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電算化教學修改方案論文

要求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相銜接,要根據學生畢業後的就業崗位工作過程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來培養學生。但是,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條件薄弱, 基於真實項目的實踐教學難以開展,如何創建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道德, 已成為我國高職院校正在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一、從培養目標的定位看實踐性教學的重要性

《教育部關於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徵是:以培養高等技術套用性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套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 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套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以套用為主旨和特徵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套用能力, 並在教學計畫中占有較大比重。由此可見,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應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套用型人才, 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作為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培養的應是適合企事業單位需要的高素質的套用型會計電算化人才, 是解決職業崗位綜合的、複雜實際問題的職業通才, 而非理論型、科研型的知識通才。

會計電算化專業是一個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專業, 應重視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這符合高職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操作能力的培養必須進行大量的實踐環節教學,使學生全面掌握會計工作的方法和流程,突出實踐性強、動手能力強、操作能力強的專業特點, 縮短理論知識與實際業務的距離, 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二、目前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性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高職教育在我國起步較晚, 至今只有2 0多年的發展歷史。我國的高職院校多數為上世紀9 0年代後新建或改建的院校, 其中大部分是由專科學校、成人高校、中等專業學校等改制而來的。這些學校原有的辦學條件是按中專或成人教育目標的要求配置的, 顯然與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辦學實踐上, 沿襲以往只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實踐能力培養的做法, 造成目前高職學生存在理論知識不深、動手能力不強, 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目前高職教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 課程設定不夠合理、實踐教學主體地位不突出

課程設定不夠合理體現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時比例、各門專業課的課時比例、課堂理論教學與實習實訓的課時比例等方面存在的課時結構不夠合理。表現在會計專業課程設定過多過濫, 不明確會計電算化專業的核心課程, 造成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面廣而深度不夠。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 學生只能學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簡單操作,根本談不上系統掌握和熟練操作。實踐課時在整個總課時中的比例是比較低的,造成專業實踐意識不強且專業特色不明顯, 使得高職教育的實踐教學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二)缺乏系統、實用的模擬實訓教材及實踐教學基地

會計由於其工作的特殊性和其提供會計信息的重要性,為了防止會計信息外流, 嚴守商業秘密,許多企事業單位都不願意接受學生實習,這就造成會計實踐教學的難度。建立會計模擬實驗室是搞好會計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和措施, 既能解決學生到企事業單位實習難的問題,對於解決會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理論與實際脫節的問題有著重要作用。但是,由於會計電算化專業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國家經濟政策經常都會有一些變化,如2017 年國家新增或修訂會計準則39項, 涉及會計核算的方方面面,但模擬實訓教材卻很難跟上這種變化,與實務操作存在較大的差異,這樣即使經濟理論與政策變動,教師能通過備課來使理論教學與時俱進,模擬實訓教材卻難以及時進行更新,這就使得實訓的政策依據與最新經濟政策脫節, 不能很好地達到實踐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三) 師資結構不合理

高職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能力, 取決於它是否有一支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但令人遺憾的是, 現有高職師資狀況普遍存在教師學歷梯次結構不合理, 學科型教師仍占有很大比重。教師大都是從學校到學校, 從書本到書本, 從沒有真正出過校門,專業教師大都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 但缺乏真正的專業實踐, 缺少從業經驗。教會計的教師沒做過會計工作, 大多數教師沒有專業技能證書, 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比例遠遠不足,這種師資結構狀況在高職院校絕非少數。另外,傳統的學校教育觀念使得很多學校沒有把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擺在重要的位置而給予應有的重視, 也就不可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會計實踐教學的方法。試想沒有一批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的師資隊伍, 怎么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師資結構不合理已成為高職院校健康發展的 瓶頸。

我校會計電算化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 建成校內教學企業,能有效破解這一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