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葉問4》電影觀後感影評【精選5篇】

《葉問4》講述晚年葉問被查出癌症,他為兒子的將來前去美國為其辦理學業。而關於觀看《葉問4》電影的觀後感影評,小編準備了以下文章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葉問4》電影觀後感影評【1】

四部《葉問》終於告一段落。《葉問》和《星戰》同時上映,有種平行宇宙的錯覺。

那邊光劍終於完成了自己的終極使命:成為手電筒;這邊葉問也終於走向了最終宿命:不是敗給對手,而是敗給疾病。

《葉問》這個系列,從上世紀30年代一直拍到60年代,橫跨中國最亂的30年。

正如《一代宗師》中所說: 葉問一生經歷光緒、宣統、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條腰帶一口氣,練武之人憑著這口氣做人。滾滾紅塵,大起大落,他嘗遍人情冷暖、悲歡離合,對世事看得通透,自強、仁厚、內斂的精神卻始終伴隨。

作為一部電影來說,我不希望《葉問》再拍第四部。

文戲偏弱,劇情乏善可陳,《葉問》這個IP拍到這個階段,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犧牲人物動機和敘事合理性,無所不用其極地讓葉問揍天揍地。

如果不是電影中將角色對立上升到階級和種族層面,沒有了中華民族尊嚴的包裝,《葉問4》其實就像一個小孩子過家家的故事,充滿了粗糙的謊言和幼稚的巧合,以及對《葉問2》模式的完整照搬和拙劣的模仿。

但畢竟拋開文戲,《葉問4》的打戲還在。

我一直認為功夫電影的精髓,在長鏡展示,它不像好萊塢電影那樣利用鏡頭的切換和錯位製造打鬥的效果,這是中國功夫電影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袁和平和葉偉信明顯深諳其道,甄子丹的詠春和吳樾的太極,都是專業的。

飾演《葉問》這么多年,甄子丹是花了很長的時間和心思去琢磨過詠春的拳法、身形和實戰要領的,所以他的動作做出來的一看就是練武之人,這樣的演員外國找不到,只有中國才有。

而吳樾本就是八極拳大師,將太極的美感和實戰,展示到淋漓盡致。

正因如此,《葉問4》中的打戲在沒有任何討巧成分的前提下,做到了實戰性和觀賞性的雙重上乘,這在當今華語影壇的功夫電影中是很少見的。

《繡春刀》多了炫技卻少了專業,《師父》多了實戰卻少了觀賞性,都不是平衡。

唯有《葉問》能做到。在功夫片中,《葉問》是一塊名副其實的招牌,這個招牌可能超越了電影文本的範疇,但還能在大熒幕看到依舊令人欣喜。

不誇張地說,這十年間,葉問撐起了華語功夫電影的半壁江山。

當65歲的成龍終於放下矜持開始使用替身,使用特效迎合觀眾;當56歲的李連杰垂垂老矣,早已淡出大螢幕頤養天年;如今同樣56歲的甄子丹,也選擇用《葉問》作為自己功夫電影的最後一部,中國功夫電影的前路令人唏噓。

細數《葉問》第一部到第四部,葉問先後在40多歲暴揍日本軍官,50多歲KO英國拳皇,60多歲逼平泰森,70多歲打殘美國大兵。

我想大多數觀眾和我一樣,對葉問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矛盾。

他既是民族尊嚴的捍衛者,又像一個超級英雄一樣主角光環刺眼,他既用詠春證明了中國功夫確實如傳說的厲害,卻也用詠春證明了蔡李佛、南拳、洪拳、太極、七星拳等等拳法在空手道前不堪一擊。

尤其最大的矛盾在於,在我們普通人的認知中,無論多么精湛的武術技巧,在絕對的力量面前都應該是花拳繡腿。

那么,年逾古稀的葉問到底是怎樣把一個正值壯年的美國海軍陸戰隊肌肉棒子打趴下的呢?

如果這一點得不到確信,那么《葉問4》的整個世界觀,就是架空的。因為葉問的設定不是超英,也沒有變體,他得符合自然規律,同時又要做到捍衛中國人甚至黃種人的尊嚴。

因為這個問題,我找過一個長者,他年過六旬,並信誓旦旦告訴我,這是有可能的。

他說我並沒有見過真正練武一生的人。練了幾十年功夫到70歲的人,真的可以做到一擊制敵,實戰二十多歲的小年輕一點問題沒有。

我半信半疑,我相信如果是00後或者10後,是完全不信這種鬼話的。

有朋友跟我說,《葉問4》讓我真正確信了,中國功夫就是花拳繡腿。

對我們的民族瑰寶,我們自己都不能堅定地篤信,那么還怎么要求別人承認中國功夫真的就那么厲害呢?

事實上,我從不擔心沒有功夫電影或者功夫影星。

如今電影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用特效和鏡頭技巧拍出來的功夫電影也很好看,而影星這種東西,是可以包裝出來的。

我真正擔心的,是中國功夫的傳承。

李小龍故去,成龍李連杰甄子丹退隱,吳京的打法其實不是中國功夫,更偏向格鬥,那么還有誰來普及真正的中國功夫,又有誰去傳承真正的中華武學?

縱觀網路,那些出名的,大火的視頻和新聞,都是 “武林大師被一秒KO”、“氣功大師推翻30人” , 借武術譁眾取寵之徒越來越多,用武學沽名釣譽之眾比比皆是,唯獨沒有真正傳承中華武術精髓的人。

因為要成為一個習武之人,需要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而成為一個“武學大師”,找一幫托拍幾個視頻就夠了。

90後00後對武學意興闌珊, 卻對電子遊戲和女裝大佬充滿興趣。

我當然希望我是在杞人憂天,可這也是中國存在的血淋淋的事實。

不少人說“正統的中華文化在日本”“正統的中華文化在TW”,但中國真的就沒有正統的中華文化嗎?我覺得是我們沒發現罷了。

我們走太快沒發現,我們太著急沒發現,我們太講求速度沒發現,而真正的中華文化,精髓卻在慢。

唱戲總比Rap要慢一些,練武總比忽悠人要慢一些, 木工、紡織、繡花、皮影、皮枕、甚至吹糖人,哪個不慢?

李子柒的大火就是最好的證明,中國不是沒有真正的文化,只是沒人在意,沒人發掘罷了。

看李子柒的視頻有個怪相,國內一片罵聲,牆外一片讚美。

有人詬病她用商業團隊包裝譁眾取寵,有人說她虛偽做作為了錢什麼都乾。那又怎樣,事實確實是李子柒將中國最好的東西做了最接地氣的包裝,在製作油管視頻的同時,輸出了中國的文化觀和價值觀。

這件事本身的意義,要大於在國外上映幾十部中國電影。

在《葉問4》中,我見到了李小龍的身影,老淚縱橫。60年前的李小龍和60年後的李子柒,還真的有點相似呢。一個在舊時代普及了中國功夫,一個在新時代傳播著中國文化,只留下一幫事不關己的檸檬精,隔著螢幕敲著鍵盤嘴裡發出酸腐的嗚咽。

《葉問4》是不是功夫片的落幕?成龍李連杰甄子丹吳京之後是不是不再會有功夫巨星?

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中華武術一直都在,我們就永遠不會缺真正的功夫電影,永遠不會缺有影響力的功夫巨星。

《葉問4》電影觀後感影評【2】

《葉問4》講述晚年葉問被查出癌症,他為兒子的將來前去美國為其辦理學業。但到美國後,發現華人在這裡遭遇的種種不公,決心用詠春來振興中華武術。雖然片中父子戲份不多,但這其實是一個關於父子的故事。片長僅107分鐘,大部分時間都在打架,如果能再加30分鐘文戲,那這片會更加感人。

今年有兩部電影拍了李小龍,昆汀在《好萊塢往事》里侮辱了李小龍,而《葉問4》則高度尊重了李小龍。全片呈現了5場對決,李小龍1場,葉問3場。最佳打戲就是李小龍的巷戰!這場巷戰致敬了《龍爭虎鬥》的巷戰!陳國坤的打戲至少達到了李小龍的70%!《葉問》系列中李小龍的扮演者就是當年《李小龍傳奇》的主演陳國坤!陳國坤一直是我心目中最佳李小龍扮演者!時隔20xx年,能在大銀幕上看到陳國坤再度飾演李小龍,真的十分感動!

看《葉問4》時我意外的發現這個故事居然很走心,這個系列給我的印象一直是超爽的打戲。之後我又重看了前三部,我覺得《葉問》系列完全就是中國人的《洛奇》系列。《葉問》四部曲呈現了葉問的一生,葉問生於富貴之家,每天與拳友切磋武藝,愛好打抱不平。日軍侵華時家道沒落,他不向侵略者低頭,誓用詠春來捍衛民族尊嚴!逃難到香港後開始以教拳為生。從家道沒落、痛失愛妻,到父子不和、身患絕症,葉問的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他一生都在捍衛中國人的尊嚴,捍衛中華武術的尊嚴!葉問當之無愧是中國的民族英雄!

《葉問4》電影觀後感影評【3】

“詠春,葉問。”

這一句簡潔有力的台詞無疑成為《葉問》系列的招牌,每次出現都預示著即將有一場激烈的動作盛宴來臨。少不了的當然還有“我要打十個”、“你以為你是葉問啊?”這種偶爾會在朋友圈出現或茶餘飯後談論起的經典段子,足以證明葉問的宗師形象已經深植人心。十年時間過去了,《葉問》系列已經拍到了第四部。而《葉問4:完結篇》的到來昭示著這一系列的徹底完結,同時這也是甄子丹的最後一部功夫片。

《葉問4:完結篇》依舊是甄子丹搭配袁和平的組合,這對師徒搭檔確保了武戲能延續前一部的火爆,此次武戲的精彩看點有詠春單手對太極、詠春對空手道等。每場武戲都充滿了袁和平個人一貫的動作美感與細節描繪,將甄子丹的個人風格非常好地融合進去,充分發揮出詠春的特點。

讓人倍感驚喜的還有角色李小龍的出現,相比上一部戲份極少的布魯斯李,這一次李小龍的冬粉終於可以大飽眼福了。“特型演員”陳國坤的出現撇去了CG技術的違和感,不僅帶來了拳拳到肉的刺激搏鬥,更是把李小龍身上的硬漢氣概與尊師重道完全呈現出來,特別是揮舞雙節棍的片段更是可圈可點,實在是一次滿懷誠意的致敬。

《葉問4:完結篇》最好的地方,是著重於葉問晚年時期的身體狀況與精神狀態開始細緻描繪。相比起前三部系列電影,葉問的身體已大不如前,褪去了巔峰時期的光環,晚年葉問的精神狀態,更多時候是一個市井男人的生活模樣,一個宗師背後的普通人生活,卸掉了名人的外殼,裡面全是對家庭的責任感與危機感。

晚年的葉問身體檢查出癌症,但葉問對自己的兒子葉正始終放不下心。葉問與青春叛逆期的葉正從不互相理解,缺少了愛妻張永成作為緩衝,兩人的突出常常一觸即發。後來,葉問去美國幫葉正找學校,想強制性送兒子出國讀書。在旅程中,葉問以萬宗華父女的關係為鏡,逐漸改變了自己的管教方式,開始站在葉正的角度去感受對方,親自教兒子武術,讓兒子傳承詠春的精神。而葉正也意識到父親的良苦用心,兩人終於冰釋前嫌。

導演葉偉信延續了上一部的鐵漢柔情,將更多的精力用於刻畫葉問與葉正的父子情上。葉偉信深知習武之人並不習慣以似水柔情方式表達情感,這種克制式的父子情實在過分抓人了,比方說葉問即使身處美國,每晚依然會準時打越洋電話給葉正,而葉正不願意接電話,等鏡頭轉回來,只剩葉問孤零零地拿著電話看著窗戶的落寞畫面。還有兩人冰釋前嫌後,葉問教葉正打木樁的時候,父子與木樁相對,兩人相顧無言,只有那乒乒作響的木樁聲在空蕩蕩的房子裡來回碰撞,想說的話一切盡在其中。

有網友認為“編不下去的時候打就解決了”,如果你真正理解了《葉問》系列,你就不會這么說了,因為每一場打戲和文戲都是相輔相成,每一次出手都可以從動作中的情緒感受到態度和民族情緒,葉問的精神也是從動作設計中慢慢浮現,讓觀眾有一定的深刻領會。

再來說說電影的另一個核心主題——葉問的精神。從電影開場一路看下去,最為讓人嘆服的是電影重現了19世紀60年代美國唐人街的生活場景,真實還原了華人在西方國家屢屢遭受的歧視與不公平。通過葉問的視角,我們可以了解到華人在海外的艱難處境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幫助與照顧。對於長期在海外漂泊的中國人來說,家的觀念很重要。許多時候,中國人考慮到生存和顧全大局常常會選擇低調隱忍,卻沒想到這種隱忍常常被氣焰囂張的外國人所利用,導致我們平白無故被打上了許多難聽的稱號。直到李小龍的出現,這種困境才得以突破與改善。

我們十分清楚葉問此生為人津津樂道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培養出世界功夫巨星李小龍。時至今日,李小龍仍然代表著華人,是很多人精神上的領袖。其根本原因不僅僅是李小龍能打,一秒能出九拳,可以打趴比他高大一倍的外國人,更是因為李小龍頑強對抗的精神貫穿了那些年月備受壓迫的海外華人。李小龍帶領華人站出來告訴世界,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而李小龍身上這種頑強不屈的精神正是從葉問身上傳承而來。

因此,葉問身上真正厲害的地方不是功夫,而是他的精神。這就與葉問從小受到的教育息息相關,儒家的仁、道家的清靜無為等,這些都造就了葉問的謙恭禮讓、平和淡然。在各種被叫囂的環境中,葉問明明清楚自己的強大,卻不會去刻意展示,即使最窘迫的時候依舊讓人感到他形象的挺拔,這樣的光芒確實讓人折服。時至今日,《葉問》這個系列電影之所以仍能被人記住,不僅僅只是它打鬥的詠春拳精彩,硬橋硬馬的動作場景。而是在電影中,我們又再次感受到久違的中華精神。葉問之所以成為一代宗師,並非只是培養李小龍和推廣詠春拳,而是葉問讓這種頑強不息的中華精神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很多時候,中國人選擇低調隱忍並不是因為害怕,而是明白只有面對不公義的事情才值得去挺身而出。揮出拳頭不是為了宣洩個人情緒,勇敢站出來反抗是我們的民族尊嚴正受到壓迫與欺凌。正如電影裡葉問所說的:“遇到不公義的事情,我一定要站出來!”葉問身上的中華精神,不僅僅代表著中國人身上固有的謙謙君子溫文儒雅,更代表著中華民族自古崇尚正義的道德與堅不可摧的正義之氣。

最後談談葉問的演員——甄子丹。無論你對甄子丹有著怎樣的承認肯定或者個人偏見,但不可否認的是甄子丹是國際上少有且尚處可打之年的中國功夫男演員。拍《葉問》第一部時,葉偉信曾對甄子丹說:“你需要一個角色,別人說起來就會想到甄子丹。”十年時間過去了,葉問這個角色和甄子丹互相成就,對於絕大多數觀眾而言,熟知葉問這位英雄人物也是因為甄子丹。

《葉問》這四部曲是否是一個好的電影系列,我相信自然要留給時間去評價,但《葉問》系列無疑把一個低調、真實、時常哀愁、更具傳統文化韻味的一代宗師帶上了舞台。不論是葉問成就了甄子丹,還是甄子丹塑造了葉問,但不能否認的是甄子丹確實用了十年苦功,在自己的黃金時期去把葉問這一國民英雄的形象深植人心。儘管甄子丹明確表示不再拍功夫片了,但在我看來,《葉問》系列已經沒有遺憾了。

片尾響起了川井憲次創作《一代宗師》配樂,銀幕上回顧著《葉問》系列的各種精彩瞬間,那是一個傳奇人物、一代宗師的落幕。

《葉問4》電影觀後感影評【4】

《葉問4》絕對不是我今年看過最牛逼的電影,它有很多刻意與使人尷尬的缺點,甚至與“牛逼”完全扯不上邊,可這篇長文是今年唯一一篇受我體內那一點廉價的赤子之心驅動,以最真誠的熱血寫下的。我給《葉問4》打五星,不是說它沒有扣分的點,只是,它來自一個格鬥迷、港片迷、因《葉問1》而開始學習詠春近十年,現在卻逐漸大腹便便的小輩私心,使我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功夫片看到熱淚盈眶,摸著肚腩想起了曾經自己的青春感動,並重新燃起奮鬥的熱血……

先抑後揚——我知道很多觀眾是不贊同我的五星評價,因為電影確實存在不少多數人認為是問題的矛盾,所以為了我的一番私心讚嘆擁有最基本而鞏固的立腳點(不求具備說服力,只求各位能夠看得下去),我選擇先將我個人在觀影中感受到的缺陷與各位分享,一起來吐槽《葉問4》的尷尬之處。

最尷尬的莫過於故事劇情的空洞乏力,使《葉問4》與其說是電影,107分鐘更像是以葉問為主角,一場又一場過關斬將遊戲,從小怪打到大BOSS的擂台表演。

關於這個問題,我更想聯繫上前三部來作個對比:《葉問1》毫無疑問是最優秀的開篇,它不僅成功利用侵華日軍煽動觀眾的民族主義情懷,也成功塑造了葉問這個人物,最重要的是在體現葉問強大的同時,沒有使電影淪為葉問的獨角戲,讓一眾配角都顯得有血有肉,也沒有過分誇大民族主義作用,它基於合理的現實背景,所以第一部的成功是必然的。相反例子可參考丹哥在《葉問》不久後出演的《精武風雲陳真》,不談其飄逸的武打設計,這就是一部使陳真從一位傑出人物被誇張為英雄人物而口碑失敗的例子。

對於《葉問1》,就不多誇讚了,不然這又是另一篇長評。再來說說《葉問2》——如果說第一部以最誠懇的良心開了一個好頭,那么第二部就開始偏離軌道,正好印證了IP MAN這個英文名,說是畫龍點睛也好,說是諷刺也好,事實上就是如果第一部還是屬於對葉問個人史實的一定改編,那么從它的大火之後就淪為基本無視史實的“YY同人作品”。因此,大家應當心裡有數,也不用對此不斷指責,但這情況就會為電影方造成不少的阻礙,因此第二部的評價自然就不如第一部了。在我心裡,第二部是系列裡最差的,無論是劇情還是動作設計,即使有洪金寶的重磅加盟,貢獻了圓桌的精彩片段,也難以掩飾最後“龍捲風”這個憨批對拳擊的玷污,以及葉問如靈光一閃般的反殺。“葉師傅,嘗試切他中路”這句話也成了一個梗在b站被網友們玩壞了……

到了《葉問3》,雖然豆瓣分數比第二部更低,但我反而相當喜歡這一部。相對於第一部的民族大義,第三部突出的重點是葉問作為一屆武夫,更作為一位丈夫,硬漢柔情溫文儒雅的那一面,對妻子的尊重與陪伴。在這一部里,打戲最精彩的毫無疑問是與泰森的閣樓戰,其次是電梯保護妻子一戰,但最後與張晉的比試其實也並不差,可能在這方面就適用“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來形容了,因為與張晉針對詠春正宗的比試,充分發揮了詠春拳的特點,也體現了詠春與詠春交手時的情況,有非常精彩的黐手片段核心,對尋橋、標指的運用,以及延伸的八斬刀、六點半棍法。雖然相比起前兩部能夠激發民族主義情懷的張力,張晉作為大BOSS除了更帥之外顯然是遜色不少,但對於詠春拳迷來說,應該是十分賞心悅目的吧。

日本人打完了,英國人打完了,泰國人打完了,也證明了自己的詠春正宗,接下來到《葉問4》,果不其然該打美國人了;利用完家國之情,利用完師徒之情,利用完夫妻之情,最後也就只能利用父子之情與李小龍了——所以即使《葉問4》存在“一言不合就開打”,有不少地方使我差點吼出一句“你們不要再打啦!要打就去……(嗶)”的尷尬之處。雖然背景簡單地說明了一下19世紀60年代華人在美國遭受到的待遇,也讓當下時代面臨國際困難的中國人抱有一定共鳴。可惜全程劇情節奏、衝突都是靠無腦打鬥來支撐推進,充分展現了編導腦細胞被榨乾,是真的編造不出葉問到底還能做什麼偉大壯舉的苦惱,但比第二部有更加優秀的一個亮點映入了我的印象里,也就是葉問在作為父親上對小兒子葉正管教的觀念改變。從一成不變的頑固,到只有處於旁觀者角度才能設身處地以同理心感受到兒子態度,繼而啟發了一定的反思,這條線的情節與轉變非常自然,感動緩緩滲透。最後葉問在兒子面前只說了一句語重心長的話語,隨即打起木人樁的無言情景更是父子情的升華,讓我感到歲月靜好,它卻不饒人的哀傷。當然了,劇情上除了這個優點打動到我之外,其餘真是無力吐槽,處處體現了無視人物智商與行為邏輯,只管硬生生往打鬥上扯的強行刻意,消費與綁架情懷使其變得廉價,美軍形象過於弱智,這是系列四部以來設計得最難以容忍的一次。

劇情問題是絕對不容忽視的硬傷,其次就該吐槽一下導演葉偉信的分鏡與剪輯。雖然說故事爛得掉渣,整部電影就像導演過去的《導火線》那般純粹為武打設計存在,但前半段的過渡能不能不要那么支離破碎呢,幾條線的同時處理斷裂感很重,幾場戲彼此之間的“鏈扣”不夠緊實,有些場面“目的”痕跡太明顯。葉偉信也是一個成熟的老導演了,從他與甄子丹的合作當中,可以看出他們是相輔相成的。葉偉信對拍武打片該如何分配文戲與武戲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但《葉問4》真的稍微失手了。

《葉問4》電影觀後感影評【5】

教育意義深刻…每季都有葉師傅的教誨,這一終章講的是對子女的教育和種族歧視,讓人有很深的體會,對孩子不應該是像詠春葉師傅和太極萬師傅那樣,未明清狀況就先指責自己的孩子,甚至讓孩子也學習一味的忍讓;更不該像美國的海軍教官一樣,對孩子縱容,不問分明只憑主觀臆斷,才導致培養出與頑劣社會人士早戀的,還有著嫉妒任何比自己優秀的人的個性的孩子。

每次看葉師傅的戰鬥,都仿佛身臨其境,掌心也總不自覺冒汗,屬於中國人的電影才更能調動中國人的心情。最後的回憶時刻幾乎淚就懸在眼前,是啊,雖然親身去影院觀看也就系列中的兩部,但它卻依然給我留下了無限的感動。那些人一直在說著《黃飛鴻》系列是中國功夫片最經典的,那是因為這部系列是他們曾親身看過的,是那個年代急需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的時刻,它應運而生,成了一代人不滅的記憶;而現在的《葉問》,雖不說劇情總體老套,無非是電視劇中常有的英雄橫空出世,迎戰各路豪傑的套路,但它勝在不只是為了讓觀眾們一時的情緒激昂,在我們走出影院後,還能想到葉師傅那種淡泊名利的精神,總是心平氣和的語氣。我說,現在的00後這些年輕人能夠從中學到很多。

——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在如今的中國已是空前強大,強於過去任何的時刻。現在的我們,把步子放在了對每個人的培養上,繼承中華傳統的精神,學習中華傳統的文化,歷代無數人繼承的道理,此時,就展現在了“葉問”這么個人物的身上——“仁”,就是這么個字,先師口中相承,無數先輩身行力踐,終於到了我們這代人該繼承的時刻。

國家近年來的對黑勢力的遏制,主要源頭就是在校園內的宣傳,說明國家也清楚,黑勢力之所以猖獗就是因為上世紀中國的幾十年的苦難中許多苦難人的早逝,導致其兒女傳承斷層,那時候的人,每個人都在擔心著下一天,想的是利益,想的是不擇手段讓自己活得更好,從而自己也懶得去教育,去發揚,目光短淺在自己的生命。

現在的我們擁有了,吃穿不愁,脫貧攻堅戰勢必成功,是時候要拾起前人打碎的石像了。葉問和黃飛鴻電影中雖然也有著大量虛構和藝術加工,但那些幕後的人們確是真實想告訴我們,愛國的心永遠是真的,仁義的精神也永遠是真的。

也沉痛悼念因癌症而過世的葉師傅,同時感謝甄子丹,感謝能呈現出了這么個讓我崇敬的,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精神的人物。感謝《葉問》系列陪伴我長大,如果問我說中國電影有什麼場景能像《iron man》里的打鐵聲一樣經典,那么我一定會說——《葉問》里葉師傅的打木人樁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