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城外

靜漸漸沉浸在一片月色中,輕輕合上《圍城》的最後一頁,內心很平靜,夜已悄悄地爬滿了整個天空。遙望,不知哪兒還有光明。只有默默地等待,輕輕地守望,相信明天會是個好天氣。方鴻漸原來是有夢想的,正如我們的每一個人一般,年少輕狂的我們,按捺不住熱血的沸騰,無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規的事物妥協。我們總相信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能駕馭。於是鴻漸乘上開往法國的航班,開向自認為的一片新天地。可是幾年後,二十七歲的鴻漸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帶著一張作假的文憑,心裡是滿滿的內疚。二十七歲的他仍會天真地想起嚴父,慈母的失望。仿佛當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鎖鏈斷了一般,幾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場華麗的美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刻。全書以諷刺為基調,反映了那個時代一些知識分子生活和心理的變遷浮沉。書中的人物個性鮮明:優柔寡斷、毫無原則的主人公方鴻漸,矜持自負、工於心計的蘇文紈,外表柔弱、深藏心計的孫柔嘉,庸俗貪婪的學術騙子李梅亭……他們游離於當時抗日烽火之外,雖然都是留學歸來,受到西方文化的薰陶,但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又缺乏同傳統勢力和思想進行鬥爭的勇氣,不斷地陷入各種各樣的“圍城”之中,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作者錢鍾書以幽默的筆調,表現了他們人性上的欺詐,虛偽與懦弱;揭示了他們精神上存在的危機,活畫出了一個時代時態人情的卑齪與困頓;展示了最為豐富的知識界眾生相。“圍城中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往往是大家對這本小說意義的普遍闡釋,而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有點酸甜苦辣體驗者的“深得我心”?《圍城》中給予我們的不僅是對理性的思考,更有對時間流逝的感慨。我又何嘗不在這圍城之中?在童年,一臉童稚散發著稚嫩的芬芳,但我羨慕成年人——他們成熟,深沉,連踏步都可以讓地球震動。我想突圍,一腳踏入男人的海洋,卻一個人失意地站在喧鬧的人群中。方鴻漸:“凡職業,婚姻,城外的人想進城,城裡的人想突出來。”我在午夜迷茫地夢醒,恍然不知所已……進入高中後,我又時常懷念童年。逝者如斯夫,日月之逝。原來我一直在城中,不曾突圍。聖經告訴我:“我們在基督里死了,活著不再是我,而是復活的主在我裡面活著。”在我們拋棄自己以前的愚蠢的信念,心中竊喜時,殊不知自己又再次陷入城中。《圍城》給予我們的是感慨,是醒悟,更是警告!

南航附中 高一6 趙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