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收入調查報告4篇

自20**年城鄉一體化住戶改革工作開展以來,根據該區被調查的8個調查點,78戶居民數據顯示,該區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57元,與雲岩區、南明區並列全市第一,同比增長9.5%;農民人均期內現金收入5909元,同比增長17.8%,增速排位全市第一,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升。

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情況

(一)調查點主要基本情況

1、大山洞社區服務中心:本調查點為老區政府住房,現由於區政府搬遷,多數已經買賣,現住戶多為就近的工廠工作人員或個體經營戶及少數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由於靠近中心區域且為路邊,個體經營收入較為樂觀。

2、艷山紅社區服務中心:本調查點70%以上的居民為七冶建設有限公司職工,住戶多數已經退休,子女也進入七冶公司就職,工資收入較高,較少部分在外打工做生意。

3、雞場社區居委會:本調查點為較新建商品住房,大多由貴陽輪胎廠、貴州鋁廠、中鋁貴州分公司、七冶建設公司、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外來打工人員購買,工資收入較穩定,但居住人員結構較為複雜,退休人員較少,個體戶較多。

(二)家庭總收入基本情況

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總收入12575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6%,其中可支配收入12057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5%,占總收入95.9%。家庭總收入中工資性收入10054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8%,占總收入80.0%;經營性收入870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8.5%,占總收入6.9%;財產性收入279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3%,占總收入2.2%;轉移性收入1373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9%,占總收入10.9%。

(三)家庭支出基本情況

上半年城市居民家庭總支出10042元,其中消費性支出8379元,占總支出的83.4%;財產性支出206元,占總支出的2.1%;轉移性支出993元,占總支出的9.9%;社會保障支出464元,占總支出的4.6%。

二、農民人均期內現金收入基本情況

(一)調查點基本情況

1、沙文鎮新寨村:本調查點位於沙文鎮中心村鎮,人均耕地面積1.5畝左右,主要栽種玉米、香蔥,交通便利,由於征地拆遷影響,大多數居民將土地承包給外來人員栽種,自己收入土地承包金及部分收益,少數人員在臨近的工廠打工或自營商店,收入相對穩定,且土地收益款較高。

2、牛場鄉牛場村:本調查點位於白雲區最偏遠的鄉鎮,交通相對不方便,且人煙稀少,人均耕地面積0.5畝左右,主要栽種水稻、玉米、油菜等,少數人員為鄉政府工作人員或外出打工,其餘人員在就近企業打工或務農。

3、麥架鎮下堰村:本調查點位於緊鄰白雲城區的麥架鎮中心,由於大力發展房開建築業、工業企業等原因,下堰村已經幾乎沒有農用土地,少數自留地只用於自己食用蔬菜的栽種,交通便利,居民主要為個體經商、企業就職、出租房屋和包建築工程、物料運輸等,收入較高。

(二)現金收入基本情況

上半年農村居民期內現金收入5909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7.8%,其中工資性收入31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0%,占總收入53.2%,家庭經營性現金收入1942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3%,占總收入32.9%,財產性收入525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6.8%,占總收入8.9%,轉移性收入3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8%,占總收入5.1%。

(三)家庭支出基本情況

上半年農村居民期內現金支出6131元,其中生產費用支出93元,占總支出1.5%,生活消費支出5938元,占總支出96.9%,轉移性支出100元,占總支出1.6%。

三、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支主要特點

(一)個體經營成為城鎮收入新亮點。被調查的30戶住戶中,住戶總計87人,其中就業人口數49人,無就業人口2人,退休人員7人。其中5人為批發零售、倉儲運輸、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自營人員,自負盈虧,收入普遍較高,成為該區城鎮收入的新亮點。

(二)物品豐富,食品支出持續增長,但較上季度有所回落。交通便捷,又逢瓜果蔬菜成熟的季節,食品豐富,活躍消費,上半年城鎮居民食品支出總計2688元,占總支出的32.1%,但較上季度的35.3%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是由於春節等重大節日消費對全年整體影響縮小。

(三)學校開學、假期集中,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高漲。上半年城鎮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總計1786元,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占消費支出的21.3%,一方面城鎮居民越來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培養,且城鎮居民學齡兒童配套教育設施完善,另一方面短途自駕旅行、家庭娛樂設備購置也成為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農民人均期內現金收支主要特點

(一)各大工業園區、高新園區入駐,農村居民就業良好,工資性收入增長迅速。上半年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31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0%,就業形勢良好,工資待遇增高。

(二)自有住房較多,出租房屋成為農村居民收入的又一新來源。由於地處鄉、鎮,土地豐裕,農村居民修葺自有住房,多用於出租或自營,收入穩定,成為農村居民收入的又一新亮點。

(三)食品價格平穩,食品消費活躍。上半年我區農村居民食品消費支出1783元,比去年同期增長90.9%,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30.0%,居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支出結構明顯最佳化。

(四)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有所增長,但有待提高。上半年該區農村居民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565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5%,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9.5%。由於國家相關政策減免農村居民適齡兒童學雜費,且配套教育場所不如城區完善,居民娛樂設施、場所不如城區繁華,對文化教育、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影響較大。

(五)城市化的進程,帶動交通事業發展,農村居民交通工具擁有量大幅提升。被調查的沙文鎮新寨村及麥架鎮下堰村地處二環四路城市帶,交通日漸方便,更由於征地拆遷,農村居民擁有大量拆遷補償款,用於購置貨物運輸、家庭使用的車輛比比皆是,既提高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也提高了農村居民交通和通訊的支出,占生活消費性支出的29.6%。

五、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中存在問題

(一)調查帳頁仍然存在漏填、漏記。帳頁仍然存在漏填漏記情況,特別是期初手存現金、期末手存現金、家庭成員在外用餐次數等指標,指標的漏填將會導致匯總數據中居民手存現金和居民生活支出中食品消費支出與實際生活情況有所偏差,影響匯總結果。

(二)帳頁編碼存在錯誤。城鎮和農村居民打工工資編碼有所不同,由於城鎮居民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農村居民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故城鎮居民打工工資應編碼自由職業勞動所得,而農村居民打工工資應編碼其他勞動所得,編碼不當會導致匯總數據居民收入中工資性收入、非農業生產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非收入所得、借貸性所得六個分項指標數據相應的此減彼長,影響統計監測。

(三)生產費用支出和生活費用支出混淆不清。根據調查制度,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所調查的為調查點生活現金和實物收支記賬,由於居民居住、出行等方面存在生產與生活共同存在的情況,不易分清,若帳頁數據混淆將違反調查制度,對最終數據的匯總評估產生影響。

六、下一步工作建議

(一)加大培訓力度,爭取省、市專家指導,為調查夯實基礎。繼續加大對輔助調查員的培訓,爭取省、市領導蒞臨指導,制訂月度入戶情況統計表,通過加大入戶次數,更好的與調查戶溝通,夯實調查基礎。

(二)選取有代表性的調查點,適時開展督查。根據工作需要選取有代表性的調查點,抽樣督查,到現場了解輔助調查員工作情況及調查戶的配合程度和業務知識的了解程度,為調查工作夯實業務基礎。

(三)加大學習力度,實時掌握程式匯總變化進程。加大與省、市調查隊的聯繫和溝通,掌握程式更新、權數變更等第一手訊息,並學習程式匯總相關知識,做好數據分析比對,保證數據銜接合理。

關於農民收入的有關調查報告
2024年收入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近年來,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態勢良好,農民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XX、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225元、2393元,較上年增長3.4%、7.6%。

我們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靠發展優勢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建設五大生產基地。抓住國家和省實施“大豆振興計畫”機遇,建設百萬畝高油大豆生產基地,XX年播種高油大豆146萬畝;引進馬鈴薯精深加工企業,建設百萬畝馬鈴薯生產基地,播種馬鈴薯45萬畝;推進農牧結合擴大飼料作物種植,建設百萬畝飼料牧草生產基地,播種飼料牧草32.6萬畝;依託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百萬畝經濟作物生產基地,經濟作物總播種面積47.1萬畝;結合退耕還林,建設百萬畝柞桑蠶生產基地,放養柞蠶732把,栽桑樹700畝。

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業。充分利用我市資源富集和生態環境優勢,建設綠色農業生產基地11個,種植綠色食品面積125萬畝,11個產品獲得a級綠色食品,2個產品獲得歐盟有機食品認證,產量達12萬噸。

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與俄在林業、畜牧、水產、農機、農科研等多個領域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引進農業先進生產技術和優良品種30多項。建立了中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在俄建設境外綜合開發區。農副產品出口發展到10大類100多個品種。

二是加快龍頭企業建設,靠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明確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提高農業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突出發展主導產業,圍繞麥、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藥等十大主導產業和5個成長性較強的產業,構建龍頭企業群體、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進產業化發展。

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全市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29家,帶動基地面積137萬畝。實施品牌戰略,重點培育 “玉鈴”牌馬鈴薯、“雙河”牌極小粒豆、“驛站”牌馬肉干等6個具有較大市場影響的農產品品牌。

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在縣域和中心鄉鎮重點建設和完善了7個具有較好基礎的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全市現有各類農產品市場88處,基本形成了以鄉鎮批發市場為中心,城鄉農貿市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場體系。

三是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民增收。

加大農業新技術推廣和套用。推廣了一大批先進、適用、成熟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平均每年推廣項目20多個,累計推廣項目300項(次)以上。農業十項適用生產技術累計推廣面積達到2318萬畝。

建設市縣鄉三級科技園區156處,園區總面積50多萬畝,實現農民增收5000餘萬元。

大力實施種植業和牲畜業良種工程。引進推廣大豆、小麥、玉米等作物優良品種28個,建設各類種子繁育基地45處,推廣優良品種27個,農作物優質品種率達95%以上。建設大牲畜凍配站點92個。

努力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科學套用水平。對廣大農民進行多項目、分產業、逐層次的科技培訓。每年培訓鄉村幹部、科技戶、種田大戶及青壯年農民15萬人次左右。

四是夯實農業發展基礎,靠降低風險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和改造了***、**等堤防,極大地提高了這些地區抗旱防洪能力。目前,全市已有8個萬畝以上灌區,有效灌溉面積11萬畝。XX年,爭取國家級和省級旱田節水澆灌溉項目5個,受益面積可達16.22萬畝。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投資三年累計7113萬元,開發建設項目30個,完成中低產田改造19.27萬畝。大力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以實施天然林保護為目標,重點實施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生態效益補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四年共落實退耕還林面積5萬畝,造林56.8萬畝,建成多種類型自然保護區5個,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

125萬畝。不斷提高農機裝備水平。3年來,全市累計投入農機更新資金1.6萬元,更新大中型農機具4786台(套),到XX年全市農業機械原值達6.776億元,農業機械總動力達95.63萬千瓦,畝均耕地擁有農機動力 0.132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86.5%。

五是大力發展非農產業,靠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畜牧業,實現農業內部轉移。目前,全市從事養殖業生產專業養殖戶達4579戶,占農戶總數2.3%。從事山產品採集、食用菌栽培和水產等副業生產農戶也不斷增加。

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拓寬社會轉移空間。通過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鼓勵和吸引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截止XX年底,全市轉移剩餘勞動力6.04萬人,占農村勞動力16.6%,平均每6個農業勞動力中就有1人外出務工,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占農村人均純收入28%。

市農民收入調查報告
2024年收入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近年來,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態勢良好,農民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XX、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225元、2393元,較上年增長3.4%、7.6%。

我們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靠發展優勢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建設五大生產基地。抓住國家和省實施“大豆振興計畫”機遇,建設百萬畝高油大豆生產基地,XX年播種高油大豆146萬畝;引進馬鈴薯精深加工企業,建設百萬畝馬鈴薯生產基地,播種馬鈴薯45萬畝;推進農牧結合擴大飼料作物種植,建設百萬畝飼料牧草生產基地,播種飼料牧草32.6萬畝;依託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百萬畝經濟作物生產基地,經濟作物總播種面積47.1萬畝;結合退耕還林,建設百萬畝柞桑蠶生產基地,放養柞蠶732把,栽桑樹700畝。

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業。充分利用我市資源富集和生態環境優勢,建設綠色農業生產基地11個,種植綠色食品面積125萬畝,11個產品獲得a級綠色食品,2個產品獲得歐盟有機食品認證,產量達12萬噸。

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與俄在林業、畜牧、水產、農機、農科研等多個領域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引進農業先進生產技術和優良品種30多項。建立了中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在俄建設境外綜合開發區。農副產品出口發展到10大類100多個品種。

二是加快龍頭企業建設,靠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明確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提高農業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突出發展主導產業,圍繞麥、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藥等十大主導產業和5個成長性較強的產業,構建龍頭企業群體、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進產業化發展。

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全市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29家,帶動基地面積137萬畝。實施品牌戰略,重點培育 “玉鈴”牌馬鈴薯、“雙河”牌極小粒豆、“驛站”牌馬肉干等6個具有較大市場影響的農產品品牌。

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在縣域和中心鄉鎮重點建設和完善了7個具有較好基礎的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全市現有各類農產品市場88處,基本形成了以鄉鎮批發市場為中心,城鄉農貿市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場體系。

三是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民增收。

加大農業新技術推廣和套用。推廣了一大批先進、適用、成熟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平均每年推廣項目20多個,累計推廣項目300項(次)以上。農業十項適用生產技術累計推廣面積達到2318萬畝。

建設市縣鄉三級科技園區156處,園區總面積50多萬畝,實現農民增收5000餘萬元。

大力實施種植業和牲畜業良種工程。引進推廣大豆、小麥、玉米等作物優良品種28個,建設各類種子繁育基地45處,推廣優良品種27個,農作物優質品種率達95%以上。建設大牲畜凍配站點92個。

努力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科學套用水平。對廣大農民進行多項目、分產業、逐層次的科技培訓。每年培訓鄉村幹部、科技戶、種田大戶及青壯年農民15萬人次左右。

四是夯實農業發展基礎,靠降低風險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和改造了***、**等堤防,極大地提高了這些地區抗旱防洪能力。目前,全市已有8個萬畝以上灌區,有效灌溉面積11萬畝。XX年,爭取國家級和省級旱田節水澆灌溉項目5個,受益面積可達16.22萬畝。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投資三年累計7113萬元,開發建設項目30個,完成中低產田改造19.27萬畝。大力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以實施天然林保護為目標,重點實施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生態效益補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四年共落實退耕還林面積5萬畝,造林56.8萬畝,建成多種類型自然保護區5個,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125萬畝。不斷提高農機裝備水平。3年來,全市累計投入農機更新資金1.6萬元,更新大中型農機具4786台(套),到XX年全市農業機械原值達6.776億元,農業機械總動力達95.63萬千瓦,畝均耕地擁有農機動力 0.132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86.5%。

五是大力發展非農產業,靠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畜牧業,實現農業內部轉移。目前,全市從事養殖業生產專業養殖戶達4579戶,占農戶總數2.3%。從事山產品採集、食用菌栽培和水產等副業生產農戶也不斷增加。

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拓寬社會轉移空間。通過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鼓勵和吸引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截止XX年底,全市轉移剩餘勞動力6.04萬人,占農村勞動力16.6%,平均每6個農業勞動力中就有1人外出務工,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占農村人均純收入28%。

關於農村居民收入情況調查報告範文
2024年收入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有關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燕郊地區農民收入持續不斷增加,年勝一年,對數據深入分析發現,村民們推陳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模式,發展多項經營的商品農業,另外農民思想也發生轉變,不再固守土地,離鄉務工也推動了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從鎮政府提出“農民增加收入一個主要途徑是調整 農業 產業結構”以來,鄉黨委、 政府 帶領燕郊村民緊緊圍繞 糧食 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抓調整,突出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業、大棚農業。在種植小麥,玉米的基礎上,建設大棚生產基地,種植綠色生態食品,憑藉燕郊是北京郊區的良好區位,大棚種植漸漸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幾年來看,20x年農業的比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農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農民增加收入的另一個主要途徑是外出務工收入據XX年 統計 ,全鄉總勞力8206人,其中長年外出務工 勞動 力2966人,約占總人口20.4%。從調查情況來看,外出務工勞動力按每年最低純收入2400元來算,全鄉僅外出務工一項可帶回資金712萬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存在著中國底層勞動人民的普遍弱勢。

當前農民的消費開支負但仍然過重,據調查,農民的收入主要支出於農業生產、 醫療 費、學費等。由於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有較大程度的增長,農業生產的費用仍然要占農民收入相當大的比例;另外是醫療費用支出,農民一旦生病住院,醫療費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生病後,致使該家庭勞動力缺乏,常常很快就會返貧。

另外,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不高,雖然鄉黨委,政府加大了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農民的素質有所提高,但是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有待提高,主要體現在生產 經營 管 理 技能、 文化 科學素質和觀念意識等方面,既影響了農業的生產,也影響了勞動力的移,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只能做苦力和勞動密度高的行業,未能以勞動力產生勞動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優勢不能顯現。

農民經營生產方式粗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生產規模過於狹小,規模經營還只是少數;二是 科技 含量低,農戶缺少農作物新品種的套用、種植、病蟲害有效預防等技術,新種一種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細耕種的田間管理以及精確的經濟核算,造成了生產資料的極大浪費和生產成本的增加。

農民的信息渠道單一。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從真正意義上相對獨立的生產經營單位成為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和決策者,改革把農民推向市場經濟的前台,農產品以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正確地掌握信息,指導生產經營成為在市場中取勝的必要條件,但從目前來看農民的信息渠道單一,農民信息不靈是農村的一大普遍現象,這就造成了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加大。

農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民仍然把糧食生產作為主要的收入,在買方市場的條件下農民增收產困難加大;二是品種不合格,突出表現在經濟作物中“大路”品種多,特色品種少;三是產業化經營程度低,不能形成主導產業品牌做大做強。

近年來,黨中央 國務院 高度重視“三農”問題,連續兩年的中央一號檔案都是關於“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是當前各級黨委、政府的一個中心工作,事關全局,意義非凡。 “農業興,農村富;農業穩,農村穩。”可見“三農”問題是當前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緊迫而繁重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對於燕郊這樣一個農業大鄉來說,要實現富民強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精神,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突出抓好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和新舉措,採取綜合性措施,在發展戰略、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有一個大轉變。針對上述原因,我認為,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如是做。

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為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為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占先機;二是增強 質量 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著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於加快農村剩餘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 宣傳 ,大力營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 就業 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後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 廣播 、 電視 、雜誌、網際網路等手段,為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幹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乾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關於農民收入現狀調查報告
關於我市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
關於農民家庭現金收入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農村居民2016收入情況調查報告
2016關於城鄉收入差距調查報告
中國移動搜尋市場收入規模調查報告
移動增值業務收入發展狀況調查報告
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報告之某鎮居民收入情況
關於農民收入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農村低收入保障狀況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