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口語訓練的策略與形式

★低年級口語訓練的策略與形式 山東省萊州市 遲愛麗 董軍英 任永剛 目前國小生“聽、說、讀、寫”諸能力中,最差的要數“說”的能力。尤其是低年級學生,“說”的能力低下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已明顯延伸至中、高年級學生,使其“讀寫”能力因失去基礎依託而導致發展緩慢。修訂版《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語文教學大綱》增添了“口語交際”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對低年級學生的要求是“聽一段話或一件簡單的事,能複述基本內容”“能說一段意思完整連貫的話。願意與別人進行口語交際,態度大方,有禮貌”由此可見,強化低年級學生“說”的意識,“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是勢在必行的事。為此,我們在低年級口語訓練的策略與形式上不斷改革創新,力求使訓練富有時代氣息。 一、建立寬鬆和諧的師生關係,創設口語訓練的良好氛圍 尊重學生個性,創設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是搞好口語訓練的前提。因為,一位優秀教師的魅力來自於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因此,我們強調做到三個“尊重”,即尊重學生的天性;尊重每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學習的權利。順之天性,面向全體,有教無類,使學生心地坦蕩,思維開闊,創造的火花不斷迸發,進而輕鬆發展,這些都是進行口語訓練要明確的指導思想。 二、採用靈活多變的形式,提高口語訓練課效率 低年級設定的口語交際訓練課,是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主渠道。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要做到認真備課,選好話題,使學生有話可說,其次要採取適合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訓練,如:每周一次的看圖說話表演賽,間周一次的故事大王比賽,月內一次雙人對話錄音欣賞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採取多種形式,配以科學的學法引導,可使學生變得樂說、會說。口語訓練的形式可採用“看-說-寫”、“聽-說-寫”、“讀-說-寫”、“畫-說-寫”、“做-說-寫”。在句式上,通過提供典型範例,讓學生觀察、理解、模仿,既達到會“說”,又能夠說好。訓練的句式如:“有……有……還有……”、“先……再……最後……”等。段式如:因果、並列、承接等。 三、發揮語文教材簡短新穎的作用,進行“短、平、快”訓練 語文課堂教學是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主要途徑,充分發揮低年級語文教科書和“自讀課本”的作用,利用內容簡短、語言精練、故事性強的特點,讓學生反覆朗讀品味,必要時“拿來”仿一仿,用一用,說一說,所耗時間短暫,學習頻率快捷。對於解決“怎樣仿、用,如何促說”這一問題,我們不斷在實踐中摸索方法,學習研討。實踐證明,要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必須改變語文作業設定內容和形式。因此,我們將原來一、二年級的組詞、造句本改為寫話積累簿。一年級每天寫一句話,先模仿寫,再獨立寫,中間插上優美詞句的積累;二年級每周寫一句群,中間插入成語、古詩的積累,並讓他們互相交流,以此促進“說”的訓練。 四、挖掘多方資源,實現口語訓練“四結合” 1.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陶行知先生說:“整個社會的活動都是我們的教育範圍。”我們認為,社會是實施“口語訓練”的無邊課堂。為了拓寬學生視野,增強學生的社會知識和科技知識,我們將雕塑公園、科技廣場、開發區立交橋和節假日旅遊點等作為訓練口語的活教材,為學生提供新的知識“增長點”,使他們在每一次參觀後都會產生新的啟迪,促進語言的發展。 2.學校教育與親職教育相結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教育資源。教學中,我們遵循“家校共育”的原則,通過家長會、(家長意見反饋表)等形式,密切了家庭與學校的聯繫,使家長明確了自己的角色,家長不僅是孩子的父母,而且是孩子的家庭教師。從家長為孩子筆錄的一本本說話稿和錄製的一盤盤磁帶,可以看出,他們真正懂得了怎樣做才是“愛”孩子。由於家庭的支持,我們的口語訓練進展順利,效果良好。學生大都會用錄音機、復讀機,讀、說、寫和實際操作能力有了明顯提高。 3.口語訓練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課外閱讀是增加學生知識儲量,積累語言材料的主要途徑。現在學生“說”的能力之所以差,閱讀量太小是主要原因。因此,在徵得學生家長同意後,我們為學生選訂了適合國小生閱讀的報刊。此外,古詩的誦讀也使學生朦朧體味到其中的奧妙,學生背誦的積極性日漸高漲。課外“讀後練說”的訓練,使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迅速增長。 4.口語訓練與各學科教學相結合 語、數、自、思、美、勞等學科內容鮮活,各具特色。系統教育學告訴我們:各科知識其內部是相互聯繫的。教學中,我們從整體教育出發,將口語交際訓練滲透到各學科當中,使學生能藉助縝密的語言理解數學法則和概念;憑藉語言的準確性、深刻性去完成對自然、社會、思想品德等學科知識的理解與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