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讀後感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確,寫好讀後感,既能促進我們去認真閱讀理解有關的文章,從而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同時又是發展思維提高我們寫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希望同學們都能結合平時的閱讀,多寫出一些高質量的讀後感來。

讀後感,是讀了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後,將自己的感想和體會寫成的文章。它是讀書筆記的一種形式。常寫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自學能力,幫助學生豐富知識,提高寫作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辨別善惡,真偽的能力。

那么,如何寫好讀後感呢?

一、認真閱讀,做好筆記。

讀後感或體會,“讀”是“感”的基礎,“感”是“讀”的延伸、發展。首先要認真讀,要理解主要內容、寫作意圖。其次是對文章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等方面弄清楚,做好讀書筆記。《烏塔》一文,寫了14歲的德國女孩烏塔獨自一人游歐洲的故事,表現了烏塔的自強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非常強。讀了這課要學習烏塔的自強、自立的可貴精神。

二、聯繫實際,有感而發。

讀後感或體會,一定要聯繫社會實際或自己的思想實際,要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如一位同學寫《樹立心中的榜樣》一文,聯繫自己和幾位小朋友學盲人爺爺走路,戲弄他摔了一跤的惡作劇,與書中的小姑娘作對比,“我”心裡感到內疚、後悔……這樣寫合情合理,感人至深。又如,一位同學讀了《烏塔》以後,寫了烏塔雖然獨自在異國他鄉旅遊,但是能在旅館裡“睡得正香”,自己安排旅遊活動,自己收拾東西,按時外出遊覽,體現了她很有經驗,從容不迫。而“我”呢?有一次去仙樓山玩,看見路旁有一條長蛇,嚇得飛快跑,結果摔了一跤,腳流出了鮮血,哭得傷心,與烏塔比起來,真是不好意思。

三、觀點鮮明,敘議結合。

讀後感常用的手法是夾敘夾議。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寫。把想法、收穫寫具體、寫深刻。如一位同學寫《讀<燭光里的微笑>》一文,看到書中所寫班上舉行悼念活動的場面,“我深深地感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詩句來讚美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表明長大要當一名教師的志向。又如,一位同學讀了《烏塔》以後,在寫作中進行敘議結合,一方面把烏塔最感人的事例概括地寫出來,另一方面聯繫自己的思想、行動與烏塔進行對比,學習烏塔自強、自立的精神,做一個好孩子。可見,讀後感要敘議結合,才能生動感人。

我認為讀後感還要注意“四忌”。

一、忌把讀後感變成讀後抄。讀後感,“感”是基礎,是你讀後的深刻感受、體會。因此讀後感,不能把所讀的文章,整段或者整篇地抄下來,這樣變成讀後抄。例如,一位同學讀了《烏塔》以後,把課文中描寫烏塔獨自去歐洲旅遊的經過大段地抄下來,占文章篇幅的四分之三,而聯繫自己的思想實際,寫得很簡單,像蜻蜓點水一樣,一點也不生動具體。這樣的文章根本不能達到教育人、感染人的目的。

二、忌沒有聯繫實際,胡編亂造。有不少同學寫讀後感,沒有根據自己的思想、學習、生活實際,有機地聯繫起來寫,而是編造一些不切合自己實際的情況,把它強加在自己的身上,鬧出笑話。這樣寫讀後感就沒有什麼教育意義了。如一位同學讀了《雷鋒的故事》以後,為了說明自己的思想覺悟提高了,結果編造了從垃圾堆中撿到一條金項鍊交給失主,經老師查實,純屬編造。這樣寫讀後感不實事求是,既騙人又害己,寫作態度不端正,思想也就不健康了。

三、忌單純聯繫實際,沒有敘議結合。有的同學寫讀後感,雖然也聯繫實際,但沒有發表自己的議論,是褒,是貶,是讚頌,還是抨擊、批評,自己沒有鮮明的立場、態度。這樣別人讀了你的文章,像喝白開水一樣,一點也沒有味道。因此,寫讀後感,不僅要聯繫自己的思想、學習、生活實際,要聯繫社會實際,還要進行評價、議論,這樣才算是一篇比較理想的讀後感。

四忌讀後感變成喊口號,表決心。有一些同學寫讀後感,根本沒有聯繫自己的實際,而是在喊口號,表決心。我要向英雄學習,要勇敢堅強,要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做個好學生,長大了要為祖國、為人們做出貢獻。

例文:

讀《凡卡》有感

我一口氣讀完了《凡卡》這篇課文,淚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我為九歲的凡卡過著非人的生活而感到痛苦,我仿佛看到了凡卡又在挨打挨罵。

凡卡太可憐了,他才九歲,一個和我們同齡的兒童,卻受著這么多的折磨,老闆、老闆娘動不動就打他,夥計們想方設法捉弄他。誰都知道,孩子只有不斷地增加營養身體才會長得結實,才會健康。可凡卡呢,早晨吃一點兒麵包渣,中午喝稀粥,晚上又是一點兒麵包渣,至於菜啊、茶啊,根本沒有。到了晚上睡覺時,他沒有床,而是睡在過道里。這還不算,每當老闆的小崽子一哭,凡卡就得去搖那個搖籃,如果睡著了,還會挨老闆的打。凡卡總是回想在鄉下的那一段日子,雖然清苦,但身邊有爺爺、有小夥伴,而現在誰都欺辱他,他真受不了了,他請求爺爺接他回去。讀到這兒,我腦海里浮現出凡卡,遙望故鄉向蒼天哭泣的情景,我的心裡真不是滋味。

如今,我們也是十來歲的少年兒童,可和凡卡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我們生活在蜜罐里。每天我們都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老師像辛勤的園丁,精心教育我們,學校為了讓我們全面提高素質還給我們建立了計算機房、閱覽室、語音教室、自然實驗室等,每天我們都能學到許多新知識、新技能。父母為了讓我們身體長得結實,天天為我們準備營養豐富的食品,我們多幸福呀!

讀過《凡卡》之後,我又陷入了沉思,為什麼我和凡卡同是少年兒童卻過著不同的生活呢?原因是我們不是生長在同一社會中,凡卡生活在沙俄黑暗統治之下,那裡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富人終日花天酒地而窮人卻度日如年窮困潦倒。我們呢?我們生活在社會主義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了我們兒童享受幸福生活的權力,國家還為我們少年兒童立了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起到了保證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作用,人們把我們譽為祖國的花朵,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人們常說,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看看小凡卡,再看看自己,我們太幸福了,我要加倍努力學習,長大更好地建設我們社會主義祖國,讓更多的兒童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評析】

首先小作者注重在讀文的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小作者以自己現實生活狀況與凡卡一一進行對照,感受到自己生活環境的優越,深知自己猶如生活在蜜罐中。另外,這篇讀書筆記反映出小作者認識問題的深度,他不是就事論事,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像凡卡這樣生活的少年兒童比比皆是,那是由於黑暗的人剝削人的社會所造成的,我們社會主義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一人有難大家相幫,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進而激發了努力學習長大建設好祖國的願望,他的感受顯得更加充實、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