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調查報告範文4篇

在中國,“留守兒童”問題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基於課題需要和我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我們針對留守兒童問題在某些偏僻的農村進行了實地的調查和走訪。通過這次調查,我們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性格、心理等方面存在著比較突出的問題,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協同合作。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裡,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包括內地城市,也有父母雙雙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新名詞,“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從農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就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中大部分處於0—14周歲,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它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打工後,與留守兒童聚少離多,溝通少,遠遠達不到其作為監護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絕對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諸多不盡人意處。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據XX年五普資料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近XX萬人。有專家推算和保守估計,近年14歲以下的留守兒童至少在4390萬以上。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高達18-22%。父母雙方都外出流動,兒童不能與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況在全部留守兒童中超過了半數,比例高達56.17%。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1、監護不力

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和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與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國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於正常家庭兒童,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進入國中階段以後,“留守兒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歲留守兒童的在校率僅為88%。在他們自我保護意識極端強化時,就會形成孤僻,焦慮,自私等心理,不願和人交往,對他人不信任,對自己不自信,缺乏了正當的引導,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問題,當他們寂寞無聊,,學校周圍網咖遊戲廳成為學生快樂的天堂。“留守兒童”大都是隔代撫養,代溝明顯,父母常年在外,總覺得有愧於孩子,便給錢以補償,老人也縱容孩子,不多加以管教,自己也放縱自己。他們享受著自己覺得應該得到的生活,不關心他們的父母在做什麼,在哪做,危不危險。“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2、缺乏撫慰

據西部某勞務輸出大省在一縣域內的調查顯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項調查顯示,19.6%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4%覺得自己受歧視,9.5%有過被遺棄的感覺。北方某省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兒童所占比例已高達20%。

3、疏於照顧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弱,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助,極易釀成嚴重後果。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屬於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對突發性事件也缺乏應變和自救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兒童”上學路途較遠,經常起早摸黑趕路,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4、社會關愛不足問題

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鬱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群體。加之,目前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係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係為紐帶展開的,對於自己家庭及親緣關係之外的其它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於是“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溫暖,有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並發展自己,於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可。

“留守兒童因”為父母的離開,在很多方面都發生改變,出現的主要問題如下:

1、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象其它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使他們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社會都經常出現一些與其它孩子不一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留守兒童監護人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由於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這對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常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他們把這種思想加注在不學習的思想,孩子無法享受正常親情關愛,逆反心理加強,網咖也不足以滿足,他們開始打架鬥毆,抽菸喝酒,其實哪個不是因為心中的孤獨寂寞。他們打架賭博,不關心自己的身體,安全也成為了重要的問題。他們感覺無人關心自己的生死,可是遠在他鄉的父母卻無能為力,苦口婆心、循循教導,卻讓他們覺得“煩人”。放縱自己,也放縱著著生命。

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萬人。今日發布的《農村留守兒童親職教育活動調查分析報告》顯示,32.9%的家長每天會和孩子聯繫一次,39.8%的家長每周會同孩子聯繫一次,21.1%的家長每個月才和孩子聯繫一次,4.9%的家長每年才和孩子聯繫一次,1.3%的家長甚至和孩子沒有聯繫。“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地的“留守兒童”中大部分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同時也面臨著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有親人安慰和關心。但由於這些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幾年都難以給孩子打一個電話、寫一封信、見一次面,以此維繫親情很難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給孩子予以足夠的關懷。有的父母多年不與孩子見面,甚至使孩子遺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談不上有何親情可言。由於長期遠離父母,逾四成以上“留守兒童”感到孤單,三成以上“留守兒童”出現心理衛生問題。

2、學習問題

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甚至完全減除了,使孩子在學習方面處於一種無人過問的狀況。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學好了,沒人夸;學壞了,無人罵。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學習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於是其行為開始出現偏差,各種超越道德、規則的行為開始在孩子身上出現。加上監護人本身對孩子親情缺失狀況的同情,於是在孩子行為稍有出格的時候也不會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離健康發展軌道的方向上越走越遠。缺乏管教引發行為失范甚至越軌,在“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極為普遍。儘管有許多留守兒童也表現出了強烈的求學願望,然而,“留守兒童”實際學習情況卻不容樂觀。

從總的調查情況來看,留守兒童只有2%的成績優秀,10%的成績中等偏上,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當差的卻占到了88%!這主要是由於心理問題的干擾以及學習自控力較差所造成的。有絕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反映無人督促學習,這反映出監護人本身的態度和能力減弱了原有家庭的監督作用,影響了他們自控力的形成。

3、生活問題

“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的生活狀況,問題尤為突出。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拋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為家庭務農的收入無法讓自己的家庭過上穩定的生活,否則如果有一點辦法,他們都會想法設法與孩子呆在一起的,所以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徵。雖然他們出去打工可以掙到一些錢,但其付出與收入相比依然是極不平衡的,有時因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掙到的錢還不能及時拿到手,所以他們在家庭生活方面是及其節儉的。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節儉方面表現的更為突出,表現在飲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飽就行了。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城市兒童,是備受父母及親友呵護的,而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著維持溫飽的生活。這些兒童在生病的時候,也往往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採取一些簡單的、傳統的方法治療,或者乾脆硬“扛”。 “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裡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另外,眾所周知,目前中國的農業被稱為“老弱病殘”農業。優秀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離開鄉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殘成了農業的主要勞動力。“留守兒童”在其稍有一點力氣的時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勞動者的隊伍中去,即使他們不去乾那些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過早的分擔家庭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的影響也極大。

從上面的簡單說明我們可以看到,出現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的問題很多,也很嚴重,已經不是個別人的問題了,而是關係到一個人數達2300多萬的群體的問題了,而且這個群體還在不斷壯大。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而面對留守兒童這一社會現象,無疑對中國日後的發展極為不利的。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他們都是農村的兒童,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身上出現的問題,使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要想找到解決的辦法,必須先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留守兒童”現象的出現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因為農村經濟發展滯後產生的。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們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時要儘量尋找其產生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儘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不至於耽誤一代人的成長。

農村國小“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親職教育的缺位,親情關愛的缺失,是導致孩子產生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

隔代監管和隔代教育使“留守學生”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問題,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很多家長外出務工後,就把兒童託付給年邁的父母(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負責照管孩子的農村老人不僅年邁而且絕大多數文化素質較低,難以從體力和智力上擔負監管重任,在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響下,“留守兒童”因“情感飢餓”而產生畸形心態,主要表現為:任性、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逆反心理重;性格孤僻,自我為中心,合作意識差;沒有禮貌,沒有上進心,集體榮譽感不強,道德品行較差;學習成績低下,學習缺乏自覺性、積極性和刻苦精神;由於家庭沒有稱職監護人,學校、家庭又無法溝通,學生厭學情緒日趨嚴重,學生就更加難管了。

(二)、學校的不當評價、教師的不當教育,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1、學校的“分數”評價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學校以分數高低來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教育評價機制,把學生劃分為好學生和壞學生,使得我們的教師把更多的精力傾注到那些學習成績好,聽話的學生,而對於那些學習基礎差,又經常違紀的學生,更是不聞不問,不理不管,而這一部分學生中,大多數是“留守孩子”。雖然新課改在不斷推進,學校的評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從各學校、基層教育部門制訂的考核細則中不難發現,無論從多少個指標中來考核教師,最終拉開教師之間分數的還是班級學生們的“考分”!

2、教師的不當教育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產生。

①教師不當學生觀,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之一。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的成績好壞或聽不聽話,是直接影響教師學生觀的主導因素。教師對成績好的學生投入更多的關注,對成績差的學生常常是一點機會都不給,或者是給予很少的機會。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大多數是“留守兒童”,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引起教師的重視和信任,於是就會抑鬱悲觀,往往以“不好”、“更不聽話”的方式與教師對抗。而他們的逆反又會激起教師對這部分學生的厭棄,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師生關係惡化,有的教師甚至採取挖苦諷刺的方式,給這部分“留守兒童”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

②教師落後教學觀,是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自主權。認為學生是白板,教師可任意塗抹。教師把學生看成課堂教學的附屬品,學生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教師,使學生產生自卑感、恐懼感。第二、信奉“嚴師出高徒”的古訓,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學生在課堂上不能有半點違背教師的意思,懲罰成為家常便飯,學生每時每刻如履薄冰,如臨大敵,很容易產生心理疲勞。第三、由於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對學生嚴重地不負責任,對學生的學習漠不關心。兒童在家得不到關愛,在校得不到溫暖,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三)社會的不良環境、成人的不良影響,是“留守兒童”產生心理問題的重大誘因。

社會是一個大熔爐,對於人的成長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社會教育的原因,存在的問題也十分嚴重,具體表現在:

1、社會上的不良場所對“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目前農村小集鎮上的一些公開的和隱蔽網咖,違反國家有關規定,為了賺錢,而大量招徠在校學生,甚至引誘學生。國小兒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強,而“留守兒童”又缺乏父母的監管,網咖對他們的不利影響就更大,經常偷錢、編造謊話逃學上網。

2、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對“留守兒童”的成長也帶來了不良影響

農閒時節,“閒人”太多,致使賭博風盛行。無事乾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賭博,許多“留守兒童”的代管監護人也參與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過問孩子的情況。這種“潛移默化”對孩子帶來很大的不良影響。

孩子是家庭的未來,更是祖國的未來。為了孩子能有一個美好的成長和生活環境,不讓孩子有過多的心理壓力,能讓每一個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對此,我有以下建議:

一、 家庭方面

目前在中國,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本身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繫,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親職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繫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通過溝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裡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咖、遊戲廳、錄像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獻出他們的愛心,應該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關愛更多孩子的成長。父母應該關注他們,聆聽他們的內心,而不是一味的教導。讓他們體會到親情,體會一個孩子應得到的愛。學校不該關注么?孩子的自卑心理、懦弱心裡不正是學校應該關注的么。從他們自身角度出發,不讓他們自卑自懦,讓他們在父母那裡缺少的愛被填補。社會更應該關注,了解他們的生活,關注他們,讓他們覺得自己不是被孤立的。

總的來說,父母之所以打工,主要因為“錢”。如果經濟發展好,人人過上小康日子,誰還會遠走他鄉,打工賺錢,哪裡還會有留守兒童之說。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持“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少年智則國治,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希望有更多的人繼續關注這些“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安全問題調查報告
兒童調查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一、問題概況

(一)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多

全國婦聯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 XX 萬人,並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已高達 18 %至 22 %。據中央教科所 “ 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研究 ” 小組抽樣顯示,甘肅、江蘇和陝西三省某 5 縣的留守兒童比例高達 47.7 %。勞務輸出大省四川在調查中發現,一般農村學校,農民工留守子女的比例達到 70 %,個別地方甚至達到了 85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的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力度必將進一步加大,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和比例還將增加和提高。如果不採取有效的解決措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必將更加突出。

(二)農村留守兒童的分布具有規律性

從時間上看,由於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依賴逐漸增強,留守兒童的比例與年齡成正比關係。調查顯示,國小留守兒童的比例要低於國中,國小低年級留守兒童比例要低於高年級。此外,從區域上看,由於受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分布具有從城市一集鎮一村莊遞增的規律。比如涪陵區江東片區農村學校留守兒童的比例就只有 18.7 %,作為集鎮的藺市鎮國小為 38 %,而在行政區域調整中被撤併的五馬鄉原所轄五馬國小為 44 %。

(三)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相關問題

一是親情缺乏,心理失衡。涪陵區調查顯示, 70 %的留守兒童 “ 十分想念父母 ” , 26 %的留守兒童 “ 偶爾想念父母 ” 。但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間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這些孩子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

二是習慣不良,學習較差。調查中發現, 36.7 %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他們不聽祖輩教導,在校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和欺負同學等行為。

三是教育單一,安全難保。留守兒童的父母在外,臨時監護人重養輕教,教育的責任就落到了學校,而學校教育是需要家長配合、社會支持的。在調查中發現,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監護人的配合。如家長會無人參加,學生違紀或者受到侵害後無監護人配合處理。留守兒童是弱勢群體,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沒有父母的直接監護,容易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

四是道德滑坡,價值扭曲。家長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條件,但部分家長容易忽視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別是部分父母長期在外,因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於是採取 “ 物質 + 放任 ” 的方式來進行補償,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擁有過多零花錢,極易形成功利主義價值觀、享樂主義人生觀和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甚至導致 “ 讀書無用論 ” 、 “ 拜金主義 ” 等錯誤思想抬頭。

五是留守兒童犯罪率逐漸上升。資料顯示,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在押的未成年犯上海市籍與外省籍的比例: XX 年為 6 : 4 ; XX 年猛增至 3 : 7 。這七成少年犯大部分是農民工子女,且這個群體已占未成年犯罪的 50 %以上。

(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任重道遠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難問題,已經成為農村教育中的突出問題。雖然中央和一些地方出台了不少的規定和辦法,如: “ 一幫一 ” 、 “ 手拉手 ” 、 “ 特別關愛 ” 、 “ 結又才幫扶 ” 、 “ 共享藍天 ” 、 “ 關愛行動 ” 、 “ 寄宿制工程 ” 、 “ 心理陽光工程 ” , “ 代理家長制 ” 、 “ 留守兒童之家 ” 、 “ 愛心爸爸 ” 、 “ 愛心媽媽 ” 、 “ 四老 ” 家長培訓班等。但應該看到,由於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具有長期性、廣泛性的特點,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又必須依賴經濟社會發展和突破體制障礙,所以目前在關愛留守兒童方面所做的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上層關注多,基層措施少;專家呼籲多,部門落實少;局部活動多,整體受益少;短期工作開展多,長效機制跟進少。

二、問題成因分析

(一)社會整體發展中存在農村勞動力欠規模流動與城鄉壁壘之間的矛盾

農村勞動力大規模流動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城鎮化,二是勞務輸出。城鎮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耕地面積僅 19 億畝,據測算,在農村現有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規模條件下,僅需 1.5 億勞動力,而現實情況是農村人口近 8 億,農村勞動力 4.98 億,剩餘勞動力近 3.5 億。按照要用城鄉統籌解決中國 “ 三農 ” 問題的思路,必然要加快推進城鎮化,這就意味著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要進入城市。勞務輸出是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巨大的收入差距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由西部流向東部,由鄉村流向城市。很多地方政府將勞務經濟作為本地區 “ 第一經濟 ” 來發展,加劇了這一趨勢。

(二)留守孩子家庭多有教育意識薄弱和教育方式不當兩大頑症

教育意識薄弱,重養輕教。外出打工的部分農村家長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造成了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農業部 XX 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 “ 怕影響子女上學 ” 僅占第一、第二選擇的 6.7 %。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識淡薄。

(三)學校教育中有課程設定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

教師的關注是兒童形成學習動機的外部動因之一。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比較其他學生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

三、對策及建議

建議要抓好以下幾點:

(一)抓好三大重點工程

一要在繼續實施 “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 的基礎上積極推進 “ 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 ” 。農村寄宿制學校可以讓留守兒童受到更多的監督、照顧與關愛,減少留守兒童受教育的斷層與真空,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有效途徑。但目前在實際工作中, “ 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 ” 還存在硬體建設不能滿足學生寄宿的需要,很多學校還沒有建成標準的寄宿制學校,即使具備寄宿條件的學校,接納能力也很有限。另外還有管理的人員和經費欠缺。針對這些問題,建議:第一,目前,要抓緊對 XX 年以來工程實施情況進行檢查評估,並在第一輪工程結束後,國家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繼續實施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第二,加強寄宿制學校的管理。第三,寄宿學校要優先考慮留守兒童。第四,積極推進 “ 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建設工程 ” ,努力縮小城鄉間在教育資源、辦學條件上的差距。二要加速推進 “ 共享藍天 ” 工程。 “ 共享藍天 ” 工程啟動以來,在全國引起了一定的反響,但是各級地方政府跟進乏力,尤其是在機構的設定和經費保障方面進展緩慢。為此建議:第一,加強督查和落實工作。第二,敦促儘快:成立專門機構。建議各級地方政府儘快增加編制、配備人員成立一個專門的強有力的協調機構。第三,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和測評體系,落實工作經費。各級地方政府要建立相關的督查、激勵、信息反饋機制和測評體系,落實工作經費,為開展 “ 共享藍天 ” 大行動提供組織和財力保障。三要儘快完善 “ 綠色通道 ” 暢通工程。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除了在 “ 留得住 ” 上做文章外,還要在 “ 流得暢 ” 上想辦法。根據相關規定,農民工子女異地入學問題由接人地負責。

(二)完善推廣三種經驗

一要豐富和推進校園關愛活動。雖然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因社會和家庭而產生,但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在解決農村留守學生教育問題上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家長遠離孩子時,學校更應該扮演孩子第二個 “ 家 ” 的角色,主動承擔起更多的教育義務。二要完善和推廣 “ 代理家長制 ” 。 “ 代理家長制 ” 源於重慶市南川區鳴玉中學,其經驗經過多家媒體宣傳得以在重慶和全國推廣。這是目前被證明了的在關愛和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對策和措施中最充滿人性關懷、最因地制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被認為是最值得推廣的辦法。但是,此制度在推廣的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角色認定難,制度跟進難,責任落實難,長期堅持難。為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 “ 代理家長制 ” :第一,建立準入機制。代理家長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本人願意,二是家長認同。第二,建立跟蹤評估機制。第三,建立退出、獎勵機制。第四,建立綜合代理模式。第五,嘗試建立補助機制。

(三)構建三大保障體系

一要發揮政府社會管理職能,進一步推行公共財政制度,完善經費保障體系。二要抓住統籌發展契機,逐步拆除體制屏障,完善制度保障體系。三要明確家長監護職責,幫助家長最佳化選擇,加固監護保障體系。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兒童調查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XX縣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占75.4%。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為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為全面了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親職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親職教育工作,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先後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國小及幼稚園全面普查。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總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國小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范、心裡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布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占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占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託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網路,抽菸、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占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親職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乾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親職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親職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於我縣留守兒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廣,近而在開展的留守兒童的工作中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縣對留守兒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認為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親職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於教育內容、課程設定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畫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及建議

1.加大支持力度,最佳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路。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親職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親職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3.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監督網路。對於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要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更多的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心裡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縣婦聯在教育部門的配合下,首先以XX縣第四中學為例,建立了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示範家長學校,就是讓這部分學生住校,教師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愛,以多種方式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現在該學校有留守班級3個,近160名學生。

4.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親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最佳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親職教育工作的職責,著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親職教育工作,大力發展農村和社區親職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路,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親職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加強對外出務工父母和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引導,真正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關於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總結
兒童調查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XX年5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調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貴州省等6個勞務輸出大省(直轄市)的12個縣(市、區)進行,共調查四至九年級農村留守兒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兒童2731人(占37.2%)、教師687人、校長42人。

一、總體情況

本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總體上形成了比較積極的價值觀,對未來懷有希望,嚮往城市生活,家庭關係良好。有92.1%的留守兒童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1.9%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有82.4%的留守兒童對未來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後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兒童與母親關係很好,89.4%與父親關係很好,大多數留守兒童將母親視為最重要的支持來源。

二、成長中的九個突出問題

1.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

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遭遇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的留守兒童比例都高於非留守兒童,其中前四項分別高5.3、1.6、3.9和3.1個百分點。

2.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不足

有20.4%的留守兒童自評學習成績偏下,82.1%的人有過成績下降的情形。留守兒童學習不良行為較多:沒完成作業(49.4%)、上學遲到(39.6%)、逃學(5.5%)的比例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8.6、4和1.3個百分點;不想學習(39.1%)和對學習不感興趣(43.8%)的比非留守兒童高5.6和3.2個百分點。留守兒童缺乏所需要的學習輔導:有68.7%的留守兒童曾聽不懂老師的講課內容,有58.1%的人在學習上遇到問題沒人幫助,比非留守兒童都高出5.8個百分點。

3.留守兒童社會支持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

留守兒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來源依次是母親、同學朋友和父親,而在非留守兒童的支持來源中,父親第二,同學朋友位列第三。母親仍是留守兒童最重要的社會支持,是最親近的人,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實際幫助來源以及價值肯定者。同學朋友是留守兒童心裡話的首位傾訴對象和遇到困難的第一求助人選,但需警惕不良群體的影響。30.5%的留守兒童認為校園裡或周邊有不良幫派團伙,25.7%認為有同學加入不良幫派團伙,分別比非留守兒童高4.3和1.4個百分。老師對留守兒童的支持更多地體現在學習輔導上,情感支持相對欠缺。22.6%的留守兒童覺得在需要時沒人能幫助自己。

社會支持狀況是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預測變數,社會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兒童消極情緒更多,經常感到煩躁(46.0%)、孤獨(39.8%)、悶悶不樂(37.7%),以及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19.7%)的都多於非留守兒童。

4.留守女童負面情緒相對明顯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納程度更低,對自己總體上感到滿意(76.5%)和經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個百分點,而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個百分點。經常感到煩躁(47.6%)、悶悶不樂(38%)和無緣無故發脾氣(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個 百分點;女童自評父母外出後,自己比原來抑鬱、焦慮、愛發脾氣、膽小的比例也高於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經常覺得孤獨,不僅高於留守男童6.2個百分點,也高於非留守女童6.7個百分點。

5.留守男童問題行為令人擔憂

留守男童問題行為多,學習及校園生活中的障礙也多。留守男童遲到(41.8%)、逃學(7.4%)、受老師懲罰(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個百分點;不想學習(40.4%)、對學習不感興趣(44.8%)、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64.4%)、沒完成作業(54.8%)、成績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個百分點,也都高於留守女童。有51.6%受過同學、高年級學生、社會上的人或幫派團伙欺負,高於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個百分點。

6.父母外出對國小中年級兒童影響更大

感覺父母外出後自己更容易被欺負(23.7%)、被歧視(19.8%)、性格比原來內向(41.7%)、膽小(18.9%)的四年級留守兒童比例在6個年級中最高。他們經常想念父母(76.7%)、擔心見不到父母(59.2%)、擔心父母不愛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學生高21.3、25和11.1個百分點。四、五年級的留守兒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級的學生最需要學習輔導。

7.青春期疊加留守使得初二現象更為顯著

初二留守學生在學習及校園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礙更多,上學遲到(49.8%)、逃學(8.7%)、不想學習(62.8%)、對學習不感興趣(67%)、聽不懂老師講課內容(86.3%)、遇到問題沒人幫助(68.4)、沒做完老師留的作業(62.7%)以及被老師懲罰(75.2%)比例均高於初二非留守學生,分別相差2.3-14.4個百分點。

初二留守學生與父母的關係更差,經常和媽媽交流(64.3%)、經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於初二非留守學生4.1和8.7個百分點,而被父母訓斥嚇唬(22.8%)的初二留守學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學生把同學朋友視為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43.38%),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母親,其中的某些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8.寄宿留守兒童對生活滿意度相對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習慣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飯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個百分點,平均每天睡眠9小時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個百分點。學習和校園生活狀況更糟糕,上學遲到(49.2%)、沒完成作業(54.6%)、不想上學(45.6%)、對學習不感興趣(48.9%)、聽不懂老師講課(62.9%)、很難集中注意力學習(56.7%)、成績下降(78.5%)以及被老師懲罰(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於非寄宿生,相差5.9—12.6個百分點。

寄宿留守兒童各種需求的未滿足程度高:一是學習輔導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學業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習經常有老師答疑的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單調,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學習之餘或節假日最經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學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鍛鍊、玩耍(38.5%)和看電視(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兒童表示在住校期間想家,僅兩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師會經常找他們談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滿足寄宿留守兒童的成長需求。寄宿學校的軟硬體設施較差,生活衛生設施配備與維護狀況不容樂觀,就餐滿意率僅六成多;安全狀況堪憂,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發生過丟失財物的現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學拉幫結派欺負別人。

低齡寄宿趨勢明顯。有35.2%的留守兒童是從國小就開始寄宿的,其中15%從國小四年級及以下就開始寄宿,寄宿留守兒童從國小高年級不斷向下延伸,少數學校還出現了一年級甚至是幼稚園就開始寄宿的現象。

9.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整體狀況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兒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親外出的,占40.2%,母親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在各個方面的問題最突出。他們生活習慣更差,網路不良行為更多,意外傷害更多,對留守生活的負面體驗也更高;學校表現更糟糕,遭受欺負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納和人際交往方面,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表現矛盾,他們覺得自己更有用,同時也覺得別人比自己運氣好;他們覺得自己更受人歡迎,但不願意和別人談話聊天;他們認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無助感最強。

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雖然面臨學習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最低,但他們沒有放棄對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舊錶現得積極向上,他們中有94.4%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比父親外出的高2個百分點;有87.8%對未來懷有希望,比父母外出的高6.3個百分點。

三、對策建議

1.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法律和政策體系,立法保障親子團聚、早期教育、親職教育指導。

2.完善監護制度和國家救助體系,強化父母法定監護責任,探索有償代理監護制度,加快完善國家監護和救助體系。

3.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領導協調機制,搭建工作平台,統籌經費保障機制,制定並提供學校留守兒童關愛工作流程及規範。

4.構建全方位的留守兒童教育保護網路,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配套設施建設,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支持和監管,在留守兒童集中的社區建立關愛服務陣地,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安全保護預警與應急機制。

5.充分發揮群團組織和專業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積極探索共青團統籌、團屬組織聯動、青年社會組織合作的工作體系,建立幫扶活動的長效機制,著力發揮專業社會工作者在留守兒童服務中的作用。

6.注重滿足不同類型留守兒童的多樣化需求,考慮性別、年齡段及監護類型不同的留守兒童的特點。

7.通過吸引外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以及鼓勵、支持和幫助有條件的外出農民工帶著子女舉家進城,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相關推薦:
3月關於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2018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情況報告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社會實踐調查
2018關於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2018下半年留守兒童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2024年農村兒童教育調查報告
2017最新兒童零食消費市場調查報告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2017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範文
2024年關於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