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生互惠

我今天要推薦一本好書,在此之前我想說些話。

在一個玻璃缸里舖一層乾淨的細沙,再丟幾根水草進去,這件事既不花錢又有趣。然後倒幾桶水,把整個玻璃缸移到有陽光的窗台上,幾天之後,水漸漸清了,水草也開始生長;然後就可以放進幾條小魚了。或者,帶個罐子、一張小網跑到附近的水塘里,用網子在水底下兜幾兜,你馬上就可以帶回家一大堆有趣的生物。 一個魚缸就是一個世界,因為它就像是一片天然的池塘和湖泊,就像是我們住的星球,裡面的動植物是在完全平衡的生態狀況下生活在一起的。動物呼出的二氧化碳是植物所需要的,植物呼出的氧氣又是動物所需要的。動物死後屍體會被細菌分解,分解後的成分植物又可以加以同化利用,因此,構成生命大循環的三大關鍵——植物/創造者,動物/消費者,細菌/分解者——乃是息息相關、互生互惠的。 在一個魚缸的小小天地里,動植物間的生態平衡只要一受到擾亂,就會造成十分悲慘的結局。許多養魚的人常常會忍不住再加一條魚進去,如果魚缸里的魚已經太多了,這新加的一條魚很可能就是使駱駝不支倒地的最後一根草。一個魚缸里的動物太多,氧氣就會不夠,遲早就會有一兩條魚窒息死掉。水缸里因為有了腐爛的屍體,細菌就會大增,所以水也渾了。水一渾氧氣就更少,於是更多的動物死掉。這樣越演越糟,很快地連植物也開始腐爛了……幾天以前還是一個乾淨、漂亮、有魚、有草的小池子,到這時就成了一缸臭水! 養魚的真正意義,就在於讓這個小小的水中世界自給自足,除了餵一餵養在裡面的生物,清潔一下魚缸頂上的一塊玻璃板(其他的玻璃板上如果生了水藻,最好不要去動它,因為它們有助於氧氣的供應),不應該再為別的事費心了。一旦魚缸里的動植物達到了生態上的平衡,我們就再也用不著去清理它了。如果我們不養大魚,特別是那種喜歡到水底下翻來攪去的大魚,就是水缸底部堆積了一層魚的排泄物和枯萎了的碎草也不要緊,因為這新加的一層使得原來乾淨但貧瘠的一層沙頓成沃土,反而有好處;且不管這一層新泥,水的本身會和阿爾卑斯山上的湖一樣,始終清澄,始終沒有氣味。 除了微生物外,赫爾曼只象徵性地選了幾種小型的鱒魚、鰷魚、一些淡水蝦和一條小小的矧痢K缸里的動物這么少,他根本用不著餵它們東西吃,僅是裡面天然的微生物,已夠它們安居樂“游”了。 如果你是想養一些比較嬌生慣養的水中動物,在造水槽的時候,就得想法子把它們的天然環境,包括和它們一起生長的大小生物一一保存。 《互生互惠》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像這樣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