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議論文範文

議論文有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又可分為三部分:是什麼,為什麼,怎么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高中語文議論文範文,僅供參考。

高中語文議論文範文篇一:兼聽則明

許多古代帝王在他們創業之初,往往廣開言路、廣納良賢,以致萬人擁戴,最終因之直搗黃龍,建立霸業。創業中扶持他們的不僅有他們的親信,更多的則是當初慕名投奔的四方奇士。然而,在霸業建成之後,又有多少非親信的戰將良才可留用於朝,抑或倖存世間,於是便有了後面的帝王去推倒他,建立他們的霸業……如此循環、周而復始的歷史當中,人們分明地悟出了那些賢聖早已高呼的處世之理:兼聽則明。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現實地存在著,並且它們的存在永恆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而惟有實踐才能檢驗出真理。

於是,人們由於各自經歷多少或種類不同——實踐的具體差別的存在,每個人掌握的真理的種類與多少也各不相同,於是,人們對客觀存在的事物的認識也各不相同。

在面對未曾經歷過的事物時,人需要依據自己掌握的有關真理抑或可以稱為成功的經驗去具體推斷,然後獲得個人對此事物的認知,於是,人與人對同一件事物的認知便具備了產生分歧的可能,然而孰對孰錯,只有待實踐慢慢的或迅速的給出"檢驗報告"。

若問有第三人為的決策,他應如何抉擇,那么且只能是他均衡再三,再以自己的認識做出儘量客觀的推斷,並選擇,因為物質是永遠的客觀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若是此人顧念其中有一策為親信或是自己情有獨鐘的某人所出,而心存偏見於另一策,那么無疑此人終將成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因為運氣再好也不能當本領用,究其一生,終將挫敗絕對必然。

古代帝王有兒人最終成就了名副其實的千秋霸業?恐怕難數,怎么數呢?所以,舊的各種制度在更迭之後終而為現代的民主制度取而代之,其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舊的各種制度下,政治決策少且難於兼聽,而新的現代民主制度利於兼聽,兼聽可以使國家更富強,社會更進步。

高中語文議論文範文篇二:任人唯親,任人唯賢

感情是人類的本性,在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的時候,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對事物的認識正誤與深淺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韓非子》中的一一個寓言故事就是用感情來認識和判斷事物的典型。富人家的牆被雨淋壞了,他兒子和鄰居家的一位老人都勸他修牆防盜,結果,丟了東西以後,他懷疑是鄰居家老人偷的,而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很簡單,兒子與他有血緣關係,由於對兒子的深愛,使他認為兒子料事如神,懷疑鄰居老人是賊。由此可見,他判斷事物不是依據事物的本身,而是根據感情的親疏。重感情而沒有理性思考是導致他對事物認識出現偏差的根本原因。

在現代,有沒有韓非子筆下的"富人"呢?有!譬如在幹部的任用問題上就出現了"任人唯親"的弊端,一些領導在任用下屬時,不是視其是否有才能,而是看其與自己遠近、使一一些無德無能的人混人幹部隊伍,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而真正有志有才之士被拒之門外。

古往今來,情感高於理性的事情屢見不鮮,而理性控制情感的例子也不少。古時有一位賢臣,深得君主信任,君主要他推薦一位能輔助自己處理國事的人,他出人意料地推薦了跟自己有仇但很有才能的人。曼子也是中國古代的名臣,他竟然將跟隨他多年,情同手足且從沒有做過錯事的高綴辭退了,原因是高對他的過失一言不發,他們都是人,都有普通人的感情,可是,他們在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時候,沒有被感情所左右,做出了理性的選擇。如果當今社會的領導們在任用幹部、選拔人才時,能像古代的這位賢臣和曼子一樣,以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少---些感情的色彩,多一些理性的思考、我們黨的幹部隊伍也許會更加純潔,人民和國家的利益就會更有保障。

感情對我們認識事物總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但只要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能依據事物的本身,在理性的指導下去認識事物和處理問題,就一定能正確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高中語文議論文範文篇三:情感、理性、認知

在情感與認知之間架起一桿理性的天平!

—— 題記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以豐富的主觀情感以及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構築起紛繁複雜的社會體系。情感為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融架設自由的橋樑,它以親情、友情、愛情……維繫著整個社會;認知則為人與客觀的事或物之間的理解與探知鋪就了通途!情感與認知之間,本就是相對獨立的,對等的。然而實際上,衝動的感情和不明智的主觀認識往往駕馭著人類的 言行,替代了客觀的認知,使得理性的天平傾斜了!

寓言中的富人在面對失竊的事實時,對同樣作出勸誡的兒子與鄰家的老人,抱持著完全不同的兩種態度。原因何在感情上親疏之別左右了他對客觀事實的評價!

誠然,正是由於有了人類之間曼妙的情感,全社會乃至全世界才不至於陷入一種盲目的、機械性的單調之中就如同電影《摩登時代》和《城市之光》中描繪的那樣,人的言行似乎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中變得毫無生氣,如同機器人一般。缺乏感情的社會是僵硬的,是脆弱的。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僅僅憑藉情感就可以主導全世界,就可以來評判事物認知的正誤深淺這還需要客觀的評價標準,諸如法律、法規等等 而這些則又需要認知與進一步的探索。否則,理性的天平就難以使得整個世界在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之下繼續發展。

歷史上的教訓,足以使我們對此有更為清醒的認識!太平天國的洪秀全,領導農民起義,開創了反帝反封建的創舉,卻由於統治者洪秀全的獨斷專行,任人唯親,大肆提拔同宗族的親信,封王封侯,排擠同屬統治階層中非其宗族的開國元勛、元老,諸如石達開、楊秀清、韋昌輝……導致苦心經營的大好山河斷送人手,石達開憤然率天國精銳出走天京,韋昌輝濫殺無辜釀成震驚中外的"天京事變"?…¨是當時農民階級中深厚的封建宗族思想,占據了洪秀全的心智,以所謂的"親情"葬送了太平天國以及千百年來農民鬥爭的血淚結晶!

歷史的硝煙,並不曾掩去人們心申的理性。建國後,毛澤東同志毅然拒絕調用湘潭老家的親友赴京任職的請求,甚至將自己的親生兒子送上抗美援朝的前線,提拔任用黨內外有識之士,為共和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石。毛澤東同志不愧為任人唯賢的典範!

用理性的思維來衡量感情與認知,在主觀與客觀之間尋求一個和諧的統一,不失為正確處理人際關係、人事關係的絕佳手段!

俗語說得好:幫理不幫親!先人為我們積澱了深厚的歷史,今人又將以理性的天平衡量情感與認知,打造更為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