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學生自主發展的大舞台

2005-6-29 字數:4096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力,是當今中國小教育改革的一個基本趨向,但具體落實到學校中,不少學校或僅僅停留在認識上,或操作上難有作為。而浙江省杭州二中在這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小院士辦公室?”日前,記者在浙江省杭州二中採訪時,見到這塊牌子,不免有些疑惑。隨行的葉翠微校長向記者解釋道,這是專門為浙江省僅有的兩位中國少年科學院小院士開闢的工作室,學校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他們完成學校的必修課程外,為他們提供一個在業餘時間搞創造發明的良好環境。這也是學校以學生“自主發展”為綱,實施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小小側面。 關於學生“自主發展”,葉翠微校長作了如下的闡釋,學生的自主發展是指學校通過“自我定向、自由選課、自定步調、自主研究、自我反思”等方式方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使學生成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進而成為主體性的社會成員。不能自主發展的學生是失敗的學生,學校的一切是為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學生的自主發展也是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脫離學生的自主發展,學校一切工作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尋著葉翠微校長的思路,記者對杭州二中的教改作了一番探尋。 1.面向全體與尊重差異相統一,促進學生最優發展 學生之間是存在發展差異的,即使像杭州二中這樣一所基本上都是優質生源的學校也是如此。那么,在構建讓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體系時,首先面對的就是如何處理好面向全體與尊重差異的關係。杭州二中努力構建一種“面向全體學生,堅持全面發展,承認個體差異,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育人機制,提出了“全、優、尖”的發展目標,即“全體學生有紮實的基礎,德智體美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其中大部分是有一定特長的優秀學生”、“少數是超常發展的冒尖學生”,並強調要以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措施,積極促成學生的自主發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全、優、尖”目標引導下,獲得最佳的發展。學生畢業時,按“全面發展的合格學生”、“充分發展,具有一定特長的優秀學生”和“突出發展的尖子學生”三個等第發給不同的證書。 杭州二中設有理科創新實驗班,集中了一些在理科方面特別資優的學生。這些資優學生有的在高一的時候就學完了高中的課程,有的甚至已經自修完了大學一、二年級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課程。對於這樣的學生就不能把他們禁錮在傳統的課堂里,這樣會扼殺他們的求知慾,壓抑他們的發展。杭州二中允許這些學生提出相關科目的免修申請,並且有專門的老師為他們今後的學習進行指導,這就調動了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像世界中學生奧林匹克金牌得主吳欣安(物理)、湯硯蔚(化學)都曾免修了幾門課,特別是免修了物理、化學,他們就是利用這免修的時間大量自學,看完了學科的七八十本專著,同時開發了其他學科方面的潛能。像吳欣安,三年中,不但數、理、化成績突出,競賽成績冒尖,而且還與幾個同學一起研究美學、哲學等問題,撰寫了五萬多字的多方面論文。 2.重組課程結構,讓學生有選擇,學會選擇 杭州二中十多年來針對學生自身發展需要的差異性,探索在素質教育目標整體性原則下,改變單一的必修課程結構,開設選修課。目前,已開出39門選修課,從文、史、哲到自然科學到藝術、體育、攝影等,涵蓋了豐富廣泛的學習範圍。並且,這些課程已成為杭州二中的校本課程。學校對這些課程實施學分制的評價管理制度。學生在高一、高二的四個學期中,每人至少選三門選修課或續學一、二門選修課。 每門選修課(約10個單位課時)學分為3分。對微型選修課(3個單位課時)為1學分。有研究性學習成果(論文或作品等)獎勵1學分,在市級及以上單位獲獎的論文或作品等再獎勵學分。市級一、二、三等獎的獎勵學分為3分、2分、1分;省級一、二、三等獎的獎勵學分為5分、4分、3分;全國級一、二、三等獎的獎勵學分為8分、7分、6分。每個學生選修學分達到10分,學校發給“杭州二中選修課結業證書”。 杭州二中學生參加社會綜合實踐活動已成制度。從1996年開始,每屆高二的學生都停課一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去之前進行動員,由老師指導,學生組成小組到課外生活中自己發現問題、尋找課題進行調查研究。在社會實踐的一周內調查研究收集材料,回校後寫成專題調查研究報告,召開學生社會綜合實踐專題報告會。研究結果以小論文的形式呈現出來,評選出優秀論文,學校編輯成冊,並以相應學分獎勵。記者在2002級學生社會實踐專題調查研究報告成果集上看到,學生的社會實踐調查涉及民生、社會問題、學生及大、中學校校園文化活動等主題達40多個。 當然,學校開展這種社會實踐活動重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所產生的認識和體驗。調查主題為“杭州保險市場現狀及潛力分析”的“卓越組”在事後的體會中說:“這樣的一周,我們感覺很充實,很有實際意義,儘管我們實在付出了太多的個人額外的時間,可我們不但不後悔,反而感謝學校為我們提供這一難得的鍛鍊機會,讓我們認識了自我。” 3.改革教學方法,從“促成有效學習”到構建“建構式”教學模式 前任校長徐承楠是全國知名的物理特級教師。他非常重視對課堂教學的研究。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就從改革自己所教的物理學科教學方法入手,創造性地提出“促成有效學習”的教學構想。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各學科的理想化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課題在研究“目標達成度”、“時間利用率”、“學生參與度”的基礎上,葉翠微校長提出“兩個關注”:關注學生的興趣,就是尊重和保持學生對所學東西的內在興趣;關注學生的精神自由,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斟酌,要尊重學生說話的權利,尊重學生想問題的權利,要民主對話,因為沒有學生的精神自由就沒有學生的發展。構建從問題出發展開教學過程的教學模式。 杭州二中每節課只有40分鐘,不像其他學校是45分鐘。他們的初衷就是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比如,教高一語文的黃老師在教《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讓學生找來類似的文章《梅雨潭》和《綠》進行比較閱讀,看每篇文章語言有什麼特色。這篇文章善用比喻,如博喻、暗喻等,學生可以談談對這些比喻的看法。再有這篇文章作者在表達感情時有多種說法,如文中說到“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為什麼不寧靜?”學生可以課後找資料了解一下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意圖。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學生學習後也可以從不同角度嘗試寫寫。 還有教學魯迅的文章。學生們普遍反映魯迅的文章很難讀懂,黃老師嘗試確立有關魯迅的小說鑑賞的研究性課題,在網上建立專題學習網站,開設BBS論壇,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對魯迅小說中的人物、情節、寫作手法進行討論研究。通過2-3節課的準備工作、合成和發表,再在網上進行投票評議,最後選取獲票最多的2-3篇由老師集中點評。在這個過程中主要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指導者。由於學生對魯迅小說的理解是通過不斷查找資料,在自己探究的過程中和與其他同學的成果比較、評價中形成的,這就體現了一種“建構式教學方式”。 在數學學科教學中,老師們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建構教學模型。他們把構成和表現某一個數學問題的各種層面元素用一種或幾種軟體工具,製成一個課件(或集件),即在電腦平台上構建一個問題情境。在這種情境下,由教師或學生對各元素進行有序的控制操作,通過各情境的變換,通過學生小組的協作學習,去觀察問題,驗證結論,去體驗本質,歸納和發現新結論。 新型模式的實施,初步體現了學生從維持性學習走向研究性學習的轉變和進步。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積極的學習、建構性的研究性學習。 4.大課——小班——選項,特色鮮明的體育教學 在杭州二中的歷史上,有重視體育的優良傳統。學校把科學文化課每節課時間壓縮到40分鐘,目的之一就是要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活動時間。他們還在教學方式上進行積極改革。從1995年開始,杭州二中創造性地構建和實踐“大課——小班——選項”的體育教學模式。他們把同一年級3個班的體育課安排在同一時間,分六個小班組織教學。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選擇籃球、排球、足球和健美操等內容。學校的“大課——小班——選項”的體育教學模式既包含教學大綱的部分內容,又有專項的體育技能。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都處於運動之中,懶懶散散出勤不出力的情況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教學氛圍,學生在體育課上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5.活躍的“校園節日”和學生社團,讓學生盡展個性風采 記者在與學生座談中,無論是普通班的趙巧巧、李春暉、朱競旻,還是創新教育實驗班的茹宏、沈臨輝。他們都表達了一種共同的感受,在杭州二中學生擁有發展個人興趣、愛好的充分時間和舞台。近年來,學校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積極構建了以“校園節日”為支柱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營造一種高雅、豐富、多采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每年有3月的“讀書節”、5月的“世紀風藝術節”和“之江社團節”、6月的“高三畢業典禮”、9月的“尊師愛校活動月”、10月“體育文化節”、11月“綜合社會實踐活動月”、12月的“成人節”及“閃光的人生理想教育月”等節日。每個節日都有鮮明的主題,並做到全校動員、全員參與,注重學生的體驗,注重活動的特色。 學生社團是學生工作的一隻重要的“抓手”,是學校聯繫學生的橋樑和紐帶,是學生自主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目前,杭州二中已建立二中電視台、二中之聲、桃李文學社、小記者團、墨緣書畫社、動漫時代、綠色天使環保小分隊、廣告創意社、服裝設計社、玩轉俱樂部等十四個優秀社團組織。電視台每周一至周四下午定時開展活動,向學生放映:科普知識、輕鬆一刻、校園生活、TVDIY、娛樂天地、百年叱吒等專題欄目,吸引了大批學生,現有包括攝影、剪輯、主持、放映等近30名成員,是學校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