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促進法執法檢查狀況調研報告

三是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就業環境,擴大就業。去年,市本級實際支出各項就業資金6248萬元,各縣(市)區通過財政預算安排或爭取上級支持,也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就業資金投入。各級就業專項資金管理規範,有效地落實了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公益性崗位、職業技能鑑定、特定就業政策和社會保險等各項補貼,為統籌做好城鄉就業工作創造了良好條件。

四是有關部門聯動配合,落實幫扶政策,促進和支持就業。市工商聯督促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引導市直會員企業提供空崗3400多個,安排就業1800餘人,部分行業商會還幫助一些小企業和創業人員解決融資問題。市國稅局落實有關優惠政策,扶助安置下崗人員1620人,減免企業所得稅544萬元,辦理出口退稅2.38億元,幫助431名就業困難人員人實現再就業等;市金融機構共發放擔保貸款3485萬元,累計扶持2857人實現就業。

(三)健全促進就業的各項制度,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一方面,積極推進用工備案登記、就業援助、失業預警、勞動力資源調查統計等相關制度建設,強化了穩定就業措施。市政府及勞動保障部門依法將用工登記備案納入企業用工年審的範圍,進一步規範用工管理;結合民生工程的實施,加大了就業援助力度;並及時出台多項社會保險優惠政策,幫助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指導企業穩定就業,實行失業預警。各縣(市)區普遍制定落實了這些制度。市及部分縣(市)區勞動保障部門還認真開展了勞動力資源的定期調查和統計,建立明細台帳,加強勞動力資源信息化管理。去年10月份以來,市區企業登記失業2140人,占失業保險參保總人數4.8%,較往年同期略有上升,就業局勢基本穩定,大部分企業未出現主觀裁員減薪現象。

另一方面,按照“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要求,切實加快就業服務基礎平台建設,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除市、縣兩級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外,全市已建立街道(鄉鎮)勞動保障所272個,社區(村)勞動保障工作站1579個,村民組信息員43681名;各級勞動保障部門主辦的區域性中心公共職業介紹機構已達13家,市、縣兩級現有公共培訓機構14家,縣、鄉建立就業培訓機構60餘家,鄉鎮建立公共及民辦職業介紹機構100多家。市、縣兩級均建立統一開放的人力資源市場,免費提供就業服務。新建的市人力資源市場,完善了信息化建設,自去年投入運營至今,入市企業上千戶,已落實上萬人就業;“市勞務輸出網”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大部分鄉鎮實現了網路互通和信息共享。目前,我市各級就業服務機構已為城區40多萬、農村200多萬勞動者建立了資料庫,為城鄉勞動力資源配置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發展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創業帶動就業有效拓展

各級政府已建立面向所有勞動者、特別是失業人員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並大力開展了免費職業培訓。去年,針對農民工大量返鄉的情況,全市啟動了農民工素質培訓計畫。各級有關部門和社會團體發揮自身優勢,圍繞勞動力市場需求及本地企業用工緊缺工種,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累計培訓農民工39103人,有近3萬人經過培訓成功實現就業,就業人數占培訓總人數84%。市總工會利用新建的工會再就業基地,對132名從事建築行業的農民工進行4個專業的技能培訓;組織基層工會對農民工實施免費培訓達12個項目、3325人次,投入幫扶資金49.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