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的“雙翼”——想像和聯想

2004-5-19 想像和聯想都是智力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寫作的基礎之一。沒有想像和聯想,也就沒有作文,兩者是寫作的翅膀。--  一、想像

這是人們在頭腦中運用古籍年獲得的表象,經過加工、改造、創造出一個並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心理過程。想像,是以生活為源泉,以意旨為軸心,使思想千載,視通萬里,有助於提高閱讀能力,再現作品的藝術形象;也有助於寫作水平的提高,因為寫作的任何一個五一節都需要想像,審題立意,布局謀篇,都離不開想像。所以,要激發自己的思維,發展自己的智力,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就離不開想像這種創造性思維的訓練。

想像,分再造想像和創造想像兩種。

再造想像,是根據語言的描述或圖樣的示意,在腦中形成客觀上已存在的、但自己並未古籍過的事物的形象的過程。1991年聯考語文試題第35題,要求“以一個圓的想像物作為描寫的對象,外加陪襯物構成一個畫面、一個鏡頭或一個場景,寫一篇200字的想像作文”,這就是要求用再造想像作文。廣西某考生以《紅日》為題,寫“北海日出”:“天際邊太陽在白霧中害羞地露出了半邊臉”→“大圓臉”→“升上了天空,光芒四射”。想像鴿是,描寫的重點突出;再用“細雨”、“海浪”、“雲彩”、“漁帆”、“海灘”作陪襯物,編織了一幅美麗的海上日出圖,楚楚動人,得了滿分。

創造想像,是一種不依據現成的描述,而在對記憶表象經過加工的基礎上獨立創造出來的新形象的過程。文學作品中創造的典型形象,科學的幻想以及學生對未來的理想等,都屬於創造想像。它不同於再造想像。例如,魯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是創造想像,而讀者閱讀了《阿Q正傳》後,頭腦中呈現出阿Q形象,則是再造想像了。1986年上海聯考作文題《二000回母校》,就要求對十四年後的母校變化展開合理的想像,反映出對時間跨度和國家奮鬥目標的正確理解,科學的遠見和辯證觀點的確立,這就是創造性的想像作文。

聯考設計再造性的或創造性的想像作文的命題,目的是測試兩方面的能力——想像能力和描述畫面(或情景)的能力。測試想像力的有無或強弱,先看合理性,再看獨創性。評估合理性又著重在老先生所寫的是否符合所規定的條件,有無悖反常理的地方;其次是對內容的評價,如是否有某種情調,含有某種理性的思考。以1991年聯考試題來說,“主體‘圓’和”和“陪襯物”等就是限制條件,兩者是否能聯繫在一起,就得看是否符合客觀條件,有無違背常理了。情調如何,有無帶給讀者什麼理性的思考是更高層次的要求了。上述廣西某考生的《紅日》,其中寫到“海面上粼粼的微波像一幅會飄動的紅緞面,使人感到紅日無窮的魅力”,這也算有了高昂的情調和給人以理性的啟迪。獨創性又稱新穎性,這就是常說的構思的”別出心裁“。獨創性要與合理性放在一起來考慮,一種極其荒誕的或有悖規定的構思,即使是首次面世,也不能稱之為獨創性。

培養想像力的方法很多,如續寫未完成的故事情凶,改變作品的主人公而重編故事(如1979年聯考文題)的改寫、擴寫,提供一個抽象圖形而加以某種情境這中將怎樣怎樣(如《<借書規則>實施以後》、《假如我是……》),或植根於現實,展示生活的願望,指向未來的創造想像(如聯合國曾舉辦的“外空探索”“空間活動將如何改變我國和世界”的徵文)。其實平時注意抓住課本中能觸發自己想像的誘導物,進行適當的點撥,使讀與寫緊密地結合起來,也是培養自己想像力的重要途徑。

二、聯想

這是由當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觀念想起乙觀念的心理過程.在寫作中培養學生的聯想力是十分重要的.聯想力首先有助於解決作文的材料問題,因為由此事聯想到彼事,可以豐富材料;由進步的聯想到落後的,可以加深思索;由表層的聯想到內在本質的,可以深化理念;由可見的聯想到不可見的,可以拓寬思路。學生作文最大的困惑就是無話可說,不知寫什麼。其實,他們只是不善於運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積累。葉聖陶曾說,“訓練學生寫作,必須注重於傾吐他們的積累”。運用學生積累,靠的就是聯想。種種聯想的遷發、擴散、引伸,常常還是避免選材枯燥和老化、開掘不深、立意不新的有效辦法和主要途徑。這就是說,聯想還有助於學生提煉和深化主題,有助於運用托物言志、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借景抒情等構思和表達技巧。中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聯想能力的提高。

由於事物間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聯繫,聯想也有不同的方式和類型。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一)相類聯想。指同類事物間的質同聯想。如由青年工人韓志雄利用工余的“少睡一會兒,少玩一會兒,少聊一會和”的“三少”時間,鑽研技術,終技術革新能手,聯想到三國時期隨兄經商的董遇,利用“冬者歲之餘,夜者日這余,陰雨者時之餘”的“三餘”時間讀書終成學問家;想到歐陽修利用“馬上”、“忱上”、“廁上”的“三上”時間進行藝術構思,終成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這都是惜時如金黃色的同類同質的聯想。這種聯想一般思維方式是由此及彼、由遠及近、由古到今或由今到古以及具體與抽象互換等。

(二)相似聯想。指兩種不同的事物,因在某一點上有所相似而展開的聯想。相似而不同質是其特點。《庖丁解牛》中梁惠王聽了庖丁一席談,悟出了養生之道。這“養生”與“解牛”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梁惠王卻明白了,這就是相似聯想。聯考作文考題,不少年的都用得上這種聯想去構思立章。如《毀相通容易種樹難》要聯想類比到“毀掉人才容易創業難”。《樹木.森林.氣候》要聯想類比到個體與整體之間的關係,是量變的過程;而大片森林又導致氣候的改變,這條件與結果的關係,是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對待這樣的考題,沒有由表及里的、上此及彼的聯想類比,全面而又細緻地進行哲學的思考,就不容易使議論深化,而且把比較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說的淺顯明晰,具體生動,使文章富有趣味性和說服力的。有時從一個信息源出發,我角度、多渠道、多層次地一一展開聯想,從而獲得眾多的信息,各多條思維路線,這就拓展了發散思維,使思路呈輻射狀而伸向四面八方。如1990年全國聯考作文要求考生就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這裡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這裡不是好地方”展開議論。由“花”與“刺”關係的比喻義、引申義和象徵義,可以也應該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光明與黑暗、主流與支流、成功與困難、樂與苦等方面,這就是選取最佳角度提供了條件。

(三)反向聯想。由事物間具須的相反的特點而引起的聯想,也叫對比聯想。這種相關的兩性事之間的逆向聯想,可以是一正一反,鮮明對比,從去分明;也可以此一彼一,方向相反,是非清醒。如1987年廣東聯考作文《(借書規則)實施以後》,在構思時一定會從“實施後”的新氣象聯想到未制訂借書規則前的混亂;或從眼前的混亂,想像到借書規則實施後出現的前景象。同樣,論證“安定團結乃強國之本”這個論題時,若反思了中國近百年來一直處於內亂外患的動盪之中,1958年的大躍進失誤、十年浩劫的折騰,共造成損失6200億元,幾乎相當於新中國成立後30年全部基建的總投資,這又造成新中國現代化步履艱難。如能反向聯想到瑞典170年的安定,有了今天的富足;美國避開了兩次大戰的戰火,有了今天的強盛;當今日本躍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西德也強盛起來,統一了全德,都是因為它們戰後40年一直致力於經濟建設。這一正一反的中外歷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使論點闡明得更為透徹。

(四)連鎖聯想。從已知的信息,聯想到某一觀點,然後由此及彼地聯想下去,思維流向隨之一層一層向縱深發展下去,就是連鎖聯想。再如1900年聯考作文,從“玫瑰園”、“刺手”、“壞地方”這些語言因素聯繫起來分析,我們不會發現小姑娘因刺痛了手,而片面地認為“玫瑰園是個壞地方”; 從小姑娘對事物的認識的片面性聯想 到我們應該怎樣認識世界,從而使題旨升華到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認識論的高度;

由此我們認識到中國社會主義改革(玫瑰園),成就(花)是主導方面,失誤(刺)是次要方面,從第一個小姑娘的看法聯想到某些人對改革的片面看法,從而肯定成績,肯定主流,批判片面思想;如果再聯想到當今風雲變化的國際形勢,提出要發展地、一分為二的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客觀地、善意地看待我國國情和改革政策,進而充分肯定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就連鎖聯想,形成了一條由“尋找要素”,揣摩題意→挖掘含義,提煉論點→聯繫現實,選定角度“的思維路線,使文章”合為時而著“,具有濃烈的時代感。

(五)變形聯想。從原信息點出發,合想地增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