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基層體制機制調查報告

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補足這條經濟社會發展“短腿”中的“短腿”,對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經過調研,現就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基層體制機制報告如下。

一、全區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全區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34所,其中電大1所、中職學校2所、中學1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國小185所、幼稚園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民辦教育學校(園)18所;有在校學生106854人,其中公辦教育104515人、民辦教育2339人;有正式在編教職工5033名。

全區有區級醫療衛生單位6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鄉鎮衛生院27個、村衛生室158個、衛生點17個;現有醫療衛生人員1350人,其中鄉鎮衛生人員561人;另聘有鄉村醫生364人。

全區各街道、鎮、鄉都設有文化衛生服務中心,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共有125人,其中文化專乾60人。

(二)主要成績

新區建立以來,全區教育系統著力完成了四大歷史性任務:基本償清核定的“普九”欠債,消除了16956平方米d級危房,完善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基本解決代課教師問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國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教育比例達到85.17%。建成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1所、市級重點中學2所。聯考各項指標連續七年位居渝東南榜首,其中聯考上線率達85%,比重慶市平均上線率高27.1個百分點,錄取率達78.5%,比重慶市平均錄取率高9個百分點。探索形成的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一機三用”模式成為全國先進。

農村衛生工作運行管理機制不斷完善,政府在農村衛生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明顯加強,農村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得到了較好體現。與比較,全區鄉鎮衛生院門診人次、住院人次、業務收入和職工工資分別增長33.98%、303.8%、214.5%和228.94%,藥品收入占醫藥收入的比例從76.22%下降到了58%。與比較,參合農民人均年門診次數從0.83次上升到2.98次,生病住院率從2.1%上升到了6.7%,醫療服務需求大大提高。有效控制醫療服務成本,使農民的醫藥費用負擔減輕,與比較,我區鄉鎮衛生院門診次均處方費用從21.30元降到了17.45元,次均住院費用從518元降到了481.44元;村衛生室門診次均處方費用為11.35元。與比較,免疫規劃接種率從85%上升到96.33%、住院分娩率從49%上升到86.17%、孕產婦死亡率從132/10萬降至49.63/10萬、嬰兒死亡率從25‰降至9.93‰。經過7年的努力,我區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在全市推廣,新農合工作被國家衛生部、發改委等八部委表彰為全國新農合先進區縣。

文化設施建設有所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城鄉民眾文化生活較為豐富多彩。民族文化宮已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濯水等18個鎮鄉綜合文化站建設,完成了城區支中心和兩河等5個鎮鄉基層服務網點建設。打造了鄉村文化節和武陵文化廣場等民眾文化品牌。加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申報和保護工作,成功申報《南溪號子》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示名錄,同時,《中塘向氏武術》、《後壩山歌》入選市級保護項目。組織編寫了《南溪號子》民歌集等地方文化教材。全區民族文化建設獲國家級獎項10餘項,市級獎項40多項,一批文藝新作在中央電視台和國家級刊物播出、發表。精心組織實施了送書、送戲、送電影到農村、學校、工地的工作,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促進了城鄉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