮而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思想、內部言語、表象向展開的、具有規範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感知、理解的外部言語活動形式轉化。

從這些心理學研究成果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兒童語言表達的高下優劣,一方面取決於他們表達或交流的動機、願望的豐富、充實和強烈的程度;另一方面取決於他們的心理表象活動、內部言語的水平及外部言語的能力。由此可見,兒童遣詞造句,運用語言表達思想所涉及的就絕不僅僅是辭彙積累多少或句式運用巧拙的外部言語形式的問題了。

乙: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指導國小生作文要從內容人手。我們要研究兒童遣詞造句的語言表達問題,首先必須對人腦中的表象活動作些簡要分析,促進表象活動的發展。

甲:您說的對!下面我們就先談談表象吧。

什麼是表象?在心理學中,表象就是指在人的記憶中所保留下來的過去感知過的客觀事物的印象,它是人的大腦反映客觀事物的一種形式。

由於國小兒童作文以寫記敘文為主,作文訓練要求寫得具體、實在、清楚,切忌空洞、抽象、呆板。而表象又具有形象性,可以保留在人的記憶之中,表象經常與言語和詞聯繫著等特點,這就決定了表象在兒童遣詞造句、語言表達中必然起到巨大的作用。

乙:袁老師,關於表象的特點,您再具體說說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