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關於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2018

一、背景目的

縣婦聯最新調查顯示,全縣有農村留守兒童6005人,全縣學齡兒童34675人,占17.3%。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XX年頒發了《岐山縣兒童發展規劃(XX—2024年)》。近年來,全縣各級婦聯組織發揮優勢,深化調查研究,組織關愛活動,健全關愛網路,強化家教指導,為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機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XX年以來,共組織“六一”慰問、“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助學金”、“維權救助”等項目活動總計58.8萬元,縣婦聯把留守兒童相對突出的京當鎮和故郡鎮作為試點鎮。目前,我縣的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機制正在逐步建立,留守兒童成長環境逐步最佳化。

在總結幾年來有效做法的基礎上,縣婦聯對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制從工作和實踐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為健全關愛服務機制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決策依據。近期,縣婦聯開展了“健全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制專題調研”活動,初步提出關愛服務機制的構成要素、運行機制及組織保障等,推進關愛服務機制建設的科學化、常態化、長效化、實效化,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二、構成要素

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機制是指針對留守兒童在成長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圍繞關愛服務,在政府主導下的多部門責任主體和社會參與,所提供的補償性措施和全方位的社會支持。基本原則是: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兒童優先的原則,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堅持因地制宜、立足實際的工作模式,堅持多措並舉、關愛服務的相應措施。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機制的責任主體是:黨委政府的相關部門。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機制基本構成要素包括:

一是關愛機制:包括領導小組、責任分工、政策支持、考核評估等。

二是關愛網路:構建政府保障、學校教育、家庭監護、社會幫扶、親情關護相結合的關愛網路。

三是關愛陣地:學校、家庭和鎮村組(社區)是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機制的重要陣地。學校是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機制的主陣地,建在鎮村組(社區)的婦女兒童之家、校外輔導站、青少年活動中心、託管機構等是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有效依託。家庭是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的重要基礎。

四是關愛隊伍:主要由精通、作風紮實的專業工作隊伍;教師、心理、法律組成的專業隊伍;富有愛心和社會責任感的志願者隊伍組成。

五是關愛活動:針對留守兒童實際需求,設計和開展專職親情撫慰、結對幫扶、扶貧助困、心理疏導、家教指導、技能培訓、安全保護等多種形式、富有實效的活動。

三、 運行模式

一是注重以政府為主導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政府作為社會公共權利主體,對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承擔著主要責任和義務。政府應牽頭整合各方資源,為留守兒童提供政策、教育服務、衛生服務、社會福利和就業服務等方面的支持。

二是注重以學校為重點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由於農村留守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親情和親職教育缺失弱化,對留守兒童負有義務教育的學校必須通過建立補償機制來彌補和完善。鼓勵教師擔任“代理家長”,在寄宿制學校建立心理諮詢輔導室、開通心理諮詢熱線、配備專職人員,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注重以鎮村組(社區)為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要以村級農家書屋、活動中心為基礎,通過“代理家長”和“鄰里幫扶”,採取託管的形式,就近解決留守兒童家庭課外的作業難題。以鄉規民約形式推行留守兒童監護人的監督制度,建立安全保護預警和應急機制,配合學校和家庭共同做好留守兒童的生活照顧和安全管護。

四是注重以家庭為核心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推行監護人監控制度,強化留守兒童家長責任意識;明確約束規定,建立有效的留守兒童家長自律機制;加強親職教育指導,倡導、鼓勵留守兒童家長外出務工時儘量留一人在家撫養和教育子女,或返鄉就地就近就業創業,促進留守兒童減量化。

五是以社會參與為支持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通過全社會的文化建設、媒體宣傳引導等,構建留守兒童的精神支柱;發動社會各界和志願者提供實質性的關愛和幫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留守兒童關愛資源的不足,解決留守兒童的實際困難。

四、 保障措施

一是動態信息。以準確、全面、共享為原則,定期監測、層層建檔、及時匯總、深入分析、準確評估和共同使用留守兒童信息庫,為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提供詳實可靠依據。

二是法律政策。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深入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最佳化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根據實際進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保護、義務教育等有關制度,強化和支持家長履行對子女的監護教養責任。進一步完善委託監護制度。

三是監督考核。制定考核指標體系,對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機制進行專項考核,將其納入縣、鎮、村黨委政府和各相關部門的年度考核目標,納入基層考核,納入義務教育檢測指標體系和教師考評考核,切實保證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機制的各項措施發揮實效。

四是統籌機制。設立留守兒童關愛專項經費、建立關愛基金,多渠道開展社會籌資等方式,重點保障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機制中專職人員隊伍、陣地建設、專項活動、親職教育指導等經費的落實。形成教育牽頭,婦聯、綜治、團委和關工委、公檢法司等相關職能部門以及社會組織廣泛參與的工作推進機制,定期開展專項督查,推廣典型經驗,解決突出問題,合力做好留守兒童的關愛服務工作。

範文二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行列,如何關注老人愉快的度過晚年,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老齡化成為社會工作的一項重要的內容。“空巢老人”是指不與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無子女的老人,也包括與子女分開居住的老人。據全國老齡委統計,我國60歲以上老人占人口總數10%,XX年將達到2億。同時,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夫婦外出去繁華都市打工,隨之產生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他們正處於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但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缺少父母情感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兒童甚至會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3月中旬,為了仔細了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生活和生存狀況,該鎮組織部分人大代表和駐鎮政協委員對全鎮37個村、3個社區居委會進行調研,對彭王、長王兩村進行重點調查,以尋求改善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生活保障的良策。

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

(一)空巢老人生活現狀

據調查,黃集鎮有60歲以上空巢老人3570人,占總人口的4.20%,占老齡人口的45%。其中彭王、長王兩村共有空巢老人142人,其中60— 70歲的70人,占49%;71—81歲的56人,占39%;80歲以上的16人,占12%;一人獨居的6人,占4%,夫妻同居的99人,占69%;長年有病的42人,占29%;長年參加生產勞動的100人,占70%;在家撫養孫兒的52人

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空巢老人對現在生活狀況比較滿意。有81%的農村空巢老人依靠子女或自己勞動進行自養。從事農業生產或其他副業的自我勞動收入以滿足基本生活要求。如:彭王四組98高齡的老奶奶王明珍,53歲時老伴去世。1984年,子孫因工作需要遷居襄樊後,她一直獨守空巢,開墾2畝荒地,靠自己的勞動進行自養。她說:兒孫買房、上學需要花大錢,我自己能過,不願給子孫找麻煩。隨著經濟收入、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因為吃喝問題而發愁。多數老人期待與兒女一起生活,他們認為和家人一起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而對生活水平的要求比較低。但由於住房、代溝或者不願意給子女添麻煩等種種原因未能夠與子女一起生活。加上老人與子女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為避免產生衝突與矛盾,而選擇獨立生活。個別子女具備所需的物質條件,但贍養老人的觀念很淡薄,嫌棄老人,從而使老人不得不獨守空巢。大多因了子外出打工或女兒出嫁,老人不得不獨守空巢,管理責任田,養家護院,或撫養孫兒。因此,孤獨是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極大隱患。部分老人感覺到自己步入老年後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社會認同感不能得到滿足。他們都盼望子女能回來看望自己,因缺乏親情倍感孤獨。同時,身體狀況是老年人最擔心的問題。晚年後,由於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及四肢麻木等疾病所困擾,有的老人看不起病,有的甚至擔心子孫購房、上學及日常生活開支大,怕給子女拖累而拒絕接受治療。“老有所樂”也是空巢老人所追求的。46%的老人認為,只要心境好,能夠有自己比較滿意的生活方式、娛樂休閒方式就可以了,快樂才是關鍵的。有的老人以種地拾柴、放牧養禽為樂,有的老人喜歡聚集一起談古論今,有的則喜歡打麻將、看京劇。

農村空巢老人家庭還普遍面臨看病就醫、農業生產投入、人情往來等經濟壓力,同時子女外出務工還導致不少老人接替子女承擔農業生產、人情往來等責任,加重了經濟負擔。

但70歲以上高齡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他們在吃飯、穿衣、入廁、上床、洗澡、走動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難,尤其是兩位老人同時得病,或一位老人獨居更為困難。

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渴求的重要內容,尤其是來自家庭成員的上門探視、打電話問安等形式,他們渴求的探視頻率要求在一周或一月一次。他們渴求向配偶、子女或親友傾訴煩惱。

(二)留守兒童生活現狀

通過調查,黃集鎮總人口為8.5萬人,14歲以下兒童16820人,其中留守兒童達5712人,占兒童總數的34%。通過對彭王、長王兩村的178名留守兒童抽查,留守兒童父母一方外出的107人,占60%;留守兒童父母同時外出的71人,占40%;留守兒童中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的64人,占35%;被託付給親戚、朋友監護的7人,占4%。

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這種狀況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饑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燥、衝動易怒,常常將無端小事升級為打架鬥毆。因人口流動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1、監護不力,九年義務教育難以保證

通過對該鎮秦家學區走訪調查發現: 80%以上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農村學校受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教學理念的局限和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及國中教育的在學率都低於正常家庭兒童。

2、缺乏撫慰,身心健康令人擔憂

據調查,有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幾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通信頻率月均不足1次。由於父母長期外出,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問題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了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隱患,導致一部分兒童行為習慣較差,並且極易產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為失控甚至犯罪的傾向。19%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不如人,11%覺得自己受岐視,9%有過被遺棄的感覺。

3、疏於照顧,人身安全不容忽視

監護責任不落實,監護人缺乏防範意識,兒童防護能力習,農村留守兒童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了侵害的對象。公安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被拐賣兒童群體中,第一位是流動兒童,第二位是留守兒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時得到父母幫助,極易造成嚴重後果。

相關推薦: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情況報告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社會實踐調查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
2017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查報告
有關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2024年農村留守兒童人際關係調查報告
2024年關注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範文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000字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調查報告2017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