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備課組教學計畫(16年上期)

一、指導思想:

進一步深化責任意識,更新教育觀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立足課堂教學,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活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重點深化有效課堂教學,努力提高全年級語文素質。

二、學情分析

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七年級學生紮實積累了288個新詞語、4首課內古詩和10首課外古詩,閱讀了《繁星》、《春水》、《伊索寓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課外書,書寫漸趨規範,寫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最主要的,全體同學的閱讀水平有了很大進步,對重點詞語、句子的理解比較透徹,對文意的把握比較全面。但是學習習慣的養成還有待進一步訓練,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不會做筆記,上課發言不積極,作業拖拖拉拉,不及時鞏固所學;學習方法的掌握也還有待滲透,如何將預習、聽課、複習緊密結合?如何才能使學生快樂、高效學習?仍是值得我們努力思考並付諸實踐的問題。

三、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

這個單元安排的是以成長為主題的課文。這些課文,有的講述自己從孩童遊戲到長大讀書識理的成長過程(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的講述自己在父親及周圍大人的教育和影響下不斷長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兒落了》),有的則是以童話的形式勉勵人們在成長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安徒生《醜小鴨》),有的給人以生活的告誡和啟示(《詩兩首》),有的通過講述由“神童”變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王安石《傷仲永》)。

教學這個單元,要達到的目標是:了解他人的成長足跡,正確對待成長中的苦與樂、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勇於面對生活、面對挑戰;閱讀課文,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深入體會作者的情感,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要學會根據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或感情色彩濃厚的語句,以便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和作者的情感。

第二單元

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本單元以祖國為主題,編選了五篇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表現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民熱愛祖國、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它們分別是現代詩《黃河頌》、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雜文《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短篇小說《最後一課》和古代詩歌《木蘭詩》。

編者在編選上述課文時,不僅考慮了文章思想內容與語言形式的健康、優美,而且充分考慮了國中一年級學生的學習程度、學習興趣與接受能力。比如第六課《黃河頌》,雖然是一首抒情詩,但語言淺顯,感情明朗,有一些表現手法與修辭方式,如直抒胸臆、呼告、比喻等,不僅容易理解,結合舉例還可以讓學生模仿運用。又如《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這是一篇雜文,它篇幅短小,不足千字,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歷史前行過程,說理形象,鼓舞人心。如果老師能結合《黃河頌》與本單元綜合性學習內容進行引導,交待清楚時代背景,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這篇文章曉喻的道理。《最後一課》,雖然主題比較深刻,但情節簡單,並且又是以一個國小生的口吻講述的,發生在校園裡的一個故事,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總之,這個單元閱讀課文的編選力圖貫穿一個原則:精選文質兼美、篇幅難度適當、貼近學生興趣的文學作品,使學生在作品的引導下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多種樂趣,接受健康積極的情感教育。

這些課文作為同一單元的閱讀材料,大多具有一些共同點,即都是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的文學作品,都有比較重要的寫作背景,都有含義深刻的精彩語段,都是適合朗誦的語言材料等等。基於此,提出本單元如下教學目標:聯繫課文內容,引導學生了解中國現代國情(如五四運動、九一八事變、抗日戰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和語言文化的愛國主義情操;細緻分析,細心揣摩課文中的精彩段落和關鍵字句,以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漢語言豐富、優美的表現力,饒有興趣地鍛鍊運用語言的能力;繼續注重朗讀訓練,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感情,通過反覆朗讀自行領會文意,培養語感。要引導和鼓勵學生說出對課文的整體感受,通過師生互動、交流,進一步把握課文內容。不難看出,這些要求兼顧到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能力、過程方法三個維度,並且對上一學期第三單元的學習要求進行了必要的螺鏇式反覆。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是以閱讀《黃河頌》為基礎,由課內向課外深化拓展,進行“探尋黃河文章,了解黃河憂患”的專題活動。每項活動有意引用一句詩(“雖不曾聽見黃河壯,洶湧澎湃在夢裡”是歌詞)作為小標題,不僅是為了增加教材語言的可讀性,引起學生的興趣,也是含蓄地點出這項活動的宗旨。活動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程式合理。大多數活動都需要學生動手收集資料,篩選信息,研究問題,與合作者進行口頭交流,向全班做出匯報與書面展示。

第三單元

這個單元是名人單元,共五篇課文,其中四篇是現代文,寫鄧稼先、聞一多、貝多芬和福樓拜等四位大家。

學習四篇現代文,按照單元教學目標,“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理清思路有助於“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對課文中作者思路一旦理清以後,對鄧稼先、聞一多、貝多芬和福樓拜等四位作家的理解,肯定會更加深入。反過來,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有更深入把握對作者思路的認識也更加清楚。這是相反相成,互為作用的。

除了達到“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這個單元教學目標以外,當然還要讓學生把各篇課文的精華學到手。課文精華也許與教學目標一致,也許與教學目標不一致。對後者,在教學中要格外注意。

文言文《孫權勸學》主要讓學生讀讀背背,了解內容大意。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均不作要求。

綜合性學習《我也追“星”》,主要是通過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可以在三項中任選一項。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其次要注意同學之間的相互啟發、激勵、合作;第三要重過程,每位學生都要參與,參與了就好,只要盡力了,就給予適當鼓勵。

第四單元

本單元主要選取的是反映文化藝術方面的文章。如《社戲》中的鄉村戲劇,《口技》中的民間傳統藝術;《安塞腰鼓》《觀舞記》中的中外舞蹈藝術;《竹影》中的繪畫藝術。但是學習的內容並不僅限於文化藝術。像《社戲》,不僅有地方戲曲方面的文化內容,更主要體現的是孩子們天真可愛的童年生活;《竹影》中不僅有中國畫的藝術內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現。因此,這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多方面的。

學習本單元,要有意識地擴大學生學習的課堂,儘可能地引導他們在廣闊的社會生活中了解相關的知識,培養相關的能力。對於文化藝術的學習和理解,也要儘可能地鼓勵學生開闊視野,接觸各種各樣的文化藝術形式,豐富自己的文化素養,從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中得到滋養。要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初步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價值觀,對文化藝術有自己一定程度的認識。不要劃一地要求學生理解某種文化現象。要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對文化藝術發表自己的見解。

本單元各課後有一定量的擴展性練習,教師可以自己設計練習形式,也可以和學生共同商議,發揮創新精神,靈活處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要求。

第五單元

這是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單元。它表明了我們對探險這一過去被國人相對忽視的人類文化活動的價值傾向。一個民族任何時候都需要有不斷開拓創新的精神,而探險正代表了這種精神。當前,全球一體化在加速,不同民族、種族、國家、意識形態之間交流、溝通越加頻繁,打破隔閡,互相借鑑、吸收對方的文化精華,這已成為當下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從這一角度說,本單元的設定,乃持一種開放的態勢,擁有一種全球文化和視角,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

關於閱讀課文

本單元閱讀部分由五篇課文組成:《偉大的悲劇》(茨威格)》、《荒島餘生》(笛福)、《登上地球之巔》(郭超人)、《真正的英雄》(里根)和《短文兩篇》(《夸父逐日》《兩小兒辯日》)。本單元題材豐富;有南極探險,有荒島求生,有攀登珠峰,有探索太空,有追問太陽;本單元文體多樣:有傳記,有小說,有通訊,有演講詞,有神話、寓言。本單元課文情節引人入勝,主題令人深思,語言回味無窮。這一切將使師生對這個單元的“探險之旅”充滿興味。

教學這個單元的課文,我們希望關注如下三個維度的目標:

情感態度目標:激起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開拓創新精神、團結協作觀念和捨己為人的品質。

知識和能力目標:豐富探險知識、地理知識和其他文化知識,繼續提高閱讀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繼續練習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

關於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是“漫話探險”,圍繞“探險”這個話題,設計了三個活動,供師生選擇。

這次綜合性學習的活動目標是:

1.對人類探險及其意義有一定的認識,學習探險家樂於探究進取、勇於挑戰自然與自我的精神;

2.了解在探險過程中必備的生存知識和基本技能;

3.在活動中培養戰勝困難與挫折的勇氣和信心;

4.在活動中培養口語交際和寫作能力、清晰明確地陳述自己觀點的能力。

本次綜合性學習的作文既可以議論,也可以記敘,教師可靈活掌握,學生可自由選擇。寫出真情實感即可。

第六單元

在這個廣袤的星球上,人並不是惟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惟一具有情感的生靈。千姿百態的動物是人類最親密的生存夥伴,有了他們,世界才如此豐富多彩、生趣盎然。本單元選編了五篇描寫動物的文章,它們是馮驥才的散文《珍珠鳥》、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斑羚飛渡》、詩人牛漢的代表作《華南虎》、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的動物小品《馬》和蒲松齡的神奇故事《狼》。這些文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不僅反映了人類對動物世界的了解和認識、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而且還試圖從動物世界裡折射出人類的生存軌跡。

本單元在選文時既照顧到了古今中外不同時代的作家作品,又考慮到了體裁的多樣性(小說、散文、詩歌、科學小品),而且從文章的題材上也力求豐富多彩。古今中外描寫動物的文章非常多,其中不乏名家名篇,但這些文章歸納起來不外乎三種題材:一、西方的純粹的動物小品,它們從科學的角度比較客觀地描述動物的生理特點和生活習性。比如,七年級上冊選編的法布爾的《綠色蟈蟈》、本單元選編的布封的《馬》等;二、反映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的文章,它們一般不會脫離環境,單純地描摹一種動物,而是將這種動物放在人類社會中去體察它的處境和遭遇,比如馮驥才的《珍珠鳥》、鄭振鐸的《貓》等;三、借物喻人的文章,它們往往把人類對某種現象的批判、對某種精神的崇敬寄託到某種動物身上,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情感,折射人生的思考,比如,牛漢的《華南虎》、沈石溪的《斑羚飛渡》等。本單元力求囊括這三種題材的文章,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完整的認識。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是探尋“馬的世界”,這是由課文《馬》引伸出來的一次大型綜合性學習。它力圖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蒐集資料,了解馬的有關知識、歷史作用、藝術內涵,激發學生善待動物、關愛生命的情感。它是對閱讀部分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的延伸和拓展。教師應務必在單元教學之前對綜合性學習有一個總體的考慮和構想,然後根據具體情況規劃、實施這部分內容,也可以發揮創造性,對有關內容進行增刪。

四、本學期目標及措施。

1.繼續認真開展好每周的集體備課活動。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集體備課已經初具規模,本期繼續認真開展集體備課。每周一下午集體討論授課方案,主備人根據討論結果備課,周三之前上傳到群,周三上午組員分別審稿,下午集體討論修改教案,主備人針對修改意見進行修改後上傳,組員再結合班級實際情況進行二次備課。下周五下午將教學反思匯總上傳學部。通過這樣的備課,既集中各任課教師的教學智慧,又顧及班級的具體教學情況,既讓學生受益,又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2.堅持二次備課中的“教學反思”環節。每上完一堂課,教師及時記錄本課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一周課全上完後在下一次的備課活動中大家首先將自己的心得、體會交流,並記錄在電子教案中,以引起下一屆老師的注意。

3.注意教學的可持續發展。在上期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教材,認真鑽研教法,注意教材能力訓練的梯度,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有層次的訓練,為中考高效複習做好必要的準備。

4.提升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為打造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本期擬全體組員閱讀教學專著兩部,並作好讀書筆記,寫讀書心得。

5.本學期教學注重過程性評價,全方位多角度掌控學生的語文學習。將作業、背誦默寫、口語表達、課外閱讀、寫作訓練等納入平時考核,使學生關注自己平時的作業、上課的表現,背誦默寫的檢查。讓平時扎紮實實的落實在語文期末考試中彰顯作用。

6.繼續開展“閱讀工程”。為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上學期在全校範圍內啟動“閱讀工程”,這個學期將繼續開展。各語文老師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指導,定時檢查學生閱讀進度,組織學生撰寫讀書心得和體會,並組織、舉辦讀書報告會。

7.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結合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語文老師組織學生開展多樣活動,如書法比賽、聽寫比賽等等。

五、教學進度安排:

1.教學進度

3月:第1、2單元(9+5)、作文兩篇

4月:第3、4單元(6+7)、作文兩篇、期中考試

5月:第5、6單元(6+6)、作文兩篇

6月:總複習、作文一篇

2.備課安排

陳雄英

課時

陳新堯

課時

譚玉蘭

課時

周 帆

課時

李貽芳

課時

1

2

2

2

7

2

4

1

3

1

11

2

12

2

16

3

13

1

15

2

17

2

20

2

22

2

21

2

19

1

25

2

27

2

30

2

26

2

8

8

9

4

6

作文5

作文1

作文3

計畫人:七年級語文備課組

XX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