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聯考作文

古人談寫詩,常說“功夫在詩外”,詩外的功夫包括“做人”(品德修養),也包括寫詩所必備的生活積累、認識積累、情感積累和語言積累、技巧訓練等。作文也然,也講文德,如章學誠強調寫文章不能“害義而違道”。此外,作文同樣要有深厚的生活積累、認識積累、情感積累、語言積累和技巧訓練。而這些“文外功夫”都不是短時獲得的,更不是考場上片刻之間獲得的,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有一著名學者曾告誡他的弟子說,40歲以前不準發表學術論文。這當然是就更高的文體和要求來說的,但就其精神而言,就是強調寫文章必須有一個長期的、艱苦的積累和訓練過程。聯考作文不能這么高要求,但同樣必須有一個積累和訓練的過程。凡是聯考作文取得好成績的,都離不開這一點,“臨場發揮”、“40分鐘內寫出好文章”都必然建立在這個“場外功夫”的基礎上。

那么,“場外功夫”具體包括那些方面呢?

(一)知識積累

包括生活知識積累、文化知識積累。我們常說寫文章要“言之有物”,否則空言無實,不免於浮滑。“物”首先指材料,生活材料、文化知識材料等。生活材料一般指親身經歷的、所見所聞的生活現象。這是寫文章的基礎。文化知識包羅萬象,包括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語言知識、文學藝術知識乃至宗教知識等。各種知識的積累途徑不外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當下生活經驗,一是書本閱讀。生活閱歷越廣、書本閱讀越寬,知識積累就越多,寫起文章來,材料就越豐富,內容就越充實深厚。

我們常說作文要有真知實感,真知來自實感,生活經驗貧乏的人,就不可能有真知灼見。廣東歷年聯考作文的一個普遍缺陷,就是考生生活經驗貧乏,缺少生活的現實感、鮮活感。聯考作文題往往要求考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寫作,如XX年作文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就有這樣的提示:“你有這樣的經歷、體驗、見聞嗎?”很明顯,試題要求考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寫,但許多考生沒能在作文中提供這樣的材料;XX年作文題(語言與溝通)提示考生“可結合個人見聞、感受或學習語言的體會”去寫,但許多考生同樣沒有涉及自己的生活或學習體會。有時試題不一定這樣明確提示或要求,如XX年、XX年和XX年的作文題就沒有明確要求考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寫,但試想“紀念”、“雕琢心中的天使”這樣的話題如能與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結合起來,不是更有真切感嗎?所以,考生應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多收集有關素材,以便寫作時採用。

但是個人的生活經驗很有限,而年齡僅有18歲左右的高中應屆生就更有限,寫文章不能僅限於個人直接的生活經驗,它需要更廣泛、更豐富的間接知識來充實。這就需要間接的生活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積累。廣東考生對此較重視,許多中學語文教師也注意引導學生通過閱讀進行積累,例如對歷史事件、新聞報導材料、古今人物掌故、詩文名篇名句、天文地理知識等的積累。這種做法古人叫做“蒐集事類”。蘇軾就是這樣分門別類蒐集各種材料,作文時要那種材料就到那一類中去找。這雖不是做學問但可為作文做準備,不能說不好。積累起來的材料在寫文章時可以用來說理議事,加強說服力,也可藉以抒情言志,還可以使文章內容更加生動,更有文化含量。例如,在寫“雕琢心中的天使”時,有的考生就選擇了南丁格爾,德蘭修女或叢飛、李春燕、邰麗華等的材料,非常貼切;在寫“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時,有的考生開篇就引出“春天是怎么樣的?”這樣的問題,接著便引用了古代多位詩人描寫春天的不同詩句,說明對同一問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這一話題。XX年有的考生寫奧運火炬的傳遞,寫一件革命遺物的傳遞,再由此展開(注意,許多考生不會展開、升華到試題提示的“意”上,即觀點材料中的第一句話),這都是平時積累的結果。

(二)認識積累

僅有材料知識的積累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對材料的體驗、認識的積累。例如,有了關於屈原、勾踐、諸葛亮、關羽、曹操、李白、杜甫、蘇軾等材料的積累,還要對這些歷史人物(或藝術形象)有切合實際的認識。李白、杜甫、蘇軾是偉大的詩人,但不屬於象徵著給人們帶來愛、美好、幸福的“天使”的行列,關羽的忠與義畢竟體現了封建道德的內涵,不宜作為現代道德的典範,等等。如果沒有這種基本認識,那么,在運用這些材料時就可能出現風馬牛不相及的現象,死搬硬套,令人費解。

認識的積累除了自己在閱讀有關材料或經驗某種生活現象的過程中反覆體味、深入思考外,還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評論資料或向老師請教的途徑來獲得。例如,XX年作文題是“誠信”,有考生寫作時注意到在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有許多人不講誠信的現象,也舉了一些典型例子,這很好,但他的結論是把這種現象歸罪於市場經濟本身。這就涉及到如何正確認識市場經濟的問題了。不錯,市場經濟有兩重性,有它的消極面,但是,市場經濟的核心恰恰是信用經濟。不是市場經濟使人不誠信,而是某些人把不誠信的個人品性帶進了市場。考生未能達到這種認識,所以文章至此未能深化下去。當然我們不能對考生要求過高,但以此為例,如果我們的學生能在平時的學習中更廣泛更深刻地去理解、去認識一些重要的社會現象,對於提高聯考作文水平不是很好嗎?

(三)思維訓練

思維能力是貫穿於整個寫作過程的,從審題到立意、構思、運用材料、語言表達,都體現著考生思維能力的高低。反過來說,思維能力的高低內在地決定著作文的成敗。

例如,對“雕琢心中的天使”這樣一個話題,審題時,思維能力強的考生就會這樣思考:題目中的關鍵字一是“天使”,一是“雕琢”。因此,文章應涉及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心中的天使應該是怎樣的(可以是自己心中的,也可以是他人心中的);二是,我或他人心中的天使是如何雕琢出來的(可以是如何創造、培養出來的,也可以是如何成長、鍛鍊出來的)。那么,文章就要從這兩個層次依次構思,在選擇材料時就要採用切合“天使”的內涵的人物對象。又如XX年的作文,考生審題時,關鍵是傳遞的詞義,進而思考什麼、傳遞的形式、傳遞的作用,然後選擇一個具體問題(如試題提示的技藝、經驗、思想、感情等),可寫縱向傳遞(一代傳一代或前人傳後人),可寫橫向傳遞(我你他之間或民族之間),最後還要點出這種傳遞的作用、意義。有的考生東拉西扯,說不到點上,甚至離題、離題,都是思維混亂的表現。

思維訓練的途徑很多,可以多閱讀寫得好的論說文,從中學習作者說理的思路和層次;可以出摸擬作文題進行審題訓練和構思訓練;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多與同學對話、辯論,訓練把一個問題、一件事有條有理說清楚的能力,等等。

(四)語言表達訓練

這裡要特別談談語言表達問題。首先與上一問題相關的是,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問題。平時我們說某人“語無倫次”、“辭不達意”、“顛三倒四”、“不知所云”,就是說他的語言邏輯混亂。文章如果寫成這樣就不成其為文章了。歷年聯考評卷,我們都會碰到不少這類文章,弄不清作者在說什麼,要花些時間去猜他說的是什麼。有的考生行文不斷變換主語或賓語,概念混亂,事物關係混亂。例如,XX年的作文,有考生寫某人如何救死扶傷,按邏輯,作者應接著說某人是天使,但突然筆鋒一轉,說某人在雕琢心中的天使。那么,這天使指誰,文章一直沒有說。有一篇作文自擬題目是“信念是天使”,文中說:“李春燕心中的天使是帶給人們健康,堅定的信念讓李春燕雕刻出她心中的天使。”題目標明“信念”是天使,文中第一句話中“天使”是一種行為現象(“帶給人們健康”),第二句話中“信念”變成了雕刻“天使”的精神力量。如果按題目的意思,“信念”是天使,那么,第二句話就是“天使”讓李春燕雕刻“天使”了,這就令人費解了。再如寫傳遞的一篇作文中有一句話:“有人說,靈感的秘密,就在於告訴自己,成千上萬的人已解決了現在在困惑著你的難題,這其中,也有傳遞的意味。”這段話叫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語言表達的不嚴密乃至邏輯混亂在聯考作文中屢見不鮮。

語言表達除了平時要加強邏輯訓練外,還要從最基本的要求——通順訓練起。這是最根本的基本功,文句不通、不順就寫不成文章。上面已舉了一些例句,這裡不再贅述。

語言表達也須要積累。考生平時應該通過閱讀、對話來訓練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藉此來積累豐富、生動的辭藻和文句。書讀多了,自有佳句用。從近年聯考作文看,許多考生都很重視從一些好文章中摘錄積累優美生動的辭句,並模仿套用於聯考作文中,這不能說不好。但是,辭句是為表意服務的,辭不達意者,內容空洞者,再優美生動的語言也沒有意義。現在有一種傾向,就是不顧及內容,不管是否恰切,只是片面追求辭藻的華麗,變得華而不實。這種風氣是很有害的,會使人變得不實在。語言表達的訓練一定要紮實。

(五)寫作訓練

上述四個方面,說到底要通過作文的實際寫作來訓練。聯考作文寫得好的人,必然是平時經常寫、經常練的人。只看別人寫的“寫作大全”、“文之作法”、“作文秘法”、“描寫辭典”之類書籍而不動筆反覆寫,是永遠出不了好文章的。寫作訓練可從模仿開始,但要脫胎。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寫得好,其實是模仿了《禮記•檀弓》的寫法,但已脫胎形成自己特色。各種文體的基本寫法要掌握,但不必拘泥,作文有法,又無法,法無定法,所以古人強調的是“活法”,反對畫地為牢的“死法”。寫作訓練的基本要求是用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和多種表達方式方法去敘述事件、描寫人物、議事說理、抒情言志,一定要把這些基本功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