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教學中的一種現象及對策

★口語交際教學中的一種現象及對策 江蘇丹徒縣實驗國小 吳春華 2000年9月起,“口語交際”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吸引了眾多探究的目光。口語交際教學為廣大教師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天地。不少教師從原先聽說教學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中吸取了一些有益的營養,在訓練的內容、途徑、方法上作了一番探索與革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們也看到口語交際教學中出現的一種不容忽視的現象:偏重獨白言語的練習,很少關心聽者的感受。 “口語交際”指人們通過口語來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過程。口語是工具,交際是目的:口語交際分為“對話”和“獨白”兩種言語方式。前者指對話雙方直接交流,說者和聽者角色不斷互換,雙方憑著對對方話語的正確理解,作出恰當反應,使對話繼續下去。這是一種最基本的言語交際方式。後者指說話者獨自進行的較長而連貫的言語,如國小語文教學中的看圖說話、口頭作文、演講等,聽眾與說話者沒有直接的言語交流,一般通過表情、氣氛回應。如果沒有反應則等於交際沒有發生。長期以來,這種“交際性”被忽視。教學時,教師往往重在指導學生看圖、說話、口頭作文、演講等的條理、語言技巧,往往忽視聽者的回應,使本該多向交流的信息單一化。 對策:首先,在口語交際教學中要加強趣味性的體態訓練。理解和運用體態是聽說能力結構因素之一,國外心理學家通過實驗提出口語獲取信息的模型:信息總量=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實踐也證明,體態訓練既是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要內容,又是增進聽說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可集中開展以下訓練: 1.聽話時密切注意說話人的身體姿態、表情,始終保持專注的精神和入神的姿態。 2.聽話產生感情共鳴時,作適當的點頭、微笑,表示接受、同意、讚賞。沉默不語,或更加專心致志,則表示同情、慰問、支持,儘量給說話者以精神上的慰藉。 其次,在口語交際教學中,加強評議,建立多邊信息交流網。獨白言語練習一般是說者獨自進行,是點上的活動。為調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每人說完,都要有評議的過程。評議可以是說者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議,形成你說我聽、我說你評、我評你改的氣氛,建立多邊信息交流網,打通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通道,以充分發揮這種信息交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