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訊逼供危害性調查報告

在當前執法司法實踐中,刑訊逼供行為屢禁不止,致人重傷、死亡的案件時有發生。近來,隨著新聞媒體對司法工作監督力度的加大,特別是隨著近幾年審判公開、檢務公開和警務公開制度的貫徹,一系列司法機關刑訊逼供、致人傷亡的事件被公開曝光。刑訊逼供如此難以禁絕的根源何在?刑訊逼供到底有哪些嚴重危害?為了禁止刑訊逼供,我們又該在立法和實踐中采

取哪些措施?本文將試圖對此進行探討。

一、刑訊逼供久禁不絕的原因

(一)思想原因

任何一種社會現象的存在都是有特定的思想和理念作為基礎的。刑訊逼供之所以在實踐中久禁不止,就是因為作為其基礎的思想和理念還未能得以清除。導致實踐中刑訊逼供長盛不衰的思想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有罪推定的思想影響。封建社會實行糾問式訴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先入主地推定為有罪,這是刑訊逼供得以產生的思想根源,也是刑訊逼供至今仍然難以禁絕的主要原因。

其次,在刑事訴訟中,具體辦案的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對於有些案件情況的認識和推定在違反科學、不合邏輯,甚至出現捕風捉影,產生先入為主問題,由此造成誤斷、錯判。當辦案人員在收集不到其他證據可供查明案件真象的時候,往往憑著個人的認識和判斷要求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作出符合自己判斷的供述。當其不能如願以償的時候,就會認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老實”,並容易不由自主地進行程度不同的刑訊逼供。

再次是由於司法實踐中的種種錯誤認識。這又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刑訊逼供必要論”,認為真正的犯罪分子一旦交待實際情況就會受到刑罰的處罰,因而沒有一定的強制力量就無法迫使其交待罪行;二是“刑訊逼供利益論”,認為刑訊逼供雖會造成一定消極後果,如侵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利、可能造成冤假錯案等,但卻有助於迫使犯罪分子交待罪行,有利於偵破叢案、串案。只要沒有造成重大人身傷亡,刑訊逼供是利大於弊的;三是“口供論”,認為在目前我國現有偵查技術比較落後的情況下,沒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刑事偵查將很難進行。

(二)制度原因

相關制度規定不明是導致司法實踐中刑訊逼供盛行的現實原因。

首先是我國一直不承認無罪推定原則。無罪推定是現代世界各國公認的基本的憲法原則和刑事訴訟原則,其最基本的功能就在於確認:在法院判決生效以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無罪的。既然是無罪的,偵控機關當然無權對其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對此,貝卡利亞進行過精闢的論述:“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如果犯罪是不肯定的,就不應折磨一個無辜者,因為,在法律看來,他的罪行並沒有得到證實”。⑴

其次是我國一直不承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沉默權。刑事政策上,我國奉行“坦白從寬,抗拒從嚴”,刑事訴訟法還明文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如實陳述的義務。這一法定義務不僅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面對指控時無權保持沉默,而且給了偵控人員以強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交待的權力。因為判斷是否“如實”的權力是由偵控人員說了算的,一旦偵控人員認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回答不符合其預先判斷,自然免不了暴力相加,刑訊逼供了。在刑事訴訟中,刑事控訴方承擔舉證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責任,而被告人的供述義務實質上是強迫被告人協助追訴方證明自己有罪。它既削弱了雙方地位的對抗性,貶抑了被告人的訴訟主體地位,妨礙了被告人辯護權的行使,而且助長了訴訟活動中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的過分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