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導遊詞

三白酒製作方法複雜,大致如下:

先把糯米放在大缸中加水浸泡,一般需要十二小時,然後用木桶裝上糯米蒸熟(約半個小時)。蒸熟後用冷水淋涼,倒入大缸中,拌入酒麴粉。每缸中大約放入四桶,然後把飯壓緊,在中間挖一個小洞,蓋上蓋子進行發酵,二、三天后,在小洞中

有酒漿溢出,此時前發酵已經完成。

前期發酵完成後,在缸里加水至缸口,同時再倒入一桶剛蒸熟的飯,密封進行主發酵。一個星期後進行開耙,用木耙把發酵過的米飯上下攪拌均勻,去除二氧化碳,再密封繼續發酵。48小時後把缸里的酒釀裝入酒罈進行後期發酵。四、五個月後進行壓榨,把酒糟和酒水分開,其酒水放入蒸餾箱。架上鐵架,上面鋪上小麥粉和糯米進行蒸餾。出來的酒分為酒頭、酒中、酒尾。然後去頭掐尾,酒頭和酒尾放開,與下次壓榨出來的酒水一起再蒸餾,即所謂的二次蒸餾酒,也就是55度的三白酒!

那么了解了三白酒的釀製原理,接著就來品嘗一下當地的特產——三白酒!

藍印花布作坊

各位領導,前面就是藍印花布作坊。走進這扇古老的木門,這兒是一個天井,也是晾布匹的地方。藍印花布始於後晉,發展於宋元,鼎盛於明清。舊時,我們烏鎮一帶染坊遍布,最多時有十幾家之多。可見當時這個印染業在烏鎮是非常興旺的。

由於藍印花布特殊的原料及工藝,我們也將它俗稱“石灰拷花布”或“藥斑布”。走進這個在展廳,再看這旁邊這些櫥窗中,陳列了不少明清時的衣服,布料,蚊帳,頭巾等物品一些現代工藝的製品“清明上河圖”,“世紀上海”等。在這裡您還能目睹到許多明清時,和更早的製作藍印花布的工具。比如在古書《二儀實錄》里講到的夾纈板,就是最古老的印染工具。

看過展廳,讓我們到邊上這間小屋,參觀一下上漿和拷花工藝。這道工序是製作藍印花布非常重要的步驟。就是用事先刻好的花版,平放在上好漿的白布上,均勻地刷上調和好的石灰粉和黃豆粉。為什麼要刷上這兩種粉?因為石灰粉可以起防染作用,也就是說拷上石灰粉的地方是染不上顏色的。而黃豆粉有較強的粘性,可以把石灰粉牢牢地固定在布上。上好漿在這裡面晾一星期左右,再拿到隔壁的染坊去染色。

一進染坊,一股焦味撲面而來。在這大染窯下是用暗火燒礱糠的。使染窯保持一定的溫度。像它的製作染料是用板藍根的葉子,根可以治感冒的。一般藍印花布要經過反覆七八次之多。最後再把漿刮掉,有漿的地方就是白顏色的,而其它地方是藍顏色了。在這染窯中央有一根毛竹是空心的,就是煙囪。在這染坊中,柱子,煙囪上都貼著一張紅紙,這就是吉祥如意紙,上面繪著梅葛二仙的畫像。相傳這藍印花布是他們的發明的。所以舊的江南,幾乎每家染坊都供著葛洪,梅福畫像,奉他們為行業的祖業。

傳統作坊區

走過仁義橋,現在所到的是傳統作坊區。這邊有各式各樣的民間傳統工藝,當地的老百姓所開的各種小作坊集聚一起也是煞有特色的。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一家姑嫂餅作坊。姑嫂餅是烏鎮的傳統名點,據考察,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姑嫂餅味道鮮美,油而不膩,酥而不散,又香又糯,甜中帶鹹。這種充滿鄉土氣息的糕點價廉物美,是饋贈親友的最佳禮品。有一首民謠這樣讚美姑嫂餅:

姑嫂一條心,同做小酥餅。

白糖加焦鹽,又糯又香甜。

那么這種餅為什麼叫“姑嫂餅”呢?它又是怎么來的呢?

據說很久以前,烏鎮有一家小糕餅店,是一戶姓方的人家開的。起先,他們只是從大作坊里批一些糕餅來賣,後來,他們生下一男一女,靠這小本買賣難以餬口了,於是,夫妻倆想學酥糖來賣。他們仿造酥糖的配料,用炒過的麵粉,熬過的白糖,去殼的芝麻,煎熟的豬油等細心的拌勻,蒸熟,然後用模具製成一個個小酥餅。由於用料考究,製作精良,他們的酥餅生意越做越好,財源茂盛,鎮上的同行十分眼紅。為了保住自己的財源,夫妻倆對酥躺的製作方法嚴格保密,他們夫妻倆親手配料,自家人動手製作,工具不外借,技術只傳兒子、媳婦,不傳女兒,因為女兒將來要出嫁,制餅方法就會傳出去了。眼見得嫂嫂得到密傳,他家女兒心中不服氣。有一次,嫂嫂正在做酥糖,女兒騙嫂嫂說姆媽叫她有事,嫂嫂一走開,她急忙到灶間抓了一把鹽,拌在嫂嫂製作的那堆粉料里。她想,這樣,嫂嫂做的酥餅味道肯定不好,一定賣不出去,出出自己心裡那口氣。哪裡知道,這次她嫂嫂配料做出來的小酥餅銷路特別好,個個讚不絕口。店主人二丈金剛摸不著頭腦,等她弄明白是自己女兒搗的鬼後,靈機一動,借題發揮,說這種餅是他家姑娘阿嫂合作配製而成的,並且,將甜中帶鹹,香味獨特的小酥餅命名為“姑嫂餅”了。

這一來,小酥餅的名氣居然傳遍了江、浙一帶,也是我們烏鎮的傳統糕餅。您在這裡不僅可以觀看其整個製作過程、品嘗姑嫂餅的風味,而且還可以戴上一次性手套親手做幾個呢?

接著我們來到的是一家木雕坊,裡面有木雕師傅現場雕刻。東陽木雕名聲遠播,為浙江的三雕之一,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伴隨著淡淡的木香,給人一種傳統、樸素的美。

旁邊熱氣騰騰的是烏鎮的青團了,它是用南瓜的葉子揉著米粉做成的,中間包著豆沙的陷,感覺可是非常誘人的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