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黑山寨

2、教育狀況

在該區,實行全額撥款,但是教師的工資待遇不高,雖然執行政策不會發生拖欠工資的行為,但是學校沒有校辦工廠,外界資助很少,所以教師基本沒有額外補助,有的老師家遠在昌平。

學校堅持的原則是“國中學生不能流失”,條件較好的學生多數轉走(進城)留下的多是經濟狀況不好的,但絕大多數學生均能完成普及,40歲以下的人高中學歷的也較多,有很多學生畢業後考高一級中學(如北京三中、昌平一中、二中等)也有入城打工的。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學校堅持不開除學生,而實行家長陪讀或留校察看,畢業前想辦法消除處分,想來也是保護生源的措施之一罷。

學校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撥款主要用於發展教師工資和學校建設,改善老師的住宿條件。但是學校卻向來有著助人為樂的傳統,曾有一在校生得了紅斑狼瘡,得到了學校、村中、縣婦聯、縣政府等機構的捐助。學校換了新的一批電腦後,把原來的電腦、打字機等捐助給了河南一國小。XX年內蒙古乾旱,學校的孩子積極捐款,98年的抗洪和地震中,學校有許多學生省下幾元錢的午飯錢捐助給災區。

3、未來的計畫

現在的王校長是黑山寨中學的第一屆高中畢業生(73屆)工作了29年,是歷屆校長中工作年限最長的,也是本地學歷最高的人之一。王校長對黑山寨有著極深厚的感情,這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以說他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黑山寨。

有著研究生學歷的他深知學校的每一個環節或是不足,他明白學校缺乏信息化的技術及設備(如上網)只有一台微機可以上網,王校長希望在他任期間能利用光纜的鋪設,能和昌平地區信息網聯上。

三、民風及歷史

其實關於歷史多是由傳說而來的,無法考證,而且傳說的版本很多,倒是有一塊玉米地里藏著的石碑可以隱見歷史的痕跡。我們走訪的潘大爺家是城裡移居來的科研工作者,喜歡研究本地的歷史,他帶我們去了石碑的所在地,斑駁間隱約可見“王山上京”四個字,潘大爺說他一直在研究“王”這個字。(並非玉)音zhuo,四個字的下面還能看見“康熙年”的字樣。

本地的民風帶著濃厚的“實”的意味,雖說以誠相待是基本的原則,但大多數農民身上仍帶有濃重的小農意識。

1、保守的心理

“如果不與人深談就看不到深層的東西”,我們走訪的潘大爺如是說,他移居黑山寨已有三年,已經由當初的格格不入轉成了現在的相處融洽,他談起這一過程還頗有感觸。他本著養病的心態來農村居住,後來發現做為城裡人,他們兩口始終未能融入村中,村民的眼光明顯是排斥的。一開始農民不要,認為沒有這么好的事兒,倒是小青年欣然接受,後來第二年再寫的時候,還有農民主動幫著裁紙,潘大爺準備了一套理髮的工具,經常幫農民免費理髮,現在本村的農民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已經能和潘大爺相親如一家了。

2、實實在在的眼光