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論文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從這一定性來看,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覆蓋收入、環境、精神、文化、政治等諸多方面的綜合體系目標和價值理念。因此,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農民收入的增加,生活物質水平的普遍提高,而且包括優美整潔無污染的農村環境保護,是農民安居樂業的鄉村樂土。而現實生活中,各地農村在發展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過程中,過多的採用粗放型的發展方式,高能耗的企業紛紛上馬,對於農村的環境保護卻沒有應有的足夠的重視,已經一定的後果。近年來,我國廣大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凸現出來,並且有加劇的趨勢,在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癌症村”等令人震驚的現象。農村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危害農村居民健康、破壞農村生態平衡、激化農村社會矛盾的重要誘因,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經濟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如何立足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背景,提出構建農村環境保護體系,切實解決農村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農村環境建設的新農村背景

新農村發展思路的提出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思路,揭開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篇章。2024年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中,黨和有關領導人首次提出了全面建設新農村的戰略決策。新農村建設意味著新的思路,新的發展目標,新的發展挑戰。其中核心在於農民增收,重要的手段在於工業反哺。隨著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利益反哺帶來不僅是機遇,更是挑戰。新農村建設給農民帶來增收的同時,也帶來諸多的問題,而其中的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則是愈發尖銳的難題之一。

目前在我國城市環境保護取得一定進展的同時,廣大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卻不斷惡化。伴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的需求迅速增加,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農村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目前農村的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水體污染嚴重影響農業生產,鄉鎮企業污染加劇,小家庭作坊污染嚴重,畜禽養殖等農業活動的廢棄物污染日益加重且綜合利用率低,農村生活垃圾污染日趨嚴重,成為新的污染源。特別是工業發展迅猛的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經遠遠超過了環境承載能力,給我國建設新農村和全面實現小康目標帶來嚴重影響。

黨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就是要樹立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觀念,構建系統祥和的生存發展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求我們要跳出“就三農抓三農”的傳統定勢,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把農業發展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大格局中,把農村進步放到整個社會的進步中,從政治、經濟、文化、衛生、環境等綜合體系的角度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把農民增收放到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進而統籌規劃政策、公共資源、基礎設施及產業布局,從根本上拒絕工業反哺對農村環境造成的傷害和破壞。因此,無論從科學發展觀的視角還是人口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我們都必須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大力開展農村環境治理,切實解決好農村環境全面發展的重大問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