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海堡壘》的觀後感_觀《上海堡壘》有感【五篇】

上海堡壘從13到19,前前後後六年的辛苦打磨似乎讓一切都慢了下來,20xx年開拍到現在,其實心裡一直都在盼著,期待中又有些焦慮緊張,畢竟中國科幻在幾年前還幾乎沒有人看好,而有人選擇了堅持和相信。慢工出細活兒,我覺得六年的等待是值得的,至少在我這裡,上海堡壘還是有很多驚喜的。關於觀看電影《上海堡壘》的影評以及觀後感,小編準備了以下文章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觀看《上海堡壘》的影評觀後感【1】

《流浪地球》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觀眾對於科幻片類型的渴望,從結果來看,電影無論是口碑質量還是票房表現都稱得上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然而《流浪地球》的起點太高,身為觀眾我總是不禁會想,下一次能再度燃起全民熱潮的華語科幻片會是什麼時候?

這份期待沒有經歷很久,《流浪地球》上映半年之後,《上海堡壘》來了。

昨天在北京觀看了《上海堡壘》的首映禮,比8月9日公映日早幾天。電影給我的感覺不只有中國電影視效方面的不斷突破,本片在情節上加入溫婉的情感處理又給觀眾帶去科幻類型片的更多可能性。

下面迫不及待為大家講講《上海堡壘》的看點與突破。

情感是最大突破口

《上海堡壘》改編自江南所著的同名科幻小說,講述外星人進攻地球搶奪宇宙資源仙藤,上海即將沉沒危在旦夕。這時一群熱血青年挺身而出,反抗外來侵略者。

電影保留了原著的整體情節和精神核心,將故事設定在未來的地球反擊外星人的時代,而本質上,故事的主題是觀眾永遠都熱愛的,有關一群年輕人的愛情、生活以及希望的故事。

故事以鹿晗飾演的年輕指揮員江洋為主視角展開,見證他從一個畢業生到對抗外星勁敵的英雄的成長。

影片的亮點則是在宏大壯闊的戰爭視角中,融入以江洋為代表的普通人的個體情感。一方面是江洋對舒淇飾演的指揮官林瀾的青澀暗戀,另一方面是與戰友並肩作戰的友情和夢想。

這個視角對觀眾非常友好,既保留原著的“魂”,保留了人與人之間動人的情感,又放大觀眾走進電影院最需要的感官刺激,享受人類與外星文明的熱血戰爭的壯觀場面。

另外觀眾比較擔心的鹿晗舒淇CP組合是否產生化學反應的問題在片中得到了最好的答案。二人並沒有被強行安排在一起,而是選擇若即若離的關係和心照不宣的默契,正好彌補了風格上的差異。

當然這份感情只是片中點綴並非主線,不過起到一種畫龍點睛的效果。結尾近似彩蛋的美好結局非常驚喜喔,這裡不多劇透,耐心等到片尾結束的人才能享受最圓滿的結局。

國內首部科幻戰爭片

情感方面的突破使得《上海堡壘》的科幻不再有冷冰凍的距離感,這層帶入感融入劇情令影片更貼近現實的想像。

所以說,《上海堡壘》可以當做一部戰爭大片去看。戰場上的英勇無畏和奉獻精神都十分貼合當下觀眾的觀影情緒,熱血青年保家衛國,讓電影的客群不再局限於科幻片影迷。

影片裡程碑式的意義在於讓華語科幻電影有了第一次的戰鬥經歷。

故事的背景根植本土,以上海為發生地既有中國特色又與國際接軌。影片一開始就以各種世界性地標毀壞的名場面亮相,鏡頭轉到中國上海成為人類最後的防線。

魔都的特色建築逐一映入眼帘,自帶的魔幻屬性與科幻無縫銜接,科技感和科幻感全都有了而且不突兀。

第一次在家門口的科幻戰爭確實夠吸引人,上海不僅是上海更是家園的符號。片中角色們用高科技的武裝和眾志成城的決心匯聚成了一座上海堡壘,這種代入感是比好萊塢大片更具親和力的。

與此同時,影片的中國特色也會不經意地展露在角色的行動和情感抉擇。相比好萊塢的個人英雄主義,《上海堡壘》有種國人更青睞的團結合作。電影角色戲份雖有主次,但是每一個角色都在劇情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江洋代表著觀眾青春的愛與夢想,他身邊的角色則詮釋了無價友情、真摯親情和家國情懷等中國特色的傳統情懷。

中國科幻電影在探索中前行

《上海堡壘》最直觀和最重頭的還是其震撼的特效場面。

為了達到逼真的視覺效果,全片使用超級多的特效鏡頭。1600個特效鏡頭,占據全片總鏡頭數的90%。

導演滕華濤介紹說,“中國科幻不僅是中國製作,還要有中國情懷。儘管上海大炮也是超級武器,但它其實帶有了很多人工的元素,這是我們中國人對於中國武器的理解。無論是從科幻還是軍事這兩個類型上考慮,我們都延續了這個設計跟製作理念。”

特別是片中的最強武器上海大炮。故事中上海大炮是人類在中國研製的、全球唯一一個有效的進攻型決戰武器,是人類文明決勝的希望。外型上看,上海大炮的外部設計充滿未來元素與科技感,內部設計則更貼近當下的前沿科技,能夠從人類目前正在研發的實驗型武器系統上找到依據。更重要的是,這門大炮還具有中國特色。

然而為了這個出場時間不多的秘密武器,電影製作組可沒少費心思。從概念設計到最終定稿,上海大炮從想像文字變成工業質感武器的全過程耗時超過兩年,突破重重難關,才有了現在的模樣。

漫天的無人機和外星捕食者對戰激烈壯闊。

滕華濤對影片的視效充滿信心,“希望通過《上海堡壘》,去挑戰中國電影工業現有的製作能力,看看到底能走到多遠。”

就結果來看,《上海堡壘》的出現證明了中國科幻電影真的有一直向前走。

特效技術方面國產電影的進步有目共睹,畫面上的創造力不再局限,保持獨有特色的同時又在故事上帶來新的可能。

中國科幻電影在探索中的前行,充滿希望。

觀看《上海堡壘》的影評觀後感【2】

單說故事背景設定,電影中的故事應該是發生在距離現在不是很遠的將來,不過好像現在規定不可以寫具體年代,涉及到D的都不要出現。還是從角色用的武器,裝甲車看出來比較接近現在的,仙藤的到來目前只是解決了能源問題,並沒有給人類帶來跨時代的變化,這一點也是觀影過程中我感到恐懼的部分,因為和現實太接近,太真實,有點類似恐怖谷效應吧。看的時候我也在想如果明天就遇到母艦來襲怎么辦,我們會用什麼樣的武力去對打。片中後勤人員大部分配備的是手槍,我剛看的也吐槽過,覺得每人都該配個火箭筒= =|||||,後來才知道是後勤轉訓練的也就能理解了,因為他們一般接觸不到捕食者。 陸兵部隊倒是準備齊全。

特效做的出乎意料的好,尤其是上海大炮和上海陸沉,黃浦江倒灌,我在上海上大學+工作,待過七年左右,看著熟悉的場景一一被摧毀,還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

電影的亮點: 上海大炮 ,陸沉時黃浦江倒灌 和捕食者的一段肉搏 都算是其中精彩的點,影片後半段幾乎全是亮點。BGM的運用也超乎想像,十分應景+磅礴大氣。基本影片後四十分鐘左右我是屏息看完的。

捕食者的設定原著是生物系,電影中完全是機甲,你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協作工作的,但是也能看出來電影中四次攻擊,從直接攻擊到聲東擊西打控制台到失敗後潛伏,每一次攻擊都展示了外星人是智慧生命,但是捕食者本身只是機甲還是有智慧的就不好說了。我個人比較喜歡朗格那種,不喜歡博格。

之前也看過一些影評說像獨立日,獨立日很多年前在中學禮堂看的,幾乎可以說是除了霹靂遊俠之外我接觸的第一部科幻片,也算是我的科幻啟蒙之作了,相對於獨立日當年的海飛絲拯救世界讓年幼的我懵逼的覺得海飛絲贊助了肯定贊助了吧打廣告,上海堡壘的演繹更能說服我一些。為了不劇透,不多說了。

片中也時不時有些其他小亮點,比如巾幗不讓鬚眉,招兵廣告海報用的是女將軍,在我看過的其他科幻片中還是少見的,還有灰鷹小隊去廢棄的倉庫泡吧路依依說現在這裡可是上海最潮的地方啦,忍俊不禁,上海啊,上海。

最後的最後,我覺得導演講了一場蠻好的科幻戰爭愛情故事,我不會給影片定義是科幻戰爭片還是愛情片,在我看來,他們可以是一體的。愛情,演繹的很好,科幻,戰爭、特效以及世界觀做的很到位。 就比如,你會單獨說WALL -E是科幻片還是愛情片嗎?外星人來襲時,人們一樣要生活。

觀看《上海堡壘》的影評觀後感【3】

真的強烈懇請大家去電影院支持一下這部電影,不為別的,因為中國科幻電影的發展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兩度在微博上發聲懇請大家支持下這部電影,因為郭導體會過製作中國科幻電影的不易,才會懇請大家去支持中國的科幻電影。

《上海堡壘》和《流浪地球》一樣,項目都是在中國科幻電影最為艱難的時候立的項。相對於《流浪地球》的激進,《上海堡壘》只是選擇了一條相對保守的路線,即“流量明星+大特效”路線。《流浪地球》畢竟有劉慈欣原作這樣一個超級大IP的影響加成,而《上海堡壘》呢?除了在一些小說愛好者小圈子以外,江南的影響力遠不及劉慈欣這樣一個世界級大科幻作家。拍攝電影要錢,你沒有能夠吸引投資者的亮點,投資者根本不會為你的idea投資。所以選取流量明星作為主角,雖然本片中鹿晗的表現確實沒有讓人失望,但是選取鹿晗作為男一號,也有著一定程度的無奈。 因為涉及到點映保密協定,電影內容不能劇透,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上海堡壘》真的沒有在特效上省錢!電影的特效製作涉及到非常複雜的項目管理,而這也是我們和好萊塢之間最大的差距,這不僅僅是請幾個國外頂尖工作室就能搞定的。

《上海堡壘》特效團隊由中國人負責項目管理,下面統籌著好幾個國家,十幾個工作室的多個項目。在科幻電影和電影特效的探索上,《上海堡壘》和《流浪地球》以各自不同的方向對中國科幻電影進行探索,它們都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先行者,都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科幻電影愛好者尊敬。

現在點評下電影的正式內容,作為一部“前流浪地球”時代的電影,《上海堡壘》上映時間比流浪地球晚了半年,但是兩部電影拍攝的同時,誰也無法預料到哪種模式會成功,或者兩種模式都會失敗。從故事背景來說,《上海堡壘》受到美國《獨立日》的影響非常深,故事也有一種大同小異的感覺。對於看慣了美國好萊塢大片的我們,外星人入侵地球的背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也易於接受。

電影整體節奏把握不錯,整個過程中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尿點,對於暑期檔的幾部電影,《上海堡壘》還是很值得一看,作為一個科幻電影迷,我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特效的製作團隊和項目管理團隊,真的在不斷地進步! 雖然電影有著各種各樣的不足,但是《上海堡壘》絕對不是一部爛片,更不是拿著流量明星IP圈錢撈了一把就走。

相對於《流浪地球》的自然災害和蘇式重工業風特效,《上海堡壘》在探索與外星人戰鬥的大場面上絕對可以說是中國科幻電影第一個先行者。雖然《上海堡壘》的票房有可能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票房難以預測,有一定的變數,但是這個項目培養的優秀特效團隊,也許有朝一日我們真的能夠看到中國人自己的《星球大戰》、《獨立日》、《復仇者聯盟》。

支持《上海堡壘》,也就是在支持中國的科幻電影,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於“重工業電影”,我們的科幻電影也一定會不斷帶給我們驚喜。

20xx年是中國科幻電影啟航年,郭帆導演也曾說過,不希望未來中國的科幻電影只是《流浪地球》的複製,應該探索更多元化的內容和模式。我願意為中國科幻電影的進步貢獻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待正式上映後帶著朋友二刷。至少面對以後同類型或者題材的科幻電影,我不需要擔心特效是五毛特效了。

觀看《上海堡壘》的影評觀後感【4】

8月4號去看了《上海堡壘》的北京首映,見到了原著作者江南。

我們這個廳的首映是未來局組織的,觀眾全是科幻迷。江南講話的時候說,他科幻寫得很少,看得很多。《上海堡壘》在他的作品中不是很有名,別人提起他時說的都是其它作品,也許只有在座的你們,像他一樣從小看《科幻世界》長大的人,才知道這部小說。他希望科幻能夠衝出小圈子,被更廣泛的大眾讀者所接受和喜歡。

看完電影,感到基本上是忠實原著的。大量人物情節刪減合併只保留核心人物事件,這個是小說改電影的常規操作,至少原著主線的所有重要節點和催淚細節都保留了,這對於原著粉來說非常難得。不要以為江南自己參與編劇,做到這一點就很容易,去對比一下同時期上映的《九州縹緲錄》吧,跟原著比已經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故事了。

以下是跟原著相比比較大的改動點,不想被劇透請跳過。

1,原著女二號陸依依戲份全刪,跟灰鷹小隊蘇婉(阿紫)人物合併,新的人物還是叫陸依依,但是已經跟原著無關了。電影顯然沒有容量來講一個三角戀,男主江洋從始自終只喜歡林瀾一個,戰後孤獨懷念。同理,將軍跟他的兩個女人的故事線也沒有了。

2,外星文明方面,“好外星人”阿爾法文明戲份全刪,戰爭原因改動,原著中地球是被捲入了兩個宇宙文明的戰爭中,最終堅持到好外星人的支援取勝的。電影中只有地球和“壞外星人”的勢力,地球從宇宙中獲取了能源物質“仙藤”,而壞外星人進攻地球是為了奪取仙藤。地球的最後勝利是人類用上海大炮摧毀了外星母艦。這就像電影《魔獸》的改編一樣,敵我雙方勢力儘可能簡單化,讓大眾讀者易於接受。

3,上海陸沉結局改動,原著中應對能源危機的方法,是讓上海整個下沉,(過程參照EVA第三新東京市)這樣泡防禦就可以從一個半球變成一個平面,節省能源,而灰鷹小隊結尾時必須駕駛飛機飛過去,在泡防禦扁平化的過程中去進行配平工作。電影中改為人類破釜沉舟,撤掉泡防禦,全部能源供應給上海大炮去攻擊外星母艦。由於仙藤已經遍布上海地下,抽取能量造成仙藤枯竭,自然造成了上海陸沉。不過這個時候,大決戰時灰鷹小隊一群技術員為什麼非要開飛機上天就不好解釋了。

4,江洋和林瀾的感情線,原著中有非常深入細緻的交流,雙方都知道對方想要什麼,為什麼不能在一起。電影中感情戲大幅度弱化,江洋對林瀾的感情始終保持在暗戀階段,甚至沒有證據證明林瀾知道江洋喜歡她(除了影片結尾暗示林瀾收到過江洋的表白簡訊)。原著是科幻背景的愛情故事,而這部影片是一部有愛情情節點綴穿插的,純正的科幻戰爭片。

5,雖然劇中展示了許多上海的大地標,比如陸家嘴,靜安寺,但是人物活動的那些小地標名不見了:中信泰富廣場、梅龍鎮、伊勢丹……當然可以想像,這些名字也不可能在商業電影裡出現,否則就是廣告了。不過沒有這些詞,上海的韻味少了些。(而且在滕華濤導的《蝸居》里我真的聽過海清給海藻講這一堆地名……)

其它一些小細節改動,比如外星文明是機械文明不是生物文明,江洋和林瀾看大麗花是在草地上不是在天台上等,就不一一說了。

電影本身我還是很喜歡的,它解鎖了很多中國科幻電影沒有的東西,比如怎么跟外星人打仗,這樣一個科幻電影裡怎么談戀愛,這些是年初的《流浪地球》都沒有嘗試過的。這些當然是很重要的,作為第一部踩坑之作,即使它在這方面有很大缺陷我也能原諒,更何況它其實真的在這塊上做的還挺不錯。

只是看著《上海堡壘》從原著誕生到這十幾年來的變化再到這次的改編路徑,有點感慨。

時間退回到20xx年,對中國科幻來說一個重要的雜誌連載年,這一年,《科幻世界》上在連載《三體》,《九州幻想》上在連載《上海堡壘》。上世紀末被高考科幻作文題引來的一波科幻讀者已經在各大城市紮下了根,網際網路初興帶來了各種過去想像不到的文化資源。西方幻想文學積累了上百年的各種類型一下子進入了中國作者們的視野,隨便跟自己的風格,跟本土話題結合一下,就是一個新的流派。80後的科幻作家們成名於此,九州系列奇幻也誕生於此。《九州幻想》上不只刊登九州的奇幻小說,也刊登各種科幻和其它奇幻作品。儘管科幻迷們能夠看到《科幻世界》上的科幻跟《九州幻想》上的科幻風格是不同的,後者更少拘束,更加城市化商業化,但是讀到江南的《上海堡壘》,即使閱歷豐富的科幻迷們也還是吃了一驚——它是一個過於奇特的東西。

天知道之前的中國科幻承載了多少使命,關於科普,關於思想試驗,關於開拓想像力,關於新的文風和題材的嘗試……當讀者打開一篇科幻,無論是《科幻世界》還是《九州幻想》上的,他們都有著同樣的預期,希望它能挑戰一些東西,打破一些東西,讓思想開啟通往新世界的大門,雖然當時對於科幻的定義很模糊,但這種預期是大致相同的,即使是同一時期的潘海天和今何在的科幻也是如此。

但是《上海堡壘》的預期全不在此,它不是為了打破什麼東西存在的,它是一個無比存粹的,商業化的愛情小說,科幻構成了這個愛情故事存在的世界。我們甚至不能批評它是一個“披著科幻皮的愛情小說”,因為當時這種話語通常用於批評那些不太懂科幻,只想借著科幻的名詞和主題來寫愛情故事的作品。

正如九州七天神的其它六位一樣,江南是一個很懂科幻的人,儘管他不以科幻作家的身份自居。即使只是把《太空堡壘》和《EVA》的設定拿過來用一下,《上海堡壘》的故事裡,科幻也是滲入到骨架里,無法拆分的,他所描繪的每一個技術細節都堅實可信,正如科研和軍事體制中人們的生活、情感和欲望的細節都堅實可信一樣。

但是江南建構出的這樣一個宏大而豐富的世界,居然只是為了寫一個世俗的愛情小說。他沒有通過外星文明去反思人類中心主義,沒有通過戰爭去質疑人類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沒有去展望人類未來的技術走向或者價值倫理,甚至沒有憧憬過一個新的世界,人們可以有新的生活方式和理解宇宙的方式。

以上都沒有,這個故事裡,只有一個男孩愛上了一個女人,由此產生的各種糾結。小說里比講述那些科幻骨架花費更多話語的,是那些跟科幻無關的生活和情感細節,這一代人所最渴望的,最恐懼,最摯愛的,最沉迷的。讀科幻的人過於醉心於那些超出日常生活的東西,想去一個新的世界,江南則告訴你,你根本不了解現實世界是什麼樣的,它可能提供給你什麼。比如,這個世界上有林瀾和陸依依這樣的人,弄懂她們心裡在想什麼,比了解外星人要難得多。

這些都市愛情故事,當然不是什麼罕見的類型,郭敬明走的也是同樣的路子。可是,當這個故事偏偏用科幻的世界來承載時,對於這個小圈子的打擊力是致命的。在這個世界上,不同圈子的人們之所以會在這裡,往往不是主動比較和選擇的結果,而僅僅是因為某種偶然和習慣,江南就這樣把一個燈紅酒綠的,糾結深摯的情感世界擺到了最缺少這些東西的科幻讀者面前。

所以也能理解,為什麼一開始,這個故事會收穫一批忠誠的冬粉,卻只能在小範圍內流傳。而隨著這十幾年裡,科幻讀者客群範圍的不斷擴張,這個故事的潛在讀者也必然隨著擴張。

也許江南真的該好好感謝下大劉。

如前所述,《上海堡壘》由於其最為純粹的商業化理念和愛情故事講述,在科幻故事中獨樹一幟地成為了某個新類型的代表,而當這幾年,影視領域開始謀求在科幻方面進行嘗試時,《上海堡壘》一定是最先被識別和挑選出來的IP。因為市場會在它身上找到最熟悉、最好操作的東西。

但是這種挑選本身就意味著矛盾和錯位。《上海堡壘》之所以獨特,在於它使用了科幻的骨架,但是把科幻的核心價值觀用其它東西置換掉了。可是,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影視行業為什麼要拍科幻呢?拋卻愛情的價值觀核心,《上海堡壘》無疑屬於某個大的科幻主題類型,而這個主題類型無疑是有共用的科幻價值觀模板的。那么,製片方接下來的思路就很清晰了:使用《上海堡壘》的人物、情節、形象和市場號召力,但是通過情節的裁剪和調整,把科幻故事共有的價值觀再拿回來。

於是,在《上海堡壘》立項、開拍、宣傳、上映的這漫長的六年周期里,我們看到了這個片子是如何在各種衝突和矛盾的亂流中不斷試錯,尋找方向。這個電影的導演是滕華濤,拍過《蝸居》《失戀三十三天》,極其擅長講述都市愛情故事。於是,我們會期待這個電影至少在愛情層面是能站得住的,至於科幻層面,做的好自然最好,做不好也可以理解。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變化,《上海堡壘》作為一個類型創新本身的要求,在被不斷提高,從20xx年起,就有人在喊科幻電影元年了,可是幾年中,以三體為代表的科幻電影項目紛紛夭折或推遲,市場一直看不到成熟的中國科幻電影是什麼樣的。可以說,《上海堡壘》這個故事所代表的已經不是它自己,而是一類科幻,那么它就必須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年初《流浪地球》的成功,不斷沒有緩解,反而加劇了這種壓力。作為一個典型的自然災難類科幻片,《流浪地球》樹立了某種標桿,在另一個類型:對抗外星人方面,《上海堡壘》作為同樣是中影集團的作品,如果不拿出標桿型的產品,是很難說的過去了。

於是,在今天的電影中,我再次看到了這種科幻與世俗元素的置換,電影《上海堡壘》的情節極為緊湊,戰爭戲一波接著一波,而愛情戲相比原著被大幅度淡化和縮減,穿插在戰爭戲中間,為人物在戰爭中的表現和選擇做鋪墊。在小說里,江洋和他的隊友們可以悠閒地逛街、打一通宵帝國時代,然而在電影中,情節緊張程度堪比《長安十二時辰》,主戰情節中要不斷轉移執行各種任務,戰爭間隙還有捕食者偷襲基地,跟林瀾去看一次天空中的大麗花,就像是潛水過程中偷空浮上水面吸一口氣。這部電影的一切都是為了成為一部合格的戰爭科幻片,它學習的目標已經從原著的《太空堡壘》《EVA》,轉向了更為典型、商業化,也更加緊湊的《獨立日》和《安德的遊戲》。

無法評價這個置換,究竟是好還是不好,這要看是對誰而言的,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意義,對中國科幻文學的意義,對科幻迷的意義,對江南的意義,都有不同。我沒有看到最符合原著的那個《上海堡壘》,沒有喚起十幾年前最初讀到這個小說時的心情。但是我看到了一個合格的商業電影,以及當初書中沒有表現出來的一些時代氣象,畢竟,十幾年過去了,一代新的客群成長起來,世界比書中變得更快。

最後說一個細節,原著初版里,灰鷹小隊里江洋的隊友,大豬和二豬,叫做潘翰田和曾煜,原型其實是潘海天和今何在(曾雨),後來,江南與他們決裂,在新的改版中,這兩個名字被換掉了,叫做楊涵田和曾曉磊,人物形象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得知這個電影,江南自己是編劇後,原著冬粉們幾乎已經不指望在電影中看到初版的大豬二豬了,然而在看電影時,我驚訝地發現,潘翰田和曾煜居然回來了……為了保護和掩護江洋,潘翰田和曾煜先後犧牲,我很想知道,這兩個人名是如何回來的,這也許會是一個謎了吧。

想起了前不久看過的一篇關於電視劇《九州縹緲錄》的評論,大致是批評江南的一些改動,說當時南淮城三個少年的很多情感,那些閃爍著理想主義光輝的角色和故事,是今天的江南、大角和猴子都在也寫不出來的東西。

也許作者會相信,找到這幾個最初的名字,能找到一些曾經失去的東西吧。

觀看《上海堡壘》的影評觀後感【5】

《上海堡壘》真的是太燃太炸了!《上海堡壘》絕對是這個暑期檔絕對不能錯過的一部國產科幻戰爭電影。和名字一樣,電影的主線清晰,情感也非常真摯。

【特效】特效方面真的做的非常精彩,認真又有誠意。電影中載滿捕食者的外形母艦和「捕食者」的造型設計都非常完美,後面的末世打鬥非常精彩,尤其是上海大炮和陸沉,又宏大又悲壯。漫天飛舞的外星入侵者,無論是造型還是動作設計,都是不錯的。人類與外星入侵者的四場打鬥場面,海陸空激戰,也讓人印象深刻。

【友情】 "上海陸沉"時震撼悲壯的畫面在心裡是久久不能忘記的,這部電影和其他影片不同的是不再是個人英雄主義,而是整個灰鷹小隊,以及整個上海!上海這座城市就是最大的英雄!

【愛情】除了讓人非常過癮的視效外,江洋和林瀾的感情也是電影裡的重頭戲。舒淇太美了,“御姐范”的舒淇攻氣十足,看似冷若冰山其實內心波瀾涌動。舒淇把這種又颯又利落的指揮官角色詮釋的很到位。林瀾氣場很強,江洋在她面前就是個膽怯的普通青年。 江洋由鹿晗來飾演是非常合適的,剛畢業的小年輕江洋,少年感十足。從剛開始的真誠和孩子氣,到後面不惜犧牲自己保衛家園的英勇無畏,成長頗為引人共鳴。

鹿晗把握住了少年江洋暗戀的細膩情感和眼神,一到戰場,這個灰鷹小隊長又能切換到熱血硬朗的戰士姿態。鹿晗對兩種狀態分寸感的拿捏還是蠻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