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xxx鎮位於xxx縣的xxx邊陲,西與xxx省xxx縣相接,南與xxxxxx縣相鄰,是兩省三縣的交界處,距縣城80多公里。轄有10個行政村,217個村民組,約2.2萬人口。

這裡風景優美,景色迷人,民風樸實,民眾熱情好客,實屬休閒度假之福地。轄區內有xxx山是xxx省著名旅遊景點,為中國佛教二祖禪師所創,是其練法之地,上有“二祖禪剎”(又名“雲中石屋”)、“太白書堂”、“南崖瀑布”、“洗馬春池”、“赤壁丹砂”“銀河夜月”、“烏牛古石”、“銀河夜月”、“北嶺松風”八景十分聞名。這裡曾經也是xxx著名的革命老區,無論是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國內革命時期,民眾的革命熱情都非常高昂,游擊隊活動都曾十分活躍,狠狠的打擊日偽寇和國民黨反動派,為中國取得抗日戰爭和國內革命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巨大的人民力量。

xxx鎮位於大別山腹地,屬於農村山區,以前交通閉塞,道路險窄,人們以種田地為生,生活比較貧困。現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吹到了這裡,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關心下,這裡的境況也得到了大力改善,路變得更寬了,與外面的的交往也多了。人們不僅靠種莊稼,也學會了種茶葉、植板栗、大棚蔬菜,並且漸成規模。許多剩餘勞動力在外地務工帶回了不少技術和資金,在家鄉辦起了企業,人們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來。

這裡歷史悠久,地方風俗習慣甚多,民間文藝活動也十分頻繁,筆者近日就本地的民俗文化進行了一些採訪調查,現就所見所聞進行一些總結和闡述。

一、鄉風民俗

民俗,顧名思義,民間的習俗。鄉村的人民比較樂意保留傳統,他們把先人們創造的各種有意義的活動都繼承下來,甚至還有美麗的傳說。

1.佛祖豆粑是我鎮傳統營養食品,也是農家最便捷的飯食之一。現在已成為遠近聞名的地方特產,是人們饋贈親友的禮品,或招待賓客的佳肴。每年秋冬農閒時,農婦會選擇優質稻米,配綠豆、黃豆、豌豆、花生、小麥等多種雜糧,採集松針作烘乾原料,烘烤、切絲、晾曬,經精細加工而成。人們一邊感受豐收的喜悅,一邊體驗著親友相聚的歡樂。製成的豆粑品鮮味美,還便於運輸和保存。然而豆粑的歷史可追溯到禪宗鼻祖慧可大師。相傳禪宗二祖慧可大師初居xxx山開闢道場,立意改變“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現象,尋求補充眾僧身體必需的營養品。佛祖把五穀雜糧配南方稻米,精心加工成為xxx山眾僧的主要食品,於是豆粑流傳至今。

2.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節日。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一天,全國上下,家家團聚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過一個團圓年。小孩開心地圍著家長要壓歲錢,從不顧慮父母是否同意他們這樣做,只是隨自己的心情行事。這一天,他們總是很有收穫。在團圓飯以後,成年人大都不睡覺,要過了午夜12 :00會有人去休息。樸實的農民把這稱為守歲,滿滿的守完了今年的,明年才會有好的開始。對於春節,農村里總會有很多規則和禮節——春節之前,家裡的一切事物必須清理好,要除舊迎新;打掃房間時一定要向屋內掃垃圾,不然會掃除財氣;初一上午,不可以叫醒任何人,打攪別人的美夢,以免趕走他人的瑞氣;初一整日不可向他人討要東西或錢物,若不然,則會使他人漏財,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村裡的人總會在除夕以前還請力所能及的債務。或許你會認為他們是有些“迷信”的,但其實那只是人們對於新一年的美好期望。只有在春假期間,忙碌的農民才會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放鬆;他們才會放下彼此之間的成見,和平地過活;貪睡的人才能夠真正地睡飽。對於農民來說,春節是幸福的,春節是美麗的—嚴冬一過,春天就要到來,萬物復甦,又可以種植莊稼了。他們興高采烈地燃放鞭炮,舞起龍燈、魚燈,到寺廟裡燒柱香、抽支簽,他們真的愉悅了。

3.元宵戲燈。戲燈是一種集體活動,全村人籌錢來請人扎燈。燈的種類有很多,如:龍、刀斧手、竹馬、花籃、花燈。龍只有一條,兩個刀斧手,五匹竹馬,花籃兩隻,花燈是越多越好。再就是人物,人物是最繁雜的,一共要扎壹佰零八位,主要人物是聞太師、姜子牙、包青天等一大批為國為民的忠臣義士;再就是神仙,如:送子觀音、文曲星、七仙女、唐僧師徒等一批神話人物。到了戲燈的那天傍晚,馱燈的人們排好隊,按照順序出門。首先走在前面的是舉著兩排“肅靜”、“迴避”的牌子,接著是兩排刀斧手,再後面就是聞太師、姜子牙……這中間按照一定的順序排下去,最後的是觀音撒淨。緊跟在人物後面是舞龍的、耍獅子的、騎竹馬的、挑花籃的,夾雜在他們中間的是鼓手和鑼手。戲燈的時候,陣陣的鑼鼓聲吸引來一大批觀眾。人們跟著燈跑。戲燈的到每一戶,那戶人家就要放禮炮迎接,還要擺貢品貢品的種類很多,如紅棗、花生、蛋、菸酒等。接燈之前,要檢查燈是不是亮著的,如果是熄滅的,就不讓進,那樣會不吉利。戲燈的在你家轉了一圈後,你要給糕點、茶食、紅包等,以圖個吉利。獅子進門時把口張得大大的,出門時把口緊閉,這樣就吸走了你家的晦氣,新的一年就會變得更好。戲燈雖然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它主要是為了增添春節的喜慶氣氛,同時也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就是風調雨順、歲歲平安、六畜興旺、萬事如意。

4.八月十五中秋節時,老奶奶會將月餅做的大大的,然後在裡面填滿好吃的核桃仁,蜂密,花生米等,形成獨具新特色的大花月餅。出嫁的女兒會在這一天帶著兒女和丈夫去娘家送中秋禮,一塊肉加上月餅或是什麼東西的,禮品雖不一樣,但心情都一樣高興。一家人聚在一起,其樂融融,其氛圍不是我等所能用筆描繪出來的。

5.俗話說,男人當婚,女大當嫁。20幾歲的姑娘小伙當然不能呆在家裡,等待愛情的悄然而至。他們會錯過每一個熱鬧的聚會嗎?當然不會啊!男孩女孩在廟會和秧歌會上彼此吸引的事兒還真不少。他們一但瞅對了男方會請一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去的時候人們一般帶一盒點心算作見面禮,媒人和女方家談好後,男方和女方就可以正式戀愛,慢慢接觸了。如果男女方在彼此的了解後,認為對方就是自己的另一半時,會提出訂婚的請求,當然提出的對方肯定是男方,這樣他們就已經邁出了進入婚姻的第一步了。男方會在訂婚時大擺酒席的時候,托媒人給女方家送去彩禮,真正到婚期一到,男方會托媒人再去送彩禮,女方家也會為女兒送一些出嫁品。新娘子出嫁一般在中午12點離開自家去婆家,當地也有哭嫁這一習俗,新娘子會由一個特定屬相的男性親戚背出家門直到從車離去,新娘會哭著與家中的親人一一告別,結婚酒席三天后,女方會帶著男方回娘家探望家中的父母。第四天娘家的親人朋友會帶著祝福和希望去男方家看望女方。

6.紅白喜事,有紅即有白,喪事一般辦的有聲有色,算是生的人對已熟者的一種緬懷和紀念。花圈,紙花,紙馬,庭院等喪葬用品是必不可少的。死者在死後三天才可以下葬,一是死者家屬有足夠的時間購置喪葬用品,二是讓死者的靈魂可以在家多停留幾日與親人的夢裡相遇,死後三天,即不葬之昌,親人們著白衣,戴白帽,排成三列縱隊跟隨著棺木之後,或哭泣或沉墨。家屬在親人逝世三年之內不能貼對聯等,並在親人逝世十年後置辦酒席,宴請賓客以懷念逝者。

本地的鄉風民俗還有很多,舉不勝舉,如果你來過這裡你一定有所體驗。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必將在以後的歲月里大放光彩,照耀古今。

二、民間文化

隨著經濟轉型,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後,文化站室建設退步明顯。近年來,農民“求富、求知、求樂”的自覺意識增強,一改過去的單純求樂意識,科普、法律宣傳、讀書看報也融進了文化站室建設中去。新修建的文化站室趨於多功能化,儘可能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鎮還把電影院改進為集放映、演出、集會多功能為一體的文化中心。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戰績斐然,普及率達到100%,絕大多數農民都可以在電視上接受信息、新知識,觀看電視節目成為農民最普遍、最有效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各村文體活動室建有圖書室。鎮文化市場建設也有新的起色,除以往的檯球廳、電子遊戲廳、練歌廳繼續紅火,近年又興起了網咖,農村集鎮與城市一樣共同進入網路時代。

總體上講本地農村文化活動比較活躍,農民文化生活有所提高表現在:一是農村文化活動得到普及。鎮每年都斥資開展大型文體活動,如慶國慶晚會、全鎮籃球比賽等。由於從農民自身的願望出發,活動質量也有提高。二是農民文化生活有所改善。據調查,農民已習慣於把腰包里的錢投入到文化生活中去,不再排斥對“玩樂”的支出,可見農民渴望提升自身的生活質量。如今在農村,自資聘請健身操教師、農作物專家、科技信息部門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邀請藝術團演出,電影隊放映更是常見。農民自發舉辦活動占了農村文化活動很大的比重。打麻將、撲克、下棋、打桌球等傳統活動繼續顯示很強的生命力。三是農村文化活動為農村兩個文明建設服務成效顯著。鎮文化部門通過陣地宣傳、圖片展覽、文藝宣傳等形式向農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使廣大農民振奮了精神,堅持了信心。活動的實效性讓農民真正受益,也讓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上了一個台階。

總之,本地的民俗甚多,文化建設雖存在一些不足,但成績顯著。但我相信,今後在全鎮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這些民俗文化必將得到發揚光大,造福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