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語文聯考作文題評析

安徽巢湖市柘皋中學 唐金龍 [238062]

XX年安徽語文聯考作文題,彰顯新課程理念,在近幾年安徽自主命題中日趨成熟,大氣而理性,是道好題。

材料選用的是清朝阮元的一首小詩《吳興雜詩》:“交流四水抱成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這首詩蘊含的哲理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或聯想?請根據你的思考或聯想寫一篇文章。題材不限,不少於800字。

第一,材料新穎,提示恰當。

以詩作為材料,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中國是詩的國度,作為母語學習,強調古典詩歌的浸潤,對現代全方位受新銳文化影響的中學生來說,尤其顯得必要。這首小詩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通俗易懂,飽含哲理。

在提示語中突出“哲理”、“思考”、“聯想”,有效引導考生切入詩歌核心,並由此及彼拓展思維,進行作文。

第二,思考空間巨大。

一個好的作文題,是讓考生有話可說,而且從各個方面都有話可說,而不是約束學生思維,讓他們無話可說。

首先,主客觀兼容。從客觀角度切入。“水”是要素,“交流”、“千溪”、“萬家”,可謂多而平常,有“深”有“淺”,是其存在方式。那么,根據客觀條件,因“水”制宜,尊重客觀規律,充分利用“水”的“深”“淺”而種植相應的作物;從主觀角度切入。面對“水資源”的客觀條件,“菱”、“稻”、“荷花”們該如何選擇才能發揮出自身優勢呢?如果你是“菱”,請到深水區,如果你是“荷花”,那也大可不必羨慕“菱”的水深,你在淺水區照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沃”,贏得屬於自己的精彩。

其次,虛實相生。既可以實寫一種植物,以此作為象徵,托物言志,給人啟示。也可以脫開具體語境,取其內涵,進行構思。整個社會不就是那一片汪洋的水域嗎?每一個個體的人不就是那“菱”、“稻”、“荷花”嗎?

再次,價值觀體現。“菱”、“稻”、“荷花”,分別生長在深水中、淺水中和不深不淺的水中,它們都是可愛的植物,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價值所在。我們不能憑主觀意志,從它們的出身(水的深淺)來判斷它們的價值。“菱”、“稻”、“荷花”的相互映襯,自然才美好。

還有,立意高遠多維。現代社會是多元的,從來沒有哪一個時代比現在更豐富多彩了。社會形態的多樣,人們對不同問題的認識與評判,都顯示出明顯的時代特質。無論“深水”與“淺水”,無論“稻”與“荷花”,都是精彩無限,生動活潑的。只一方面,當代社會在諸多方面還存在單一思維模式上,比如教育的人才培養上,認準“稻”的實用,就否認“菱” 與“荷花”的另類,比如在文化審美上,認可“荷花”的高雅,就否認“菱”與“稻”的土氣,等等。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第三,體裁寬容度大。

安徽卷作文自身也有一個成熟完善的過程。從《提籃春光看媽媽》、《帶著感動上路》到《彎道超越》,我們能看到,要么過於強調情感的抒發,要么過於強調邏輯說理,可供考生選擇的體裁寬度明顯不夠,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考生思想的表達。

而今年的作文題很好地做到了兩者的兼容。你可以根據詩的語意,描寫出一幅優美的田野風光圖來。通過圖景折射出所包含的哲理來,讓人體味遐想;你可以抽象出詩歌中的哲理,宕開筆去提示其中蘊含的道理;你可以讓“菱”、“稻”、“荷花”作為不同的角色,上演一台小戲;你還可以敘述“菱”或者是“稻”或者是“荷花”的成長經歷,來反映它們別樣的精彩……

第四,導向明確。

好的作文題,在具備科學性、擔當國考中的選拔性之外,無疑還應該具備較強的導向性,使得中學作文教學要還原到學生作文素養的養成上,思維品質的培養上,而不是猜題押題,疲於宿構,背誦成文。

安徽卷的作文題,就具有很好的導向性。只要你有一定的審題能力,積累了相應的材料,有清晰的思路框架,就可以臨場寫出一篇好作文來。而如果作文題本身在體裁上、立意上比較侷促、狹小,學生自然會想到要走“準備”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