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會調查報告

淺談根源

農民大苦!也許你會說,他們生活還不錯嘛,比舊社會,比“~”時,比改革開放前,都好得不知多少倍了。是啊,有著“阿q精神”的中國人就是偏愛歷史範疇的“縱向”比較,並以此而自喜於“成績”中。然而,你有沒有試著“橫向”比較一下,農民生活的改善程度比工人,比商人,比政府公職人員,相差得是十倍百倍嗎?在整個社會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時候,農民這一階層還不是時刻掙扎仔溫飽線上嗎?他們趕不上普通人,更別提那腰纏萬貫的老闆於貧墨民脂民膏的“~”了。連村裡的小孩都知道“最富的是包工頭和當官的”。這還不算,試試另一種比較,中國的農民,比美國的農民如何?比北歐的農民如何?這么一說便可以讓人覺得自慚形穢,惶恐不安了。難怪新任政府要著手於“三農問題”,難怪xx總理會面對著農業部的報告潸然淚下,他說得對:“農民實在是太苦了。”

苦難的根源在哪?不禁令人深思。從主觀上,農民本身的知識水平是一個因素。除了基本的農業知識,其他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這是作為農民的致命弱點。當然這也不是說作為農民就天生受苦的命,客觀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國家對於農民的扶持,直到最近幾年才有較大改善。當然遲來的總比不來的好!農民還是非常高興能有如此改善的。

除此之外,本著“態度決定一切”的原則,不僅是手中握有小小權力的幹部,所有的人都應當轉變觀念,關心農業,關愛農民,不只將農民看作國民收入的一大來源,更要看到他們還過著怎樣的生活。這次的班級活動就是一次很好的契機,讓我們正視農村,關注改善農民生活的一舉一動。

作為民生大計的教育一向都是人們最為關注的話題。讓每個孩子都能上學,讓讀書夢從憧憬走向現實曾經是許多貧困孩子的心聲。關注西部的教育同樣是我們這次對xxx村社會調查的一個方面。村國小那幢新蓋的三層教學樓在xxx村那片低矮土房映襯下顯得格外耀眼,為我們的心中添了幾分安慰,畢竟這與我們印象中西部農村的落後與貧窮已截然不同。步入教學樓,朗朗讀書聲縈繞在我們的耳畔。每間教室都坐滿了學生,他們聚精會神地聽講儼然成了這裡最美的風景。教室里的桌椅顯得有些陳舊,講台也帶著幾分古老,黑板和粉筆是這裡最主要的教學工具。學校的辦公室由教室改裝而成,幾張辦公桌和一邊的木製長椅讓這裡顯得有些空蕩。牆角發黑的煤爐是這裡冬天唯一的取暖用具。

這就是我們調查的一所普通的西部國小的景象。孩子們只盼著能夠正常上學,對學校的設施已經不敢再有任何的奢求;老師只想能夠按時拿到應得的一點工資,對於獎金也無幻想。這裡的國小已告別了昏暗的教室,告別了缺乏書籍課本的歲月,告別了缺少老師的日子,但是在如今大力發展基礎教育的時代,我們依舊能夠發現學校的某些方面依舊存在著問題。

學校的14名教師負責著260多名來自本村與鄰村孩子義務教育的國小6年。每位老師課表上密密麻麻的課程安排,讓我們體會到教師的艱辛。教師隊伍的人才匱乏成了在師資力量方面制約本校教育的重大問題。年輕有才華的教師不願呆在農村國小;從東部前來參加助教的教師幾乎又都去了中學;本地的教師由於缺乏進修學習的機會,知識體系顯得相對有些落後,無法跟上時代的節奏,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許多老師都要承擔交叉學科的教學任務,不僅加重了教師的備課負擔,還使教學效果降低。更不用說那些培養學生興趣的美術音樂等課程,根本沒有專業教師,只能有感興趣的老師客串。學校雖然也獲得了一台“李嘉誠基金”捐助的電腦,卻由於缺乏具備電腦知識的老師,造成了資源的浪費。最讓教師們怨聲載道的還是收入問題,工資延期發放有時甚至受到不明原因的剋扣。辛勤的工作卻換不來應有的報酬,這對他們的安心工作帶來了影響。村委會對學校的教學不僅顯得不夠支持,時不時還干涉了教師的任務。教師被村委會賦予了政策的義務宣傳員的稱號,寫標語成為比教學更重要的任務。許多西部農村的國小教師都面臨著同樣的難題,但現狀使他們不得不接受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