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農村小康建設現狀調查與思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作為一個比較落後和欠發達的農業縣份來說,按照xx大確立的宏偉目標,我們的任務更加艱巨,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我市農村小康建設的現狀怎樣,還存在哪些問題,針對存在的一些問題如何解決,帶著這些問題與思考,我們依託市委黨校社會實踐基地,深入到雙山、茂林、王奔、臥虎、玻璃山等幾個鄉鎮87個村進行了深入調查。

一、小康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與原因

調查的情況看,按照全國農村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標準規定的16個具體指標,除人均純收入、人均蛋白質日攝入量、勞動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和農村居民使用安全衛生水的普及率尚有較大差距外,其它11項指標已達到或接近農村小康生活的目標要求,但存在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解決起來難度較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加收入的結構性因素在增大。

一是農村三次產業發展極不協調。一產不穩,二產、三產沒有或極不發達,農村經濟實際上就是農業經濟,農民的收入主要來自第一產業,立足於當地資源的鄉村工業幾乎沒有,服務業也是鳳毛麟角或發育遲緩。喊了十幾年的“三業”並舉,實則還是單元經濟。從幾個鄉鎮三次產業比例結構看,更說明了這一問題。

正是由於三次產業結構的不合理,95%以上的農村勞動力仍然停留在農牧業生產領域,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業發展它業是個沉重的話題。

二是農產品品質結構不優。市場經濟已進入買方市場,對傳統農業同樣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效農業是方向,而從調查的情況看卻恰恰相反,我們的農產品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問題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把農產品的品質結構調優、調強、做大,雖然都有所思考,但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成效不大。

三是農民的需求結構質量不高。對生產資料、消費資料和勞務的需要在種類上和數量上的比例反映出需求結構質量的高低。從調查情況看,農民吃、穿和部分用的需求基本滿足後,在以注行和提高生活質量的服務性消費為重點的需求結構升級中困難增大,表現為農民需求的低水平和消費觀念的落後,其根源就在於農民收入水平低和基礎設施及服務保障功能不配套、不健全。而需求結構升級遇阻又反過來制約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

2、農業基礎脆弱,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農民收入下降幅度較大。

從調查情況看,除茂林鎮外,1997年為歷史人均收入最高的一年,平均人均純收入達2200元,最高的達2800元。之後,由於連年乾旱,造成了糧食作物的大幅度減產和生產投入的增加,人均收入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到去年,所調查村人均收入最高的茂林孟益村也不過XX元,最少的雙山三合村人均收入才500—600元,平均人均收入1400元,比1997年平均下降了36個百分點。除少數農民外,80%以上的農民再生產須靠貸款來解

決。造成農民收入逐年下降的因素固然很多,僅從農業內部來看,基礎脆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飯”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或解決得不好,加之耕作粗放、手段落後、科技入戶率低等等。

3、村級集體經濟非常薄弱。

在調查的87個村中,僅有15個村無外債,其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欠債的問題,這也是目前村級組織存在的共性問題。其中有個村欠外債高達320萬元,農民人均欠外債約1500元。沉重的外債壓得村幹部喘不過氣來,集體經濟無項目,無收入來源,償還債務將是一個漫長而又痛苦的過程。正是由於村級集體經濟的薄弱,村幹部即使想為民眾辦些好事,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致使村級組織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與作用不明顯,缺乏凝聚力和號召力。動員和凝聚廣大民眾的力量,投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中來,從村級組織看底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