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專業畢業設計

第三章 保險機構投訴處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3.1主要問題

隨著保險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各保險公司客戶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社會關注度的增加,作為保險契約糾紛處理一線的保險機構的投訴處理工作也逐步完善,但不容否認的是現在保險公司的投訴處理工作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1.投訴信息分析研判能力較弱

目前保險公司投訴信息受理渠道呈多元化,保險消費者可以選擇外部、內部,不同的主體、渠道反映與公司之間的矛盾爭議,多元化的投訴渠道,無疑使公司受理的消費者訴求更為全面,使公司面臨著投訴信息的“爆炸”與迅速增長,但公司受理、解決投訴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對投訴信息的分析研判。完整的投訴處理流程應是受理→處理→反饋→分析→預防,目前各機構投訴工作止步於前三個步驟,對後兩個步驟鮮有實施,不注重對投訴信息的分析,使得投訴工作無法起到促進經營,提高服務水平的作用,“投訴”工作預警器作用難以發揮。

2.投訴處理缺乏有效的監督

無論是將投訴工作設定於公司的綜合崗、客戶服務崗、理賠崗還是法律合規崗,其最終的實行需要“人”來實行,“徒法不足以自行”,對公司投訴處理過程的監督,也就是對相應崗位人員工作的監督,目前存在兩種監督模式,一是機構負責人監督,機構負責人作為投訴工作第一責任人,是投訴工作的主要監督主體,應是主動的關注投訴處理質量,但是在公司大量的工作的影響下,公司負責人往往無法發揮更多的精力去實時監督投訴工作的質量,無法及時督促崗位人員妥善處理矛盾糾紛。二是上級機構監督,由省分公司投訴部門監督下級機構投訴工作處理質量,但這種監督是以一種被動的監督,只有處理超過時限或者處理質量不高引起二次投訴時,才會發揮監督作用,不能實時掌握投訴處理過程,並作出指導,而且作為上級機構所管轄的機構數量較多,必然會對其監督效力產生影響。在上述兩種監督機制都無法發揮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投訴辦理工作實際是一種監督的“半真空”狀態,即有監督機制,但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3.投訴工作制度執行力不高

目前,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大與保險公司服務意識的提高,在上級公司的監督與指導下,各保險機構與投訴有關的制度不斷完善,已經涵蓋投訴處理的各個階段與環節,形成較為完備的投訴工作制度體系。但保險公司實際投訴處理工作中除常用的制度外,大部分投訴工作制度規定僅是停留在“紙面”,沒有執行,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效果。以投訴信息分析制度為例,幾乎所有的公司的投訴處理制度都會規定,明確分析的重點與時間節點,但絕大部分公司都未開展此項工作,不能及時通過投訴信息的研判,發現自身經營缺陷,導致同類問題反覆多次發生。

4.投訴外部處理機制未充分利用

保險契約的執行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在實施的過程中,不僅涉及到簽訂保險契約的雙方,它還涉及到多個部門。以車險理賠為例,一起車輛事故理賠需要交管部門、車輛管理部門、車輛修理廠,涉及人傷時還涉及到醫療機構、傷殘鑑定機構等單位共同參與。保險契約的履行是一個開放性平台,參與的“個體”具有多樣性,這也就使得對於部分爭議的處理,不僅僅是保險機構單方地調查就能得出結果,需要聯合多個部門,發揮各自的專業優勢,對爭議問題給出權威的判斷,通過多元主體的協作,幫助保險消費者的問題得到客觀、公正、合理的解決。但是目前保險公司大多數保險契約爭議的處理,都是通過內部處理機制解決,很少主動引入、建立外部處理機制,出於對保險公司“單方性”的不信任,保險消費者對此往往產生不滿,越級訪、重複訪等問題不斷增多。

3.2根源分析

保險公司是上級機構在的延伸,其投訴工作存在的問題,除了公司本身的不足與缺陷外,往往與上級公司的管理不力,以及公司面臨的客觀社會環境有關。

1.上級公司投訴考核機制失當

保險公司的投訴數量是保險監管機構分類監管的重要指標,投訴數量的多少,也反映了公司經營水平、業務質量的好壞。各保險公司非常注重本級機構投訴數量的高低,對下級機構投訴處理工作考核也非常嚴格,目前各保險公司普遍根據機構的保費規模確定,一個經營年度的該機構可以出現的投訴數量,簡稱“投訴指標”,投訴指標直接與機構員工的福利、獎金、績效掛鈎。以新疆地區各地市保險公司為例,大部分機構一年的“投訴指標”為1-2個(按億元保費計算)。此種情況下,產生兩個問題,一是下級機構瞞報投訴數據,對未通過上級公司轉辦的投訴信息,不予記錄,造成機構投訴數據不真實。二是為了使保險消費者投訴不反映到上級公司或者監管部門,保險公司將投訴工作的重點,放到了“解決爭議”方面,必然無法將更多的精力用到對投訴信息的“研判方面”。同時由於公司不記錄本級受理的投訴信息,即便是實行投訴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也會因為基礎數據的不真實,導致分析結果不具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