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學工作計畫

繼續實施培養教師成長的系統工程,努力培養一支事業型、複合型、科研型的教師隊伍。要引導教師成為積極進取者。一個優秀和成功的教師應具備多方面的素質,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三方面: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強調的是會不會,專業技能強調的是能不能,而專業精神是基於對從事的專業價值、意義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形成奮鬥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專業精神是教師素質結構的核心,可以促進教師不斷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專業能力,是教師專業成長與完善的根本動力。因此要加強教師的專業精神教育。

要引導教師成為終身學者。一是教師成為終身學者是新課程的必然要求。新課程在知識選擇、課程結構、課程管理等方面有很大調整,增強與學生生活聯繫和科技進步前沿知識,打破學科界線,強調學科選擇性,所有這些理念的變化,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拓寬知識領域,成為終身學習者。二是創建學習型學校。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也是教師學習成長的場所,把學校構建成學習型組織首先要創設積極學習的校園文化氛圍,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樹立“學習即生活,學習即工作,學習即休閒,學習即責任”的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學校管理者都要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成為學習的表率。教師應成為學習的主體,認真鑽研教學業務和相關新知識,學習新技能,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圍,其次要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平台,完善和實施學校名師培養方案,重視名教師、教學骨幹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進一步落實“青藍工程”、“藍天工程”等措施,突出青年教師的培養。三是和大學合作,使教師能經常和專家合作,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教學實踐中接受檢驗,提高教師專業能力。

要引導教師成為合作者。一是教師之間合作。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基本因素是教師間的合作,教師在專業上各有所長,教學風格各有差異,相互合作能使教師相互學習,分享經驗,共同提高。在高中新課程的背景下,更應強調教師多向互動,智慧共享,同伴互助和合作,才能完成新課程賦予的使命。 二是教師和學生間的合作。新課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因此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必須發生改變,要加強和學生的合作,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合作者,同時教師自己也必須形成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學方式。

要引導教師成為研究者。一是要積極開展校本培訓。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生命是實踐。因此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要重視校本培訓:(1)制訂科學合理的符合教師實際的培訓計畫;(2)通過講座、觀摩、外出參觀等形式使教師理解新課程理念;(3)使教師反思、同伴互助和專家引領相結合;(4)校本課程開發和教師培訓相結合;(5)加強教研組建設,發揮教研組在新課程推進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 重視教育科研工作。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研究型的教師,教師既是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又是課程改革實驗研究者,要為教師從事科研創設平台,把教育科研工作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三是要實踐反思與行動研究。以問題為中心的實踐反思和行動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真正動力。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成為一個不斷研究,勇於創造的研究型教師,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以研究者的眼光全面地發現教育教學活動新動向、新問題,自覺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反思的主要方法是行動研究,它強調教師在實際的情景中進行研究,並將研究結果在同一情境中進行套用,通過行動研究,可以使教學中反思系統化,現代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表明,經驗加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最有效途徑,行動研究是教師成為研究者的最有效方法。

2、注重實效,創新德育思路,打造育人品牌

加強年級組建設,強化年級組德育管理功能。各年級德育工作應把養成教育作為重點,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提高道德水平。各年級繼續深入開展以愛校、愛家、愛國為主題的三個層次的責任感教育,力求形式豐富、活動有實效,形成年級系列化教育和三年整體化德育網路結構。各年級圍繞學校德育中心工作,由分管領導檢查落實,形成教導處——年級組——班級的三級管理。

各班級要制定德育目標,讓每個學生明確自己的奮鬥目標,並要制定保證目標實現的相關措施。研究德育工作的分層教育,針對不同年級、年齡、性別及家庭情況的不同特點,摸索出不同的教育方法,然後有針對性進行教育,力爭取得較好的效果。制定詳實可行的工作方案,抓好德育管理的每一個工作環節,一是開展“創文明班級,當文明學生”的主題教育活動;二是結合重大節日的契機,大力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愛校愛班的主人翁精神,增強平中學子的自豪感;三是努力抓好團隊建設,在注重發揮團隊等組織作用的同時,重視建立各類有利於學生成長的學生社團組織,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在自己喜愛的校園文化社團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四是形成班級競爭機制,對班務工作實行評比量化,評比文明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