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導遊詞

武王滅殷後,原來是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宋國(今商丘)接續殷祀。武庚因叛亂遭誅後,又封微子在宋地以續殷後,爵為宋公。至此,微子便成了春秋時宋國的始祖,所以微子又稱宋微子。因微山島當時屬於宋地,故微子死後葬在這裡。現在,微山島附近殷姓老百姓很多,應該是微子的後代。

微子墓,是山東省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30多畝。這個地方,島上人稱鳳凰台,相傳鳳凰曾落於此。大家看這塊石碑。據說此碑是漢朝名相匡衡所立,“殷微子墓”這四個字,是南昌尉梅福篆寫。橫比題額“仁參箕比”,出自《論語·微子》。原文是這樣的:“微子去子,箕子為之奴,比干誎而死,殷有三仁焉”。司馬遷史記時為表彰微子、箕子,比干的仁義,把孔子的這段話引用在《史記、宋微子世家》中,所以後人稱微子為三仁之首。

(去往張良墓途中)

各位遊客,下面我們去參觀張良墓。您現在向島的西端看去,離島約十餘里的水中,就曾是張良的封地留城。關於留城是怎么陷到湖中的,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民間傳說。故事是這樣的,相傳很早時候,留城裡住著一戶姓李的人家。主人叫李好善。此人雖家業豪富,卻樂施仁義。人都稱其為李善人。一天,李善人家來了個賣羊肉的,賣二斤肉只收半斤油錢,眾人一看有利可圖,便買了一次又一次,唯獨李善人,買了二斤肉付他一斤錢,他怎么也不願意。賣肉人和他爭執了一會後嘆了一口氣說:“看起來,這留城裡就你一家好人。”於是遂告訴他回家趕緊建造大船,等他家門前石獅子嘴裡流血時,全家人趕緊進船,並千叮嚀萬叮嚀不可告知別人。賣肉人走後,李善人把此事告之家人,家人都雖覺詫異卻認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於是就伐木請人造船,船剛造好,夜裡突然狂風大作,雨如瓢潑,一連下了十天十夜。留城積水,平地十仗深,成了白茫茫一片大湖。城中人全部葬身汪洋之中,只有李善人家幸免於難。現在微山島溝南村姓李的老百姓,據說就是李善人的後代。這個民間傳說,只不過反映了人民民眾“善有善報”的美好願望罷了。

(張良墓前)

各位遊客,現在到了張良墓了。張良墓也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通“漢留候張良墓碑”是清康熙二年立石。

張良,字子房,戰國時韓國人。他約死於公元前186年。張良原姓姬,其祖上五代為韓國相。秦滅韓後,張良發誓為韓國報仇。秦始皇29年春,秦始皇東巡至陽武縣(今河南省原陽縣)一個叫博浪沙的地方時,張良重金聘顧的一名大力士,從草叢中拋出一個一二百斤的大鐵椎,狙擊秦始皇乘坐的車子,由於誤中副車刺客被抓,砍頭而死。遭到秦始皇通緝的張良逃匿下邳,從這時起他改名張良。這次雖然刺殺秦始皇失敗了,但張良仍然廣交四方豪傑,繼續準備為韓國報仇

作者: 山東大蔥 回復日期:2007-1-27 22:43:32 

關於張良這個人,歷史上留下了很多傳說。在軍事上,他象三國時諸葛亮一樣以多謀著稱。其中“火燒棧道”助劉邦鴻門脫險,特別受人稱道。而有關他忍辱負重以成大事的傳說更是特別多。這裡向大家介紹一個故事。有一天,張良在一座橋上遇到黃石公。據說黃石公是仙翁,但當時張良並不知道。黃石公為了考驗張良故意三次把自己的靴子掉到路邊的溝里,三次讓張良給撿起來穿上,張良都照做了。於是黃石公秘授張良《太公兵法》,後來終於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被封為“留候”。張良很聰明,漢朝建立後,他知道“狡兔盡、獵狗烹”這個時候了,於是激流勇退,避之深山。死後葬在封地留城的微山島上。

張良是歷史上影響很大的人物,為許多思想家和著名人士所推崇。周恩來中學時代就曾寫下這樣一首詩:“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中原方逐鹿,博浪追相蹤”。

關於張良墓,陝西省留壩縣還有一座。究竟哪一座是真的?據唐代張守節《括地誌》說,張良墓在沛縣城北60里處。明朝《一統志》、唐朝《通典》也有記載。而且,根據留壩縣張良墓研究所1986年的考證,張良墓在山東微山縣境內微山島上。可見這座墓應是真實的。

(目夷君墓前)

各位遊客,我們面前的這座墓,是宋目夷君墓。這塊“宋賢目夷君墓”的石碑,立於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碑文系當時徐州知州傅堯喻所篆寫。這座墓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夷,字子魚,春秋時宋國人。他是殷微子的第十七世孫。公元前625年,宋桓公病危,宋襄公曾請求讓位於庶兄目夷,目夷堅決不同意。於是宋襄公即位後便任用目夷為相。目夷由於景仰先賢微子,死後也葬在了微山島上。目夷也是位大軍事家。“子魚論戰”是一則流傳很廣的故事。事情是這樣的,宋襄公十三年冬十一月,襄公親率大軍與楚成王戰於宋國境內的泓水之上。當時宋國的軍隊先擺好了佇列,作好了戰鬥準備。當楚兵渡泓水,尚未靠岸時,目夷主張發動攻擊。襄公說不可,這樣打仗不仁義。楚兵全部渡過泓水而未擺成陣勢時,目夷又一次主張出擊。襄公卻說等他們擺好陣勢再說。結果等楚軍做好了一切準備工作,開始交戰後宋軍大敗,連襄公也受了傷,目夷奮力指揮突圍,襄公才免做俘虜。戰後宋國上下輿論紛紛,對宋襄公是一片埋怨聲。宋襄公卻振振有詞說:“君子不困人於險隘之地,不攻擊不成行列的敵人。”毛澤東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指出不能做宋襄公蠢豬式的“仁義”之師,而是要開展廣泛的游擊戰爭,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打敗侵略者,可見這個故事流傳之廣,給人啟迪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