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發展的陣地

2005-6-29 字數:2967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當前教學改革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標誌之一就是教學改革發展到學法改革上,學法改革的核心是真正承認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結合化學新教材的編寫特點及宗旨我們在教學程中對新教材及學法改革進行了初步的嘗試:由原來的一人準備,全班等侯;一人板書,全班筆記的授課方式改成為全班積極準備,踴躍參與教學,走上講台的形式。下面就把這次嘗試的過程及結果匯報給廣大同仁。一、課前準備首先在選材上:因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且學生容易對新穎的、能引起好奇的事物產生興趣,進而誘發內驅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意願。我們分析了學生的水平和特點,給學生選取教材,即高中化學的《第一章 第一節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該節內容學生在國中已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且內容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也是當今家喻戶曉的話題,學生很易於發揮,是學生把廣泛興趣與中心興趣有機結合、培養的較好內容。其次布置任務:提前兩周的時間把本節內容的目的要求即:1、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了解吸熱和放熱反應;2、常識性介紹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培養學生節約能源幾環境保護等意識。引導學生進行挖掘,組織內容。要求學生寫的教案或講稿都必須有自己觀點,以自身特色對教材內容進行研究和組織。最後在檢查上:十天以後進行了全面細緻的檢查與鼓勵。第一是檢查教師自己的教案是否準備齊全,是否把可能出現的問題都考慮到了;第二檢查學生的準備情況,並對全班作以動員和鼓勵,讓每一小組推選出他們的“參賽選手”,選出之後,進行內容的分工。二、學生在講台上的表現從整體上看每一位學生都作了充分的準備,並做到了較好的發揮,從他們對新課的導入上就是很好的證明,有的同學為了更好地進入角色,要求聽課的學生能否在上課開始時也面對站在講台上的他喊一聲“老師好”。為了使聽者儘快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作出了一番努力,如有一位同學開門見山的說:在講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家裡作飯用的原料是什麼?”還有一個同學從20世紀初,在英國一家煉鋼廠發生的一起事故來引入課題,他們引入新課的方法大體上可分為提問、自敘、在故事中、通過實驗、從科技動態和生產實例中引入新課。部分準備的如此充分,引入的如此嫻熟大大地出乎於我們的意料。其敢於競爭敢於發展自己。在組織教學過程中,同學們基本上按照“點——線——網”的方式進行的,先講解的是化學概念作為點,接著引出化學命題或化學事實作為線,最後由知識網路形成了化學概念、命題和事實相關的圖式。例如:有一位同學講到物質發生化學發應,我們有時要利用的是生成的新物質,而有時卻更想利用在反應過程中的能量變化,進而引出放熱、吸熱的概念,且邊講邊做實驗,線連好之後接著轉入能量利用中。雖然在整個過程中能聽得出他們大部分課堂安排是取材於其教過他們的老師,但對他們的敢於發揮是毫無疑問的,面對理論性很強的關於由反應前後物質所具有能量的不同來判斷該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對該問題的解釋如果掌握不好會越講越不懂,一位同學就利用小圓圈代表反應前各物質的能量,然後看反應後生成物占據了幾個,環境中多了或少了幾個?把這個知識點講的即直觀又透徹。還有,當一位同學講到能源問題時用了一則漫畫:畫面上有一位小朋友凍的瑟瑟發抖,向媽媽求救, 媽媽說世界上的煤已經用完了。就這么簡單的一副漫畫卻讓我們聯想到了許多,這不正是我們課堂上設法尋找的嗎?當然,老師在整個過程中仍然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在學生講完之後還應當進行合理、公正和鼓勵他們的評價,並引導學生繼續求索。三、由學生的表現看收穫在整個過程中體現了教為主導與學為主體的雙邊活動,讓學生自我探求知識,享受成功。但也發現了不少問題,如:有少數學生個性靦腆,對此積極性不高,在以後的工作中還要對此類學生進行鍛鍊。在做實驗時操作不是很規範,引起了課堂上的鬨笑,學生們設身處地的去體會,講台上的同學自我糾正,聽講的同學對比糾正,很好的起到了反面教材的作用。由於對教材的分析特別是各部分之間的聯繫沒有搞好,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時而有脫鉤現象。因對教材所用知識把握的深度不夠,沒有分清楚重點和難點,思考問題表達、問題的能力、歸納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些欠缺。請同學發言時由於自己膽怯、經驗不足提問題時,缺少邏輯,專請自己要好的同學,還有在分析歸納過程中應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抽象思維過程,但由於他們的思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仍屬於經驗型,往往作不到這一點 ,雖然很多學生都進行了高水平的發揮,但所具有的共同的缺點就是都著重強調的是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內容的理解缺少整體性. . . . . .等等。總之,在高一實現把一節課的三分之二讓學生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如此大膽的嘗試。通過與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主所教的班級相比較,學生興趣的培養、自學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思維的形成,還有最為效果明顯的是對該節知識內容的掌握要好於原先的授課方式。最為珍貴的是他們體驗到了一種成功感,更加培養了他們對化學的興趣,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興趣的源泉還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事實和現象的權威感。”四、上講台後的反思通過在這次嘗試中,對教學效果,學生髮展、培養和鍛鍊等著方面進行了思考:1、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教師是教育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育其實質就是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教育過程中一條具有普遍意義的規律。遵循這條規律去認識和處理教與學之間的這種問題,教育工作就能有成效,學科教學就是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適當的時候讓學生進入教師角色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自奮自立,自至其知”,去找到象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種“人與自然界、人與知識相互作用的那個領域,以便在這個領域裡用認識來鼓舞起他的精神,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真理和規律性的心情”。無論對於我們的教學還是學生的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特別是在當今化學教育的現狀和改革正處於“轉軌的起動期”,面對新教材的實驗,進行教學改革是完全有必要的。2、教學改革建議化學教學的改革,對於我們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要求化學教育走上適應社會發展、學科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等需求之路。我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高中兩項改革,要求教師不是把學生淹沒在泛濫成災的資料海洋中,把家教和參加晚間和假日補習看成一種時尚,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給學生提供機會,創造條件,可以在課堂上,可以在課外活動時間,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 讓他們自主選擇,自由發揮,培養學習的內驅力即對學科學習的興趣,主動探索了解社會中的學科知識,縮短與社會發展的距離,貼近生產和生活實際,陶冶情操和培養健康個性,鍛鍊能力,為造就終身發展之生命主體打下基礎。總之,當今的教師面對的不僅僅是我們教學的改革,還要適應我們社會的改革,為推動人才建設盡我們的全力。要學生創新,向學生講素質教育、全面發展,首先教師有責任對自身觀念和行為進行創新,才可以適應教學上的創新。教師應該肯定、鼓勵、引導學生去按照正確的方向進行探究,然後讓學生享受成功,達到我們多方面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