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訊逼供危害性調查報告

4、刑訊逼供嚴重地侵犯了人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拷打,其基本的人格尊嚴、意志自由和隱私權利都被侵犯和剝奪,這是嚴重違反程式和人道原則的。按當今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公認的國際性法律檔案《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標準來衡量,刑訊逼供至少違反了以下條款:1、第七條:對任何人均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或侮辱性的待遇或處罰。2、第十條第一項:所有被剝奪自由的人應給予人道及尊重其固有的人格尊嚴的待遇。3、第十四條第二項: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證實有罪之前,應有權被視為無罪。4、第十四條第三(庚)項:不被強迫作不利於他自己的證言或強迫承認犯罪。

5、刑訊逼供還會嚴重降低刑事訴訟的效率

(1)刑訊逼供可能冤枉無辜,從而增加案件的錯誤成本並使已經過的程式全部無效,導致刑事訴訟效率和效益的同時降低;

(2)刑訊逼供挫傷了被追訴者對程式公正性的信任,引起牴觸情緒,必然導致抗訴和申訴的大量增長,降低刑事訴訟的效率;

(3)刑訊逼供的存在會使偵查人員過於依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而殆於收集其他證據,當被刑訊者被證明是無辜的而不得不收集其他證據時,調查取證的有利時機可能已完全喪失,導致出現疑案而使效率和效益均為零;

(4)如果因刑訊的使用挫傷被追訴者的自尊,使本來願意如實供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堅決不供述或不如實供述,就會使刑事訴訟出現負效率和負效益。

6、刑訊逼供是以一種犯罪來對抗另一種犯罪,違反了程式理性原則,損害了人們對司法程式正義功能的預期;

7、刑訊逼供使無罪者處於比有罪者更壞的境地。對此,貝卡利亞作過精闢的論述:“儘管二者都受到折磨,前者卻是進退維谷,他或者承認犯罪,接受懲罰,或者在屈受刑訊後,被宣布無罪。但罪犯的情況則對自己有利,當他強忍痛苦最終被無罪釋放時,他就把較重的刑罰變成較輕的刑罰,所以無辜者只有倒霉,罪犯則能占便宜。”⑶

8、刑訊逼供還會造成人們對現行司法制度的對抗心理。因為在刑訊之下,老實交待者肯定會被定罪處罰,而奸猾狡詐者,特別是累犯、慣犯拒不交待卻有可能被宣告無罪。

9、刑訊逼供直接違反我國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司法原則。因為在刑訊下,最終決定一個人是有罪還是無罪的不是事實和法律,而是被刑訊者筋骨的承受力和皮肉的敏感度。因此,貝卡利亞諷刺道:“一位數學家大概會比一位法官把這個問題解決得更好。” ⑷

三、減少消除刑訊逼供的對策

在明確了刑訊逼供的形成原因和所造成的社會危害之後,我們可以在參照外國相關立法司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針對其產生原因,採取以下相應的對策:

(一)提高司法人員主體素質

1、加強司法人員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教育,消除刑訊逼供產生的思想根源;

2、嚴把司法隊伍的入口,嚴格實行職業道德和業務考核制度,堅持寧缺勿濫的原則。

3、要消除司法實踐中對刑訊逼供作用的錯誤認識。要使司法人員認識到,從查清案件實體真實來看,刑訊逼供並不是促使犯罪分子如實交待罪行的最佳方法。刑訊逼供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只會引起被追訴者的對抗心理,從而拒絕如實交待。調查結果表明,在造成被追訴者未能如實陳述的諸多因素中,如審訊人員搞刑訊逼供;審訊人員提問方法不妥、用詞不當,有損被追訴者人格和自尊心;被追訴者信奉“坦白從寬,牢底坐穿;抗拒從嚴,回家過年”;被追訴者有一定反偵訊和謊供經驗;審訊人員態度嚴厲、生硬、粗暴;被追訴者抱有僥倖心理,想以假亂真、矇混過關等諸多因素中,審判人員搞刑訊逼供被認為是導致被追訴者不願如實供述的最重要的因素。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