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2005-6-29 字數:5371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評價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於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應建立以“發展功能”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針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新的評價體系,科學地評價學生素質發展狀況,並據此引導教師去改進教學,完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去認識自己,找到發展的方向和立足點,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因此,我們立足於學生的發展,依據《課程標準》指出的“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評價目標,採用了成長記錄的方式,從一年級學生剛入學起,建立了成長記錄袋,起名為“成長的足跡”,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記錄學生成長的過程,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一、檔案袋的內容1.每月評價表“我長大了”在每月評價表中,“芽、苗、蕊、花”代表本學期的四個月,象徵著學生月月在成長。教師本著及時、適度、靈活的激勵原則,採取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參與的評價形式,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進行評價,評出“優、良”等級,記錄學生語文學習的軌跡。這樣,既成為學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識的參照,又為學生的學習定標,激發其不斷進步。如在徐×ד成長的足跡”課堂發言記錄中,九月為“良”、“十月為“良+”、十一月為“優”、十二月為“優+”,可以看出,她上課發言越來越積極,是在鼓勵中不斷進步的。反之,如果學生看到自己在其中一項評價退步時,就能馬上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引起學生的重視,促使學生及時改正。2.單元測試卷《語文園地》這是每月對學生所學語文知識的檢測。《語文園地》是從四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學生自評,以“我會寫”“我會連”等形式,檢測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小組評價,“聽我讀”“聽我說”等形式,檢驗學生聽、說、讀、背;用問卷調查的形式請家長參與,調查學生課外學習;教師寄語,用這段時間最有代表性的事實評價學生,促進學生自主發展。3.聯繫本教師與家長不定期地進行書面交流,相互了解學生的課內外表現情況,有利於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更加強了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感情交流。4.成功的作品讓學生自己收集最滿意的作業、畫、手工製作等,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潛能。5.獲得的獎勵如小紅花、獎狀等,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二、遵循的原則1.主體性原則學生是評價中的主人,在評價過程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採取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評價。在小組評價中,由組長組織小組成員進行評價分析,教師主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情況,關注全班出現的共性問題,適時地指導點撥,起到指點迷津的作用,學生能自己解決的絕不包辦代替。例如,在識字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在小組裡相互檢查識字的情況,對於不認識的字大家互動幫助,教師只是對出現的共同認為難掌握的字,加以指導點撥。這樣有的放矢地教學,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全面性原則評價的內容應是全面的、多方位的,既有終結性評價,又有平時成長記錄;既測查知識,又測查能力,同時還要測查學習習慣、情感態度、認知方式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情況,記錄學生平時表現、興趣、潛能等,促進學生健康發展。3.民主性原則在評價過程中,學校、教師和家長把學生當做平等合作的夥伴來對待,克服傳統評價把學生及其他一切有關的人都排除在外,造成評價者和被評價者之間產生緊張、對立的現象,充分發揮民主,尊重學生評價的權力。學生可以評價自己的學習和同學的學習,還可以評價教師的教學,甚至可以評價教材,發表對教材的不同看法,從而塑造創新性人格,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4.個性化原則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注意發現每一個學生的優點,特別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的閃光點或進步之處,及時給予評價鼓勵,使他們看到自己某一方面的成績,而這一點成績必定會促使他們在其他方面努力,以求獲得更大進步。如激勵大膽發言時,教師這樣評價:“你的觀點我同意,可是你發言時聲音得響亮些,要不我們都要帶助聽器了。你大聲地再說一遍好嗎?”在評價中,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在自評、互評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自己收集有意義的材料、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尊重學生的尊嚴、人格,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5.發展性原則評價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全面提高,在評價中,注重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努力程度,引導學生通過對評價結果逐項細讀,對照反思,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質發展狀況、發展水平、發展差異(優缺點),從而發揮評價的導向、激勵、改進的功能,找到繼續發展的方向。三、操作方法1.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僅僅依憑一、兩次測試就認為完全評價出學生的真實語文水平的做法往往會出差錯。我們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如學生平時的表現和興趣潛能的記錄、學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結、教師和同學的評價、來自家長的信息等。期末我們又進行朗讀、背誦、口語交際、漢語拼音的拼讀、課內識字、課外認字六個單項口試和綜合內容的筆試,對學生本學期的學習狀況評出星級。這樣,既詳細地記錄學生一學期的學習過程,又全方面地測出學生的語文水平。2.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參與相結合《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這就改變了過去的評價由教師一個人定論,學生處於被評價的被動地位的評價形式,構成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家長參與的整體評價體系,充分發揮他們的評價作用,每月定期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勞動、衛生、行為習慣等加以評定,評出等級;建立聯繫本,不定期地與家長聯繫,從而使學生能客觀全面地了解自己,體驗成功,看到不足,明確努力方向;教師又能從評價中得到改進教育教學的反饋信息,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得到矯正性的信息反饋。例如,在《語文園地》的測試中學生先自我答卷,開始“四級評價”。一是自我評價。根據本人答卷情況,結合本單元所學情況,學生自行評價,得出等級,從中找出優點和不足,自己找準以後的努力方向。二是小組評價。由小組長帶領組員相互評價認字、朗讀、背誦等內容,使學生在評價中了解他人之長處和自己之短處,在今後學習中自我完善。三是教師評價。教師用鼓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這一段時間的表現,鼓勵學生進一步發展。四是家長參與。家長每月為學生的課外學習加以評定,如實填寫問卷調查,實事求是地匯報孩子在家的表現,提出希望。同時,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課外學習表現情況,有利於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家長的參與也是極其重要的。開學報名的第一天,每位家長就拿到了一份學前教育情況調查表,有效地調動了家長的積極性。又召開了家長會,從“培養興趣”“端正態度”“訓練習慣”“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等幾方面與家長交流,有利於家長用正確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3.筆試與口試相結合《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要採用多種評價方式,考試只是評價的方式之一”。就是說,學生素質是內在的,是無法一目了然的,也不是一張“試紙”可以一試而定的。因此,我們改變考試辦法,通過筆試和口試相結合、觀察與測評相結合等形式,全面收集評價信息,提高評價結果客觀性和全面性。例如,在《語文園地》小組評價中,通過“聽我讀”“聽我說”“聽我背”等內容,讓學生讀讀、說說、背背、議議,檢測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期末,又進行了口語交際能力的測試,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參與程度、語言表達等方面得出星級,有利於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人交往的能力,也有利於教師從中發現問題,進一步改進教學。4.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課程標準》指出:“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更應重視定性評價。”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既要對學生的素質狀況進行量化處理,又要對學生的素質狀況進行質的鑑定。針對國小生形象思維勝於抽象思維、渴望得到他人讚賞和表揚等心理特點,在評價結果的表述中,實行“等級制”,並把“等級制”化為形象化的標記,如五顆星、小紅花等等,從而真正使“等級制”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種激勵和促進作用。例如,在《語文園地》教師寄語中,教師結合學生的日常表現,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這段時間內的表現,“你真棒、再加油”“你敢大膽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真了不起”,肯定學生取得的成績,指出不足,從正面引導學生進一步發展。5.實行“重試”制度重試,就是當學生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時,可以再考一次。教師要給學生留出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