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稅費改革後我市教育財務管理現狀調查報告

農村稅費改革是繼我國農村土地改革、聯產承包之後又一次重大變革,是黨中央、xx為加強農業基礎地位,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規範國家、集體、農民三者之間的分配關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長治久安的一項治本之策。它既涉及生產關係的調整,又涉及上層建築的改革,尤其對農村基礎教育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農村稅費改革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是機遇,主要體現在:一是農村稅費改革明確了各級政府對基礎教育的責任。在xx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問題;二是基礎教育經費投入機製得到了重新構建,加大了政府對辦學的投入力度,使政府對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投入進一步強化,由過去農民集資辦學轉變到國家辦學,將有力地推動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三是為加快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契機。學校編制的確定,在用人機制上優勝劣汰,競爭上崗,有利於減員增效;四是為學校布局的調整,教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薄弱學校的改造與合併,危房的改造創造了條件。總之,農村稅費改革從多方面推動著基礎教育內部的改革,為基礎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時機。

我們要看到農村稅費改革給教育財務管理的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基礎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農村稅費改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我國幅員遼闊,地域間發展不平衡,農村基礎教育本來就存在一系列問題未得到解決。稅費改革的實施,意味著過去在農村收取的“教育費附加”和“集資”將統統取消,農民負擔是減輕了。但如果地方、市、鄉各級政府對實行新體制認識上不統一、不提高,國家的政策和措施不到位,將會出現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下滑,多年努力得到的基礎教育的發展,將會遭受損失。稅費改革對教育財務管理上的影響具體表現在:

第一,教師工資難兌現,教師隊伍難穩定。麻城是革命老區、庫區、貧困山區,連續兩年市財政可用財力平均只有15119萬元,地方財力非常有限。我市現有教師12628名(包括離、退休人員),按全額工資計算,年需要14128萬元。稅費改革前,教師工資主要來源於四個方面:一是市級財政預算;二是農村教育費附加;三是從學生中收取;四是中央轉移支付。XX年,我市年初財政預算3206萬元,農村教育費附加1343萬元,教師工資統籌(從學中收?3000萬元,轉移支付815萬元,合計8364萬元,保教師“四塊”工資8472萬元尚有缺口108萬元。農村稅費改革,教育“一費制”的試行,教師工資統籌的3000萬元和教育費附加的1343萬元共4343萬元落空,加上原有缺口108萬元,保教師四塊工資缺口4451萬元。地方財力有限,教師工資難以兌現,按國家政策,教師四塊工資必需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並按時足額發放,我市市委、市政府克服很多困難,將上級轉移支付和市財政預算捆綁起來使用,教師“四塊”工資基本得到保證,但教師的補助工資即“彈性”部分沒有著落,各項補貼不能兌現,農村中國小教師每人每月要少拿工資300元至400元。教師待遇偏低,心理不平衡,教師隊伍不穩定,人心思走,大批骨幹教師外流,有的出外打工,有的繼續深造,有的已跳槽到別的單位,我市“不辭而別”的教師近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