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節日的作文

過幾日便是中秋了。今晚,月光如銀,我獨坐於陽台牽牛花花架下,一盞清茗,一冊薄詞。清輝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靜靜流瀉……

不由想起家鄉來了。

家鄉的中秋是熱鬧的、恬適的。家家都要量一笸籮的新糯米,做“麻糍”。糯米蒸熟了,倒進竹簍里,當家的早歇了農活,在河塘邊洗乾淨了泥腳,掮著糯米飯簍過來了。舂糯米糰一般在曬穀場上進行。白天,白熾燈就拉起在屋檐下了,黃瓜架兒、晾衣桿兒,能架起的地方都拉上。蹲在角落睡大覺的石臼被搬出來了,木頭楔子搗得香噴噴的糯米糰,又滑又嫩。那搗楔子的都是身強力壯的男人,也有身桿精瘦、面色紅潤得象蝦子一樣的老頭。蹲在邊上,手往石臼里捋著的是女人。女人的手臂上卷著袖子,不白,夏忙曬了一季,黑得油亮。油亮的手在白花花的糯米糰上翻騰,象泥鰍一樣潤滑。男人的背脊光著,汗似水一般的淌,滑亮亮,清光光的一片。他們側身一個馬步,雙手輪起楔子,前腿膝蓋一伸一曲,腳板“哼哧哼哧”地踩著節奏,簡直是翩然起舞。優美的“哼哧”聲招徠許多看客。看客們三五成群,坐著、蹲著、靠著四周的矮牆垛。女人們拉家常,比誰的衣服料子鮮;男人們話莊稼,比誰家的稻子收成好;孩子們不錯過這個好機會,放著膽子追逐嬉戲。一家舂完了,早有下一家等在邊上了。人們讚美男人的好筋骨,讚美女人糯米煮得香,讚美這家的黃瓜杈攀得高,讚美那家田裡的晚穀苗兒下得早下得青……

我那時寄宿在不遠的中學裡。中學立在鳳林溪畔一個平坦的山頂上,原先是一個庵堂,人們習慣稱它作“南楠庵”。每逢中秋,總是要盼到晚自修下課,趁著皎潔的月色,一路沿著山道狂奔。或者抄近路,沿著水邊石徑,一路聽著瀑布驚心動魄的喧騰、小溪的丁冬,越過田野,來到那歡樂的燈光下面,分一口最新鮮的香糯“麻糍”。

更有趣的是捕魚。那是孩子們的遊戲。我們那時都是十四五歲的少年。月光,白沙似的皚皚一片。霧氣還沒有上來。青蛙在秧田和池塘里“呱呱”歡唱。我們背上漁網,提上竹簍,就出發了。田野下面就是鳳林溪畔的沙地,竹筏一條條橫臥著。我們選中一條又寬又大的,一起推下溪去。堂哥堂姐撐篙,表弟負責撒網。我是生手,就坐穩了看。竹篙支動,水裡的月亮就破了,碎了,象一潭玉屑沉浸在清波里。兩邊是黑鬱郁的田野、靜穆的村莊、凝滯的綿延而高聳的山峰。清風習習,迎著臉頰溫柔地滑過。

我們橫穿溪流張網。然後,避到一處水流緩慢的地方,躺在筏上聽姐姐唱歌。姐姐小的時候熱衷於演戲,招了幾個差不多大的玩伴,在自家堂前搭了台子,居然有許多人來看!我至今記得,她唱的那一曲“好山好水好風光”。那甜潤清亮的嗓音劃破水面的寂靜、月下的寧謐,象清風一樣,吹拂在我們的心田上。接著,是哥哥開始的鬼把戲。皓月映波,霧氣渺茫,恍非人境。哥哥的“鬼怪”登場了。有一個灘里淹死了許多人,鬼怪一個接一個出現哪!專門捉小孩!——這個灘就在這裡!堂弟嚇得先哭開了,我們毛骨悚然地叫嚷著趕快離開。哥哥突然得意忘形,“哈哈哈哈”笑開了,捧著肚子前仰後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