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4年高考作文題看作文構思的四大技法

XX年高考剛剛落下帷幕,考場上的“硝煙”卻並未散去。我認為高考作文有三“難”:構思難、扣題難、修辭難。今天就講一講這第一難,也是寫作文的第一步:構思問題。

今年的作文題我剛剛拿到一個草稿,這些題目來源於全國及各省市的二十份試卷。其中的部分題目已經激起了網路上的熱議,比如北京卷的“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浙江卷的“綠葉對根的情意”、江西卷的“獸首拍賣”和天津卷的“我說九〇後”,或者跟流行文化有關,或者跟社會熱點有關。不過,媒體和普通網友的眼光通常只釘在這些充滿新意又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題目上。而我們分析這些考題,卻要始終保持一個應試者的身份,一種沉著、冷靜的態度,首先就要屏除獵奇的心態。

今年這二十道考題類型多樣,覆蓋了我要講的所有構思模式,我們將結合今年和往年的考題對這些構思模式一一進行分析,來談一談高考作文應當如何巧妙構思,如何迅速確定寫作思路。

一、插空構思法

這裡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話題作文、命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這三者中,哪一個才是最重要的出題形式?大家可能會說是話題作文,因為這種形式從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到今天已經流行了十一年了,堪稱經久不衰,但很可惜,這不是答案;也有人會說是命題作文,因為近幾年話題作文日益衰微,命題作文又重新回到高考作文中來,所占比例也並不小,但很可惜,這也不是答案。我認為,很大一部分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的本質其實就是半命題,而這就是因為我們可以在它們身上插入一條橫線,也就是我在這裡所要說的“插空”。所謂“插空構思法”,就是在題目中找地方插入橫線,把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變成一個半命題作文,這樣就會把思路打開。

這種題目的特點是:插入一個主語、賓語、謂語、修飾語或中心語,就可以變成一個完整的句子或詞組。比如今年山東卷作文題是“見證”,這個題目就可以運用“插空法”來完成構思。這裡說了“見證”,卻沒有說見證什麼。很多人都看過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台灣魔術師劉謙一舉成名,每當他要讓觀眾大吃一驚的時候,就總會把一句話掛在嘴邊:“下面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那么好,我們就可以把“見證”這個題目變成“見證奇蹟”。加入這么一個賓語之後,題目其實就已經由“見證”轉入“奇蹟”了。由此我們就可以想到很多關於奇蹟的材料。與此類似,我們還可以寫“見證理想”、“見證公平”、“見證真相”、“見證友誼”、“見證失敗”、“見證成功”、“見證未來”、“見證心與心的距離”……

插空之後,a題目就轉變為b題目,我們本來要寫的是“見證”,但其實構思的時候一直在想的是“奇蹟”、“理想”、“公平”、“真相”、“友誼”、“失敗”、“成功”、“未來”、“心與心的距離”,這一思維過程就叫做“由此及彼”。

但是,大家千萬要注意,這只是構思的方法,在寫作文的時候還要想到扣題,那就一定還要做到“自彼返此”。如果你寫作文的時候光想著“奇蹟”倆字兒了,那必然要離題,因為我們要寫的不是“奇蹟”,而是“見證奇蹟”。也就是說,你寫的奇蹟一定得是可以“見證”的。那你就不能寫古人的奇蹟,因為你在現實中無法親眼見證,除非你採用“時空穿梭”的模式讓自己回到古代,仿佛能和古人當面交流,或者是說自己是用心見證的,用不著當面看到。扣題的時候不僅要扣住“奇蹟”,更要把“見證”二字放在顯眼的位置上。

今年還有很多題目可以用這種方法進行構思,比如:

四川卷“熟悉”,可以寫成“熟悉你的對手”;

湖南卷“踮起腳尖”,可以寫成“踮起腳尖,看到希望”或“踮起心中的腳尖”;

江蘇卷“品味時尚”,可以寫成“品味生活的時尚”、“在生活中品味時尚”、“品味時尚,就是品味生活”;

安徽卷“生活給我智慧”,可以寫成“生活給我與人相處的智慧”;

廣東卷“常識”,可以寫成“常識指導人生”、“常識就是對的嗎”、“常識的缺失”;

天津卷“我說九〇後”,可以寫成“我說成熟的九〇後”。

往年也有很多高分作文採用了這種方法。

XX年全國卷“心靈的選擇”。但凡做出選擇必是人的心理活動,因此“心靈”二字形同虛設,我們就可以在“選擇”上下功夫,有的滿分作文寫的是《張開雙臂,選擇博愛》,有的寫《選擇永恆》,還有的寫《昭君的選擇》。

XX年安徽卷“讀”,那就可以在“讀什麼”上下功夫。有的滿分作文寫《晨讀陶潛》,有的寫《讀山》,有的寫《讀“我”》,有的寫《黃山松,我讀懂了你!》。

XX年天津卷是一道命題作文,題目是“留給明天”。這是一種抒情性較強的題目,好像很希望考生寫成一篇散文。這個題目里留著一個很大的空,就是“把____留給明天”。我們看這兩篇滿分作文。

留給明天

昨天,行色匆匆,有如大江東去再不復回;今天實實在在,有如陽光雨露溫馨美好。昨天我們留下成長經歷;今天我們留下奮鬥激情;那么,我們該留給明天什麼?明天依然是個好日子,明天我們依然希望有時間行動,把昨天的行動留給明天,把今天的希望留給明天,再把明天的時間留給明天。

留給明天預示著把希望留給明天,在明天我們會擁有希望。人生在世,別的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希望。就像在黑暗中搖擺的燭光,即便風吹雨打,哪怕只有零星一點也要燃燒發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既然擁有希望,那么就不要擔心曾經的失去與放棄,也不要害怕昨日的失敗與痛苦,更不必疑惑將來的成功與幸福。雪萊曾說:“既然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今日的夜幕已降臨,明天的黎明也不遠;只要希望與人俱在,我們就不怕“因流淚失去太陽而丟失群星”;同樣也不怕黎明前的黑暗,“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縱然今天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灑脫,但明天也有“散發弄扁舟”的飄逸。

留給明天也蘊含著把行動留給明天,在明天我們要付諸行動。也許曾經我們懶散惰落隨波逐流;也許曾經我們胡思亂想只說不做;然而明天不會,明天我們不會有“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煩憂”的無奈,也不會有韓東“如果我的祖先能夠像我一樣想,看到海的將是我”的悲哀。明天我們只顧風雨兼程地趕路,只求披星戴月。從明天起我們將會活得無憂無慮充實自在,就如海子:“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週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留給明天還意味著把時間留給明天,在明天我們應珍惜時間。時間是上帝左手的沙漏、右手的盅缽。世間的一切都以時間為尺度。昨天是時間,今天、明天還是時間,時間對於一切都很公平。今天因沒有時間來做的事,明天會有足夠充裕的時間,讓我們完成夙願或實現理想。因此我們要視時間如生命,惜時如金,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就是此理,有了光陰我們能做不能做的,沒有光陰我們能做的也變得不能做。直到現在,我才終於明白為什麼在瑞士那樣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高度已開發國家,人們在給孩子登記遺產時不留下萬貫家財,只寫下“時間”二字,因為他們明白時間可以改變一切,也可以創造一切。

哲人說過,退一步海闊天空。既然今天完成不了的任務,那么為何不留給明天呢?留給明天不是一種錯。

這位考生構思的時候就在“留給明天”的前面插入了一條橫線,在第一段中說:“把昨天的行動留給明天,把今天的希望留給明天,再把明天的時間留給明天。”其後三段分別從“希望”、“行動”、“時間”這三個角度去寫,實際上就是把這三個詞填入了這條在心中偷偷畫好的橫線上。

留給明天

捧一輪流輝月,涌一脈思古情,歲月即將更替,我們的扁舟正在駛向新的海域,此刻你是否問過自己,拿什麼留給明天呢?你是否用你最珍貴的向明天獻上一份厚禮呢!

我不會留戀於昔日輝煌的剛勁,因為新的機遇就在眼前。我也不會沉湎於往日成功的陶醉,因為明天是一片新的天地。那裡蘊藏著無限勃勃的生機!

那就把信心留給明天吧!這是一份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它會在大海里將你扁舟的帆鼓滿風,朝著你嚮往的彼岸駛去。無論征途上有多少惡浪險灘,但只要明天還有信心在延續,你就會一身是膽。讓信心在明天的土地上耕耘吧!讓它不停的為明天施肥澆水,讓明天因為有了它而盛開燦爛的花!

然後再請把堅強留給明天,在風雨兼程的航道上,需要兩隻永不彎曲的雙槳,搏擊著海浪,划過暗礁。有了它,你就可大聲疾呼;“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雖然你也可能被咆哮的海浪摔疼,可堅強定能迴響在你的耳畔!“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因為明天還有夢!”堅強將會為明天搭建好生命的神壇,你絕不會後悔在明天給堅強留的那一席之地。

還別忘了,把快樂也留給明天喔!生命雖然需要不斷追求的熱情,但也需要學會享受生活、享受生命!怎能忍心辜負這塵世里的溫柔呢?像天空飛翔的白鴿,不斷追求明日的藍天;像入夏的綠葉,留一份難得的心情,珍惜好美麗的年華。明天,因為有了快樂的點綴而讓人期待,期待著踏上那多姿多彩的歷程,期待著擁有更多的思索、成熟與搏擊。

真想把所有的東西留給明天,因為這樣,那顆為明天祈禱的心會變得聖潔無比,它不是虛無縹緲的幻想,它有信心為帆,有堅強為槳,還有快樂為動力,明天,一定是一個美好的未來,請你把你最珍貴的東西留給明天吧!十年一夢,似水流年,當夢醒來的時候已是明天了,夢想會因為明天而緩緩走來,今夜,你是否坐在扁舟上,去遙望蒼海的那輪明月,想想吧,朋友!你,我,她,還會給明天留點什麼呢......

這篇文章則把“信心”、“堅強”和“快樂”留給了明天,這就是插空法的第一步——“由此及彼”。但這位作者寫“信心”、“堅強”和“快樂”,卻都指向了“明天”這個詞,三個分段的開頭和結尾都在反覆地將“信心”、“堅強”、“快樂”這三個詞和“明天”拉上關係。構思的時候雖然是發散思維,寫出來卻要做到緊扣主旨,時刻想著“明天”二字,這就是插空法的第二步——“自彼返此”。

再比如XX年安徽卷“帶著感動出發”。

帶著感動出發

因為感動,人生的光輝與色彩才被我們領略;因為感動,生命的律動與力量才會給予我們希望;因為感動,萬事萬物深層的美好才會被我們碰觸,被我們欣賞。那么,帶著感動出發吧,用感動充實出一個輝煌的人生。

帶著感動出發,才會體會那些高尚的情操。在人生絢爛的路途上,我們無比渴望受到高潔氣質的薰陶。然而,懷抱一顆充滿感動的心,那些美妙高尚的人格才會如花般燦爛地開放在你的眼前,永恆於你的心間。如果不是心懷感動,陶淵明“性本愛丘山”的淡然氣質如何讓你覺得心曠神怡?如果不是心懷感動,司馬遷那“史家之絕唱”如何在你心間激起層層浪花?因為感動,因為帶著感動出發,我們在人生的坐標上才不會迷失方向,我們才會被那些高尚的人格引向新的路途。

帶著感動出發,才會看到生命的真諦。珍惜生命、感悟生命並非是人人都能恪守的真理。如果不是把感動放在心間,你如何觸摸到生命中最柔軟的底層,你又如何理解生命複雜的含義?史鐵生雖然雙腿殘疾,雖然怨恨過痛苦過,但他最終在蒼涼的地壇中悟出生命的內涵,這種深刻的領悟來自他內心對生命的感動,來自親情所帶來的刻骨銘心的感動。這感動,讓他在破碎的生命旅途中走了那么遠,這感動讓他對生命充滿敬畏,充滿慨嘆。因為感動,因為帶著感動出發,我們才能擁抱生命敞開的靈魂。

帶著感動出發,才能做到堅守原則與堅持不懈。感動讓我們內心變得柔軟,感動讓我們將自己的信念把持得更為堅定。蘇武牧羊於瀚海之地,大漠飛沙,我相信是他心中的感動,那出自對國家的大愛的感動引領他向那條荒蕪之路上勇敢邁進。還有王昭君:“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她的勇敢同樣來自她那真真切切的感動,遵循於內心的感動,讓我們帶著感動出發,感動會將信念與堅強深植於土地,連成一片碧綠的輝煌。

艱險與坎坷,我們不怕;風沙與風雪,我們依舊昂首向前。這是因為感動給我們的內心準備了最豐厚的食糧。帶著感動出發,讓人生的航向永遠地朝向美好的遠方。帶著感動出發,讓辛苦而漫長的生活因為感動而充盈著快樂與希望!

這篇文章就在“帶著感動出發”後面插入了橫線,然後就避開了“感動”,而去寫從感動的事情中看到的美好情操。

XX年江蘇卷“好奇心”。

好奇心

對一座城市抱有好奇心,會是你一生中最非凡的體驗。

清晨的時候,當你穿梭在綢般霧氣里的時候,這好奇心便開始了。露水潤著青石板的路,布鞋踩在上面有輕微的聲響,是什麼在萌動?泡桐花紫色的蕊無聲地落下來,綿軟得仿佛一捏就會碎,輕柔得一吹便飛散,是怎樣的嬌羞躲在了裡面?搖櫓聲由遠及近,由近及遠,“吱呀——吱呀”地穿透了霧,又無聲地消失於耳側,是誰在哼唱?待到薄霧消散,這一切又似乎從夢境中抽離,它們又到哪兒去了呢?

你只能懷著好奇心繼續走。

石庫門的深處有叮咚的泉響,江南的小姑娘抱著琵琶哼唱不已。她的指尖像這門前的流水,靈動而不留痕跡,只留下幾縷清音。這清音,究竟從哪裡來?隔壁的老太太梳了光亮的髮髻,提著籃子出來,一口吳儂軟語:“張家姆媽,走啊,今朝端午買粽葉去嘍!”於是,一個清秀而又和氣的中年女子出來,笑著嗔怪:“大清早呢!”隨即兩人消失於石板街的盡頭。她們往哪兒去了呢?

尋找什麼來解開我的好奇心?

恰是一曲《遊園驚夢》。

“看人間奼紫嫣紅開遍……”我追隨著杜麗娘的心思解開這謎團。庭中美景固然惹人憐,但更惹人憐的是自己的肺腑;這城市裡的美景固然綺麗,但最誘人的也是她骨子裡的韻味呵!兩千年來,是伍子胥的相土嘗水,是干將莫邪的劍意人情,是館娃宮裡“嘎嘎”作響的木屐,是憨憨泉里不盡的清漣,築就了這座城的風骨。好奇什麼呢?我們好奇她為何這樣清新動人,答案是隱逸在這時光里的。你可以說是山水沉澱了她,你可以說是她融入了山水;你可以說是吳人塑造了她,你也可以說是她哺育了這些人。我不禁莞爾,心頭的疑慮也頓時消散,這些“從哪裡來”、“如何來”,當這座城給了我們問題時,也便給了我們答案。

一花一世界,從那門前的流波里,我們似乎看到了平江城的骨子。那便是她給我們的答案。

城的美妙,在於她勾起了我們的好奇心。

城的美妙,也在於她給了你最精彩的答案。

這篇文章將“好奇心”轉入對一個城市的好奇。

XX年湖北卷“舉手投足之間”。

舉手投足之間

生命的車輪緩緩向前推進,人類也已從年幼懵懂的種群成長為擁有高度文明與智慧的生物。知識與責任讓我們漸漸擺脫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我們越來越多地考慮善待自然。而我想說,善待自然,就請從舉手投足之間做起。

這個世界有很多環保主義者。他們可以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來抗議日本人對鯨的殘酷殺戮,他們也可以建造奇特而堅固的木屋過樹上生活來反對商人們對森林的砍伐。有時候,我們不由覺得那樣的勇氣與壯舉離我們太遙遠。沒有錯。但愛與善待並不總是要用驚天動地的犧牲來表達。在舉手投足之間,我們就可以表現出對自然的善待。

彎身繞過低垂的樹枝,輕輕扶起被吹偏的花朵,愛憐地送走不慎落到你書本上的年幼的蜘蛛,殷情地款待無家可歸飢腸轆轆的流浪狗……生物之間平等的愛與尊重遂自舉手投足之間顯現出來。不要以為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因為自然輝映在每一個弱小的生命里,每一個小小的動作都是對自然的珍惜與保護。我們需要規模組織都很龐大的環保運動,但更需要涓滴成海的微小和細緻。

卡通片《西遊記》里有一幕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唐僧正在打坐念經,忽然一隻螞蟻掉落在他的手上。唐僧並沒有粗魯地甩動手掌或是直接將這隻小蟲碾死,他只是輕輕地將螞蟻所在的那隻手放在地上,讓驚慌失措的螞蟻安全離開。記得小時候我每看到這一段,總會嘲笑唐僧的迂腐和虛偽,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才漸漸明白,正是舉手投足間的善,才成就了一個慈悲為懷的聖僧,才顯現出佛的博愛與睿智。同樣,當我們於舉手投足間,積累對自然的善待,誰又能說我們不是真正的環保主義者呢?

有人說過,人類要用博愛的宇宙觀來看待自己,看待地球。宇宙觀,是告訴我們要學會平等地對待自然,將人類自身看作地球上普通的一員。而涉及到將理念轉化為行動,我則認為,要用最微觀的視角去看待世界,去看待自己的行為。因為正是舉手投足間的小小善舉,才折射出一個靈魂的光芒,才體現出一顆滿盛愛與美好的真心。

這篇文章把“舉手投足之間”這個題目變成了“善待自然,就請從舉手投足之間做起”,這樣就將題目轉入環保話題,不過寫的時候一直緊扣“舉手投足”這四個字。

二、替換構思法

上文說的“插空法”是在已有題乾中插入語句完成構思;其實,不再添加任何成分,也能將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改造成半命題作文,這就是“替換構思法”。這一方法的實質就是將題乾中原有的某個詞語替換成一條橫線。

今年重慶卷的作文題是“我與故事”,題目要求說:“生活有很多故事,你可能是故事的參與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聆聽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評論者。”這實際上就在為考生拓寬思路,說明這個“故事”可以有很多種:既可以是自己的事,也可以是別人的事;既可以是親身經歷的,也可以是道聽途說的;既可以是確曾發生過的,也可以是憑空虛構出來的。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將“故事”二字替換成一條橫線。到底是什麼故事,題目沒說,任由我們填充。也就是說,我們要把這個“故事”具體化,具體為某一個故事或者某幾個故事。具體的東西總是比抽象的東西好寫,更容易打開我們的思路。如果題目中的概念比較抽象,或者說比較“虛”的話,那我們就把它代換成具體一點的內容和材料,這就是比較“實”的。因此,我們將這一思維過程稱作“化虛入實”。

面對“我與故事”這個題目,就可以寫某一個對你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故事,比如“龜兔賽跑”和“狼來了”。“龜兔賽跑”教給你勤勉的道理,你就可以把文章引入“勤勉”這一話題;“狼來了”教給你誠信的道理,你就可以把文章引入“誠信”這一話題。還比如,阿凡提的故事教給你智慧、勇敢、扶危濟困、為富不驕的道理,阿拉丁的故事也教給你智慧、勇敢、扶危濟困、為富不驕的道理,一休哥的故事還是教給你智慧、勇敢、扶危濟困、為富不驕的道理,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將這三個故事構成排比段從而寫成四篇文章了啊?這四篇文章就分別講了智慧、勇敢、扶危濟困和為富不驕這四個主題。“我與故事”這個題目就化身而為以上這四個主題了。

不過,先不要得意忘形,“化虛為實”只是構思過程,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還要時刻想著扣題,要把“故事”變成一條貫穿始終的線索。比如你寫“龜兔賽跑”的故事在你成長過程中總是時刻督促著你,每當遇到什麼事的時候就一定要想起這個故事。你在講述的是一隻插著翅膀的烏龜,它時常在你眼前盤鏇而去;這也是一隻沒有腳的烏龜,它動不動就從你面前飄移而逝;這還是一隻披著長發、滿臉蔥白的烏龜,每當午夜凶鈴響起的時候就會鑽出來找你。總之,你一定要讓那隻烏龜像幽靈一樣時常在你的腦海中飛馳而過,從而突出你和這個故事之間的關係,這樣就不會離題了,千萬不要撇開你和故事的關係不談,而是著力去寫那個道理。我們把這一過程稱作“還實為虛”。

接下來,我們還是拿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