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學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眾所周知,作文在中學語文里和基礎知識、閱讀理解合稱“三大板塊”,地位極其重要。作文是衡量中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尺度,是現代社會進行交際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培養和提高中學的寫作能力,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十分重視作文教學。提起中學生作文,社會上頗多批評,普遍認為“寫作水平低”、“不會寫東西”。中學語文教師感到難教,教了這么多年,也還解決不了“作文難”的老大難問題。學生感到難寫,每次教師一出題布置,學生們便望題興嘆,感到無從下手,找不到材料,無話可說,沒什麼可寫的。“生活中每天無非是吃飯睡覺”。所以他們的作文或東拼西湊,沒有中心;或文不對題,詞不達意;或表達能力差,重複羅嗦;或語句不通,錯字連篇等等,毛病極多。那么,針對上述現象,如何提高中學生的作文水平呢?筆者從自已的教學實踐出發,提出以下一些粗淺的看法。1)全面、正確地理解作文教學內容不能忽視套用文寫作能力的培養一提到中學作文教學,人們習慣上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如何讓學生寫出既會議論,又會抒情、描寫的優秀文章來。一會是《日出》,一會又是《雨後》,題目常新,寫法要求又十分講究。當然,在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寫作文學文體的能力是應該的。但是,如果把中學作文教學理解為僅此而已,或僅重此而已,那就片面了。當前社會上對中學作文教學有看法,認為中學生寫作能力差,不會寫東西,我們可以理解。因為這主要是就套用文體的寫作而言,並不是批評中學生不會抒情、議論、描寫。確實,一些學生高中畢業了,連一封信、一份報告、一個通知、一次總結也寫不好,這是並不奇怪的。這與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偏重文學文體的訓練,忽略了套用文體的訓練有關。就拿聯考作文來說,從1951 年開始聯考以來,至2001 年50年間,除開“文革”&" 年停考,#" 年來的聯考作文題,只有1/5與套用文體有關,其中又以書信為多。各地的中考作文題,基本上也是這種情況。圍繞著聯考、中考運轉的中學作文教學,自然也就偏重文學文體的訓練,而忽視了套用文體的寫作。出版社一批一批地推出《中學生寫人》、《中學生寫物》、《中學生寫情》、《中學生寫景》等作文叢書,而有關套用文體寫作的書籍,則難以尋覓。許多教師在課堂上也是僅重視文學體裁課文的分析、講解,覺得這些課文才有東西可講,有內容可“挖”能講出水平來。對套用文體的課文,則覺得枯燥無味,教學中簡單應付了事。作文教學中,有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的指導、介紹,而對套用文體的指導則缺乏興趣。在這種偏重中,中學生的套用文體寫作能力難以得到系統的培養和提高。從當前社會的發展來看,學生畢業後出到社會,套用得最多的還是套用文體。從事文學創作、當作家的畢竟是極少數。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能只理解為文學寫作能力,而應該包含套用文體寫作能力。我們在提到中學生的寫作能力時,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套用文體的寫作能力。我們學習寫作,為了套用的是多數,為了抒情的是少數。因而,在中學課文教學中,必須糾正那種只重文學文體的教學,不重套用文體的教學,以及在作文教學中只重文學文體的寫作,不重套用文體的訓練的片面做法。只有兩者並重,才能真正全面地提高中學生的寫作水平。很多中學語文教師都喜歡上《背影》、《荷塘月色》這一類優秀散文,教師有說頭,學生有聽頭。上完課後教師緊跟著布置作文題《我的父親》(從一個側面去描寫)、《校園月色》等。學生經過熟讀範文,仿寫範文,把讀和寫結合起來,作文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既鞏固了知識又及時的化知識為能力。這種教學是值得肯定的。在教學套用文體中,我們也應這樣去做。如教說明文《景泰藍的製作》一文,按一般的教法,很容易上成一堂工藝介紹課,學生學完後,只明白了景泰藍製作的過程和工序。如果在教學中,將重點放在教會學生寫複雜說明文的方法,那么學生就會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融會貫通、掌握說明複雜事物的寫法。我曾嘗試過,在教完本文後,要求學生模仿景泰藍製作的“制胎、掐絲、點藍、燒藍、打磨、鍍金”等六道工序,按工序有詳有略的介紹、說明方法,寫一篇《米花糖的製作》的說明文。這是考慮到當地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有打糯米餅、做米花糖的習慣,學生們對米花糖如何製作都很熟悉。結果學生大多按米花糖的製作過程,分為“選米、炒米、熬糖、淋漿、切塊”等五道工序來寫,重點寫了炒米,淋漿的過程。文章結構清楚、語言流暢、重點突出、有詳有略,寫得比以往的作文都好。對學習課文、作文也有了興趣。!" 改變對中學生生活的片面看法注意培養學生觀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當前,有一種看法,認為中學生作文水平低、能力差,是他們的生活內容所造成的。中學生生活面窄,環境單調,每天就是上課、下課、背記知識。接觸的是老師、同學、父母,來來往往就是“三點一線”(宿舍、教室、飯堂)。因此,他們作文時往往無話可說,無情可表,無物可狀。硬要寫出來,也只能是些情意虛假、矯揉造作的東西。顯然,這種觀點是極其片面的。這除了反映一些人們把中學生寫作能力只單純認定為文學文體的寫作能力,而忽略了套用文體的寫作能力外,也表明了這些人對中學生生活、對中學生作文應達到一個什麼水平的錯誤認識。到處有生活,到處有藝術。法國藝術大師羅丹說過:“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中學生的生活當然沒有成年人的社會生活那么複雜、多姿多彩,但它也是社會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激盪著陣陣的浪花,也是絢麗動人的,並非是無啥可寫的。只要中學生熱愛生活,善於在平凡的生活中去發現美,去發現有意義的東西,去積累寫作的素材,就一定能把作文寫得鮮活而有生氣。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觀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培養中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如在教《背影》時,指出這篇課文寫得如此生動感人,是作者朱自清對自己父親的四次背影細緻觀察的結果。然後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人物,抓住特徵,寫出情真意切的文章來。又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葉聖陶深入實地,從各個不同的側面觀察事物,描寫、說明事物的方法,從中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這樣日積月累,學生就會養成習慣,注意觀察,從中找出特點和規律,找出素材,而絕不會感到沒東西可寫了。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培養中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生活中處處有閃光的東西,到處有值得我們寫作的素材。關鍵是否能發現它們、捕捉它們。中學生觀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還較低,教師應注意幫助學生提高這種能力。例如,去年三月份,正值我國學雷鋒月。我所教班級有一位學生在周記里寫到,她周末坐公共汽車上街,一路上,都看到車上不時有青年人、中國小生主動讓位給老年人坐,心裡挺感動。我便以此為例,在班上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這雖是一件平常小事,發生在我們邕城,卻說明了這種尊老、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又像三月春風一樣吹綠了祖國大地,是對某些認為“雷鋒已經出國了”、“雷鋒已經過時了”的錯誤觀點的有力反駁。事情雖普通,意義卻深遠重大。並讓班裡學生以此為題,布置作文,題目定為《誰說雷鋒出國了》、《從一件小事看到⋯⋯》、《三月春風綠邕城》等等,讓學生合理想像自由發揮。由此可見,五彩繽紛的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生活中只要細心觀察善於發現,處處都有可寫的內容。“文章本天成”,信手拈來皆成篇。!" 作文教學是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途徑要提高中學生的寫作能力,搞好作文教學是很重要的。但有些教師將作文教學視為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唯一途徑,整個學期就抓那么幾次堂上作文。堂上布置或大作文、小作文、指導時或這要求、那要求,弄得學生戰戰兢兢、無所適從,這顯然是達不到目的的。我認為,要提高中學生的寫作能力,除了重視作文教學外,還必須堅持讓學生多讀、多練,同時採取多種方法,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首先,要求學生多讀。古人云:“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音。”閱讀是作文的主流,是學生獲得寫作範式的必由之路。閱讀可幫助人們認識生活,提高觀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閱讀給學生展開了廣闊的“智力背景”,能激發學生“對祖國的崇拜,對人的崇拜,對書的崇拜和對祖國的語言的崇拜。”(蘇霍姆林基語)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養成學生經常閱讀報刊雜誌的習慣,每學年課外閱讀! # $ 本書。”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從而開闊學生視野,為學生作文“引流”。同時指導學生寫“閱讀作文”,如摘錄精采片段,根據原文編寫故事,寫文章提要,寫心得體會讀書筆記等。這既為學生提供了寫作材料,又讓學生練筆,一舉兩得。使學生在寫作時感到有話可說,有材料可寫。如我在上了國中語文第三冊的《我的信念》一文後,即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居里夫人傳》、《一個無尚榮光的女人》等書,讓學生更多地了解這位偉大女性的事跡,培養寫作興趣。並隨後布置他們寫讀後感,進行讀寫結合。其次,養成學生寫日記或周記的習慣。日記是套用文,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很密切,是一種“道德長跑”(魏書生語),是學生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讓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收益無窮。每天晚上,做完所有作業,複習、預習好功課,記一記當天的一些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事情,哪怕是寫寫與父母吃飯閒聊時的三言兩語、舉止神態,也是好的。寫日記、周記讓學生感到自然、實在,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培養了學生持之以恆的毅力,良好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