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

事實上,農民工子女面臨著更現實的問題。他們從農村到了一個繁華的都市,因為經濟,因為地位,因為父母的艱難處境,農民工孩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本身就在經濟條件等方面處於弱勢地位,好不容易能與城裡的孩子坐在同一個教室里接受質量較高的教育,卻又要承受來自城市孩子的種種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難沒有讓他們退縮,可心靈的創傷卻難以撫平。“親情失落、心理失衡、行為失控、學習失教、安全失保、監護失助”已成為他們中的普遍現象。  引起農民工子女心理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三個方面:一是環境的“軟歧視”。民工子女在城市就讀,常常被另眼相看。二是民工家庭的負面影響。民工家庭中,有相當一部分家庭條件不利於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三是流動頻繁的慣性效應。一些家長工作不穩定,造成子女頻繁轉學。由於生活環境比較複雜,他們很難保持心理平衡,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在我們對收回的問卷進行統計的過程中發現,農民工子女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諸多煩惱,其中學習基礎不好,難以接受老師教的知識,有個別老師有偏心現象,有受同學排斥的情況,沒人輔導作業等情況都有呈現(見圖一)。調查同時顯示,有10位受訪者表示在學校曾因為自己是農民工子女而遭受過老師或者城市的同學的不公平待遇。“我的國語不標準,一開口說話城裡的孩子就笑話我,而方言又聽不懂,很難和他們溝通。所以我在學校很少開口講話。”這是一名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無奈地表示。

關於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 - 雪人 - 雪人的部落格

另外,我們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4.9%的父母偶爾輔導他們的學習,而5.1%的家長從不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對於孩子在學習中無助的表現,家長調查中也同時表明,有12.5%家長表示“從來沒有” 時間輔導孩子學習,而70.83%家長表示“有,但時間不是很多”,這些都會對孩子的情感與心理方面產生影響。

調查表明,有39名農民工子女,曾經因父母務工地點或學校接收等方面的原因轉過學。其中轉學1次的有26人,轉學2次的有8人,轉學3次或3次以上的有5 人(見圖二)。而在針對家長的問卷調查中也同時顯示,受訪農民工夫妻雙方都在外務工的占58.33%,經常更換地點租房的占37.5%。這些無疑都對孩子的學校教育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

而在我們對在學習和生活中尋求幫助的對象情況分析中發現,農民工子女在學習上或生活中遇到了問題,選擇同學為第一傾訴對象的比例為59.18%,第二為父母,比例為37.76%,而第三則是老師,比例為 3.06%。農民工子女在學習生活中有了煩惱向家人傾訴的比例並不高,而老師就更低。孩子與家長老師缺乏溝通,而這種情緒的長期積累,對於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非常不利。

而上述問題並未引起家長重視,甚至在學校方面對這些問題也了解甚少。城市裡的大部分農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質較低,也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藝術,家裡也沒有營造適合孩子讀書的基本環境。這樣,就導致了孩子由於學習遇到困難而不知向誰請教的現象。我們的訪談結果表明,農民工跟孩子間溝通的話題主要是學習方面。其他各個方面的溝通都相對欠缺(見圖三)。

這一問題的產生究其原因,可以從以下方面來看:一方面,農民工在城市工作很忙,有的家長須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多;另一方面他們認為孩子還小,不會有諸如情感、經濟方面的問題。很多接收農民工子女的學校也未能重視他們的心理教育。根據我們的調查數據體現,25%的農民工家長認為親職教育較為重要,而有62.5%的農民工家長認為學校教育更為重要,12.5 %的農民工家長則認為社會教育更重要。在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31名學生表示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或組織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占調查人數的31.63%,這無疑也是學校在對待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上的所存在的缺失。

種種問題,給這些到城市就學的農民工孩子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首先,被愛成了一種負擔。農民進城後,主要從事小商品買賣,有的工作較穩定,如農貿市場的業主、小吃店店主等,但還有很多的工作和收入不穩定,如各種建築工地的民工等,他們的收入普遍比較低。辛苦務工的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的“巨額”投資和急於回報的殷切期待,像鉛一般沉重的壓在孩子們的心頭,使他們感到不安、煩躁和自責。在我們的調查問卷中顯示,83.67%的農民工子女對父母在外務工抱理解的態度,認為父母為了家庭,工作很辛苦。這種理解的態度無形中對孩子們的學習也產生了不小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