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多例概述

2004-8-24

“擺事實講道理”系列指導之二

古今中外多例概述

--《中學生學習報·語文周刊·初三版》2004年8月2日

程先國 徐無勇

事實勝於雄辯。正確使用事實論據可以增強論點的說服力,運用事實論據來證明論點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事實論證。

用好事實論證的關鍵在於真實論據的選用,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論據本身應真實而典型

如果所選論據不真實,不但不能使論點得到證明,反而會動搖論點。一般說來,道聽途說的沒有充分調查的事例、主觀臆造的“想當然”的事例、由不合理推測得來的事例……都不能用作事實的論據。同時,所選事例必須與論點有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必須能切實有效地支撐論點。

二、所選論據應具有代表性

論據的選擇面很寬,人類社會、自然現象等都是論據的選擇範圍。耳聞目睹的、從書籍報刊上了解的典型事例及數據,都可以作為事實論據。一般說來,“孤證獨據”是難以讓人信服的,所以所選論據應力求全面些,充分些。另外,所選論據最好能涉及古今中外,並且最好是歷史事實、現實事例和數字實例這三類都能涉及,因為,歷史事實常常是最過硬最可靠的論據,可以啟迪人們認請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現象;現實事例又大都是人們熟悉的事實,這些事實剛過去不久或仍在眼前,不容置疑;統計數字則更精確可靠,用它們來證明觀點,當然正確、真實、鮮明、令人信服。

三、論據表達應力求概括,注意順序

議論文中的事例,不同於記敘文中的事例。在記敘文中,事例是情節的有機組成部分,本身就是一種描寫對象,因而,對它要展開描繪,以情動人。在議論文中,事例只是一種論據,是為議論說理服務的一種手段,因此,要簡明概括,即用三言兩語勾勒出事例的輪廓及側重點,突現出事物、人物的特徵即可。當然,有些讀者不熟悉的事物,多說幾句也是應該的,但是,不宜像記敘文中那樣細細道來。

事實論據常出現同類事實的並列在一起,即多例組合現象,對這種組合的論據,既要安排好它們的先後次序(或按照時間、空間順序,或依照事理性質次序,或沿著說理的邏輯層次來組織),更要注意克服以敘代議的傾向:多個事實論據概述以後,必須回到“議”上來,概述事實是為議論服務的,只“述”而不“議”就會降低或削弱事實論據的說服力。比如,為了證明“提倡大膽嘗試”這箇中心論點,作者先“議”--“綜觀古今中外,我們會發現世界上的每一種新發明、新創造都無不和發明創造者的大膽嘗試緊密相連”;然後概述古今中外的三例--“就科技領域來說,諾貝爾製造炸藥可以說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在文學方面,民國初年古今限制了寫作自由,以胡適為代表的一些新青年創作了大膽的嘗試,把白話文推廣到了全國,使文學創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再比如我國的改革開放,從某種意義上,不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嗎?”如果概述到這裡就結束,好像也可以,但總覺得論點還不夠鮮明,這就是因為在“述”後少了畫龍點睛的“議”,如果再添上這樣一句議論--“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可以說,大膽嘗試是各種新發明、新創造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例文]

“痴迷者”易成才

細觀古今中外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除了具備勤奮、毅力和獨創精神外,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所從事事業的興趣。

興趣的產生多解釋為環境的影響、家庭的薰陶,但它更多的是與內因有關。同一父母養育的幾個子女,受著相同的影響,但愛好卻大不一樣,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興趣產生的巨大力量是不可思議的:興趣,可以使舍勒去嘗氫氰酸;可以使蒙諾索夫以白幫別人幹活40天而換一本《算術》書;可以使列文為發明顯微鏡而足足磨了10年玻璃片……有了興趣,以苦為樂,樂在其中;沒有興趣,以樂為苦,度日如年。我國古代學者早有“痴迷而成長”的論斷;“好之不如痴之,不痴不成才”“書痴者文必工,世痴者技必良”。當然“痴 ”的前提是“好”,即愛好,離開了“興趣”,怎能達到“痴”的境界?

朋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特長、興趣,選準突破口,開發最佳潛能,定能脫穎而出,早日成才!

[簡評]

文章能夠信手拈來古今中外的各種事例,並能自然地切換到“議”上來,論證有力。

(程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