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學生創業對比調查報告

美國是世界上創業投資最發達的國家,有成熟的資本市場,風險投資資金充足,信息服務行業發達,各種諮詢服務機構齊全。而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落後,創業投資處於起步階段,融資相當困難,因而許多優秀的創業計畫難以付諸實踐。

從創業模式來看,西方高校起步早,且崇尚創新和個人價值,大學生的創業計畫多數都具有可行性。而在中國,雖然各高校bbs創業論壇有大量“創業宣言”和尋求創業合作的帖子。但就記者觀察,大多數創業者僅構思了一個大概的方向,對運作模式、盈利點、投入產出、計畫書等一些創業應該考慮的基本問題,無法給出清晰解釋。

就創業領域而言,美國大學生一般選擇高科技領域創業,而中國則有相當大部分是從事家教、開小店、農業養殖等創業活動。

除了受經濟發展、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外,高等教育模式的不同也造成了差異。如美國的教育是服務型、開放型的,學生往往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意識和競爭性格。而中國的教育是管理型、封閉型的,大部分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不多,普遍缺乏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加上太過注重學習的過程與形式,而忽略了學習的目的,因而走出校園譜寫創業史的不多。

生存才是硬道理

“企業家成長機制與創業環境”課題組曾對上海某著名工科高校34名創業學生進行了一次追蹤調查。這些創業學生普遍感到創業後第一年、第三年是兩個重要的坎。其中,創業一年後能夠堅持創業的已不到10人,創業企業能夠存活超過三年的僅6家。這些數據初步顯示,大學生創業存在著“一年之痛”和“三年之癢”的情況。

不少大學生對創業抱有“一年觀察期”和“三年承受期”的心態。一旦“創業”,就意味著時間、精力、資金等的投入,甚至是放棄其他就業選擇,而當他們感覺回報太低或者不確定時,就會選擇更為穩妥的就業機會。

馮錫平告訴記者:“在創業的過程中,常常是要忍受心理煎熬的。因為你不知道努力是否有可能得到回報,究竟什麼時候能盈利。甚至在企業上了一個平台之後,你還會忍不住問自己,明天該怎么辦,是不是會有新的危機?我的第一次創業堅持了十個月就結束了,但也不是沒有收穫的,至少在第二次的選擇過程中,我為自己降低了門檻,我想我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生存下來。”

如今的創業就像是寬進嚴出的大學門檻,入門容易,畢業很難。但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有人在大學生中做過一個期望值調查,結果顯示,如果進行創業,有25%的人期望三年內達到年利潤300萬以上,有39%的人期望三年內達到年利潤100萬,只有5%的人期望三年內能夠存活。

對於思維迅速,接受新事物和新概念能力很強的大學生來說,創業像是個一觸即發的彈簧座椅,初速度猛烈,但減速又相當明顯。初速度越快,也許落地的毀壞程度就越大。許多大學生在創業失敗一次後,就再也沒有鬥志了。“失敗並不可怕”,這句話只有在創業者意志堅定、風險意識不斷加強的前提下,才不致淪為一句大話。

會拼才會贏

對於那些身在象牙塔而心繫創業“江湖”的大學生而言,來自親歷“江湖”的前輩們的忠告應該是最中肯、最有幫助的。

“從以往情況看,大學生走的多是it的路子,現在看來,這個行業留給學生的空間已經很小。因此應先深刻了解市場和自己,切忌眼高手低。實際上,大學生尤其是本科階段的學生,技術研發能力有限,找能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小項目更容易得到風險投資商的青睞。或者說,如果能找到好的切入口也是不錯的選擇,比如蘋果的創始人賈伯斯就有很好的市場眼光,設計往往都不是他的,但他能看到新方向,他為此興奮得大喊大叫,也掙得盆滿缽滿。但中國缺少這樣的人。”曾經嘗試在網際網路行業創業的學生小馬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