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800字

一個人的詩與遠方

七八十年代,“流浪文學”席捲華語文學圈,三毛用文字勾勒出撒哈拉沙漠生活彩色的線條,無論是綿延無盡的峰巒沙丘,還是溫柔橙紅的夕陽,都映襯撒哈拉的壯麗悽美。三毛與一生摯愛的荷西、沙漠裡的居民之間的故事是有溫度的。五年前捧起這本書,只是單純地被三毛酸甜苦辣的生活吸引,而如今,感動我的是三毛將煩瑣惱人的生活變成了一首詩。

雖然三毛只是輕描淡述初入沙漠的不適,但沙漠的生活遠沒有幻想的那般浪漫。鄰居女孩日常的打擾將本應平靜的生活掀起波瀾,撒哈拉奇怪甚至無人道主義的風俗令人不解心酸,我想正常人大概都想逃離這三毛嚮往的生活吧,可是我從三毛的文字中體會到更多的是理解、包容、釋然,她從不斤斤計較,也從不受周圍人的影響,保持澄澈透明的初心,因而收穫真摯友誼,在危險時能得到援助之手。我覺得生活是由很多件小事拼湊的,如果對得失利益太過於在意,那么就會被瑣碎事物蒙蔽了雙眼,看不到隱藏的美好。很多時候,我們期待有回報的付出,當期望落空,就不願意付出,逐漸自私起來,抱怨不滿,生活沒那么純粹了。然而生活從來不變,變的是人心。當把付出當成能力的肯定,分享當成快樂的源泉,收穫的將是無價的珍貴。

啞奴——撒哈拉威財主家的奴隸,最牽絆我的心。當三毛問他有本事為何不爭取自由,他呆望天空,比比自己膚色,嘆了口氣,又笑了,用手語回答:“我的身體雖是不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撒哈拉威人把啞奴當成賺錢的勞動力,獨三毛窺探到啞奴自由又虔誠的內心,他比壓榨活人的財主高尚得多,無奈枷鎖在身。自由原來不局限於對身體的任意操控,自由的心更為可貴。有的人有時間精力改變現狀,卻只在封閉的小世界裡孤芳自賞;有的人明知前路兇險,卻無所畏懼迎難而上。所有世俗眼光、普遍規律都有可能成為阻擋我們前進的絆腳石,不去掙脫這些“枷鎖”,或許會留下一生的遺憾。我想自由的心不會老去,雖然生活能勞役身體,但若心向光明,有理想和方向,便會活力滿滿。

三毛那顆流浪的心讓我深深著迷,其實生活就像一場場的旅行,不必遠行,勇敢執著地前行,便會擁有屬於你一個人的詩與遠方,擁有愈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