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政府扶貧到戶調研報告

(3)、盤活多方面資源促增收,確保扶貧搬遷戶能致富。扶貧搬遷戶搬遷後,如何打破增收瓶頸問題,需要盤活多方面有效資源,將茶葉、中藥材等基地優先劃撥或者承包給搬遷戶經營。加強種植、養殖、務工技能等多方面培訓,增強搬遷戶致富本領,全方位、多層次的增加搬遷戶收入,確保扶貧搬遷戶能致富。

(4)、分解落實責任,形成全社會關注濃厚氛圍。要把扶貧搬遷作為扶貧到戶、濟貧幫困的重要措施,作為大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將此工作責任分解落實到各個相關部門,形成全社會關注濃厚氛圍,確保此項工作能夠順利開展。

(四)生產互助資金和小額扶貧貸款到戶政策

省扶貧辦和財政廳要在借款周期和擔保等方面放寬限制條件,同意各試點縣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適當延長借款周期;對社員不願為其提供擔保而自願提供抵押的社員,要充許為其借款。對經營管理有序、互助資金使用有效果、產業發展有規模、貧困農戶增收幅度大的扶貧互助合作社,可增加互助資金的扶持額度,也可安排部分扶貧到戶小額貸款貼息資金對社員的借款占用費進行貼息扶持。關於扶持貧困戶發展種、養、加項目支持政策。

關於小額扶貧貸款到戶政策,我們建議:

1、增加貼息資金總量。以竹谿縣為例,現有年貼息資金40多萬元,難以滿足需求,可考慮提高到100萬元以上。

2、提高貼息利率。參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小額到戶貼息利率應提高到持平水平,以享受扶貧貼息的農戶不再承擔利息為宜。

3、儘早下達資金計畫。每年資金計畫下達太晚,影響當年工作。應在每年5月前下達當年貼息資金計畫。

4、完善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扶貧、財政部門各自職責,避免職責交叉。金融機構建立貧困戶"零門檻"貸款機制,對扶貧部門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憑相關證明,可無擔保申請發展生產的小額貸款。

二、行業扶貧到戶政策研究

目前,扶貧工作已經進入開發扶貧和救助扶貧兩輪驅動的新階段,呈現出專項計畫扶貧、惠農政策扶貧、社會各界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互為支撐的'大扶貧'的新局面。各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應立足行業特點,發揮部門優勢,在支持和推動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應進一步明確行業扶貧到戶工作思路,充分發揮行業扶貧作用。對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教育、醫療等資助、基本社會保障等行業扶貧到戶政策要實行網路共享,要按照扶貧部門認定的貧困人口對號入座,據實增減,動態管理,公開透明。

1、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到戶政策。肩負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益事業項目的職能部門,在安排當年的建設項目時,必須優先考慮安排到貧困村、老區村,凡是貧困村其他農戶能夠受益的,要把扶貧部門認定的貧困戶作為重點安排,並免除貧困戶自籌配套資金,使他們能夠共享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成果。

2、教育、醫療等資助到戶政策。制訂和完善教育資助制度,確保貧困人口受教育權利,對於經扶貧部門認定並登記在冊的貧困戶子女上學,除了免除學費以外,還應該對其生活給予及時補貼,以確保貧困學生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在實行新農合的基礎上,我們建議完善大病救助制度,對於經扶貧部門認定的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不僅要提高報銷的比例,還應給予必要的救助,儘量減輕貧困家庭的經濟負擔,使貧困人口最大限度地享受農村醫療制度改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